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探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课堂质量提升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数学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其在学习中积极动手,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探索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部分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这时教师可引导其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有助于学生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1.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小学数学涵盖较多知识点,部分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动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一节内容时,为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个更清晰的认识,课前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不同长度的小木棒,在讲解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后可创设动手操作情景,并要求学生深思这样的问题:“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有什么关系?”然后,将学生按照五或六人分成一个小组,将准备好的小木棒分给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看哪些小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部分小组利用小木棒可以顺利拼接成三角形,但部分小组则拼接不成。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明白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重要关系。
2.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应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只有如此,学生才愿意去尝试、去动手,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在运算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如数字间的加法、减法等基础知识,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仅要求其死记硬背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加深其对数字加减法的理解,同时也能达到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讲解“100以内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些小木棒,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可列出以下例题:50-38、28+17、66-23等,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动手操作小木棒。同时,教师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说明:“减法就是从中拿走小木棒,加法就是向其中添加小棒”,学生经过亲身实践,最终得到了正确的计算结果。
4.适当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动手兴趣。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问题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能太长,容易使小学生感到厌烦,疲倦,所以就会“开小差”,分散注意力,致使学习效果降低,等等,这种情况下就适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继续展开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好奇的心理,使得学生继续随着教学内容而深入,仍保持最好的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角的画法。先在大屏幕上展现一个亮点,再以这个亮点为基准做两条射线,那么角的画法就非常明了的展示给学生,接下来再让学生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现将角的其中一条边固定,移动另外一条边,从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无关,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5.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达到较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效果,教师应进行充分准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并积极引导,在调动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为圆满完成小学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曾金兰.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A\].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
\[2\]郑振兴.小学数学教学思考\[A\].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
\[3\]向晓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课堂质量提升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数学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其在学习中积极动手,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探索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部分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这时教师可引导其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有助于学生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1.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小学数学涵盖较多知识点,部分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动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一节内容时,为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个更清晰的认识,课前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不同长度的小木棒,在讲解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后可创设动手操作情景,并要求学生深思这样的问题:“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有什么关系?”然后,将学生按照五或六人分成一个小组,将准备好的小木棒分给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看哪些小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部分小组利用小木棒可以顺利拼接成三角形,但部分小组则拼接不成。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明白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重要关系。
2.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热情。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应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只有如此,学生才愿意去尝试、去动手,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在运算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如数字间的加法、减法等基础知识,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仅要求其死记硬背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加深其对数字加减法的理解,同时也能达到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讲解“100以内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些小木棒,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可列出以下例题:50-38、28+17、66-23等,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动手操作小木棒。同时,教师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说明:“减法就是从中拿走小木棒,加法就是向其中添加小棒”,学生经过亲身实践,最终得到了正确的计算结果。
4.适当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动手兴趣。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问题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能太长,容易使小学生感到厌烦,疲倦,所以就会“开小差”,分散注意力,致使学习效果降低,等等,这种情况下就适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继续展开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好奇的心理,使得学生继续随着教学内容而深入,仍保持最好的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角的画法。先在大屏幕上展现一个亮点,再以这个亮点为基准做两条射线,那么角的画法就非常明了的展示给学生,接下来再让学生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现将角的其中一条边固定,移动另外一条边,从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无关,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5.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达到较好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效果,教师应进行充分准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并积极引导,在调动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为圆满完成小学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曾金兰.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A\].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
\[2\]郑振兴.小学数学教学思考\[A\].2015年第九届杂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
\[3\]向晓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