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本文研究了农业投资主体之间的投资关系;以及农业投资中的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和总投资三者的关系。并从国民经济波动角度定量地分析了农业投资波动的特点,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用工业投资等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调整这些农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本文研究了农业投资主体之间的投资关系;以及农业投资中的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和总投资三者的关系。并从国民经济波动角度定量地分析了农业投资波动的特点,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用工业投资等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调整这些农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技术生成的数量关系。首先通过专利制度(把取得专利的活动看作是发明)和创新来考察;次其考虑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确定;最后讨论在技术进步中确定资金节约偏向或劳动节约偏向的因素。
<正> 我国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正在摸索中展开,系统的方法和制度还未形成。在摸索经验过程中,国内一些“项目后评价报告”在方法上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后评价指标变异因素识别,后评价通货膨胀处理,后评价流量识别和计算原则,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等重大问题。本文仅就上述最迫切要解决的前三个大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正> 十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我们在经济工作中贯彻“以效益为中心”、“以效益取舍”、“以效益决策”的指导方针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很有成效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受重速度轻效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对经济效益科学含义理解上的差异,往往还是把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本末倒置了。表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经济效益观念十分淡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从片面追求产值翻番着眼,不惜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毫无效益可言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科学含义以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如何实现速
<正> 1985年,我国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在城市,大规模的以企业承包为主体搞活企业为内容的改革开始推开;在农村,经济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以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为特征的时期。五年来这些改革得到补充和完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是举世公认的。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体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突出的是大规模、大幅度的物价上涨。据统计,从1985年至1989年的四年间,农
<正> 对于中国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如何打破贫困(?)投资不足的恶性循环代之以有活力的良性循环,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经济学问题。农业问题既在农业之中,又在农业之外。无疑,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援是对农业的第一“大推动”;然而,没有农业政策、投资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统盘改进,农业仍难从根本处摆脱困境。适当的农业政策,可以促成两个良性循环,即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使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一个良性循环,一方面通过价格政策和财政、金融给农业的
<正> 本文从工业系统技术进步、工业效率、工业经济效益、工业部门和行业结构以及工业发展速度的稳定性分析等方面对地区工业发展的合理性进行全面的科学考察和综合性定量评估,并设计了相应的综合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曾用于南京市工业发展的合理性评价,取得成功并受到专家好评。地区工业发展的合理性评价是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地区工业过去的产业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工业现状、
<正> 一、问题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和避免失误,提高投资经济效益,制定项目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和有效手段。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评价中的财务评价就是按现行财税制度从财务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的效益、费用、盈利状况及借款偿还能力,以考察项目本身的财务可行性。为此,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在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或办法中,都要求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全部投资回收期、固定资产借款偿还期、投资利润率等主要指标。对于每个投资主体,最关心
<正> 努力探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是摆在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与金荣等同志一起,结合我国农业经济预警课题的研究,在科学的理论分析、经验判断及专家咨询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及数理统计技术,利用近四十年统计资料(1953—1988年),对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三种产品产量及生猪平均存栏头数这四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增长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现将基本结论介绍如下。
<正> 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通常至少应就项目全投资和项目自有资本两种不同形式的资本投入状况,分别计算出相应的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全投资内部收益率IRR_全、全投资净现值NPV_全和自有资本内部收益率IRR_自、自有资本净现值NPV_自,以判断项目本身和项目自有资本的盈利能力。所谓项目全投资形式,是指项目所需全部资本(总投资)完全来源于投资者,而无银行提供的贷款。全投资,又称为百分之百的自有资本投资。全投资内部收益率,
<正> 一、引言至少可以这样说,10年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较高的经济增长和大幅度的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1978至1987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4%,工业增长率平均为12%,人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7.9%。这些数字都相对高于改革前的数字。但是,自1985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大城市的居民消费品价格增加更快。1988年9月,32个大中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消费品价格以29.5%高于1987年同期水平。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