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后额部皮瓣修复面中部病损的临床效果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f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扩张后额部皮瓣修复面中部病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3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19例面中部病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为7~52岁。Ⅰ期行扩张术,在患者额部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100~170 mL的圆柱形扩张器,注水1~2个月,总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2倍左右。Ⅱ期面中部病损切除后创面面积为4 cm×2 cm~9 cm×5 cm,采用以滑车上动脉为蒂或颞浅动脉额支为蒂的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面中部病损,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5 cm×2 cm~16 cm×6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3周后断蒂。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皮瓣转移、断蒂后血运情况和术后随访治疗效果。

结果

本组患者中11例患者皮瓣以滑车上动脉为蒂,8例患者皮瓣以颞浅动脉额支为蒂。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皮瓣转移、断蒂后血运良好。12例患者Ⅲ期断蒂术后6~12个月随访,下睑均无外翻,皮瓣外观与周围组织相似、不臃肿。

结论

扩张后额部皮瓣修复面中部病损,不仅修复了缺损还有效避免了下眼睑外翻,是目前效果较佳的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胸骨切开术是心脏、肺脏及纵隔手术中常规的手术路径,而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是胸骨切开术的常见并发症,其中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感染是胸心外科常见的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往胸骨切开术后裂开多采用常规换药、负压伤口疗法、皮肤牵张器等治疗,但这些方法单独应用疗效欠佳,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和负担。近几年,采用具有丰富血供的组织瓣修复胸骨切开术后裂开因创面覆盖良好、胸廓重建稳固、感染复发率低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的邻位动脉穿支轴型皮瓣修复患者面颈部瘢痕畸形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8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38例面颈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患者,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5~56岁,入院时间为伤后7个月~19年,瘢痕组织松解后创面大小为7.0 cm×4.0 cm~20.0 cm×10.0 cm。19例患者采用上胸部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大小为7.0 cm×5.0 cm~18.0 cm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PWT)结合延期修复治疗会阴部Fournier坏疽的疗效。方法2010年7月—2018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16例会阴部Fournier坏疽患者,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30~76岁。Ⅰ期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予以NPWT治疗,术后予以全身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Ⅱ期根据创基具体情况选用邻位皮瓣、游离皮瓣及皮片移植的方法修复创面。记录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病理诊断
目的探讨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联合刃厚头皮移植修复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手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单位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特大面积烧伤合并手深度烧伤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1~58岁,烧伤总面积为85%~95%体表总面积(TBSA),深Ⅱ度和Ⅲ度创面之和均>50%TBSA。伤后4~6周在全身麻醉下,对10只手背侧深度创面采用大张刃厚头皮与异体ADM联合移植修
瘢痕形成是皮肤在受到损伤之后的异常愈合过程。瘢痕形成的机制尚未明确,且多项研究表明其受多种因素影响。基于瘢痕中存在的胶原过度沉积,众多学者展开了包括瘢痕机制、病理表现、治疗方法等多方面的研究。在瘢痕治疗方面,多种传统治疗方法与新型治疗方法的结合成为一种趋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了解瘢痕研究的新进展,并将其与临床治疗转化结合,有利于在工作中更好地制订预防瘢痕形成的策略和治疗方案。
目的观察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胶(SVF-GEL)中细胞因子含量及其体外对表皮、真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1)收集笔者单位行脂肪抽吸术获取的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液制备SVF-GEL。取1 mL SVF-GEL和1 mL DMEM高糖培养基,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10 g/L青霉素、10 g/L链霉素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24 h,分别设为SVF-GEL组和阴性对照组,样本数均为6,
期刊
牙源性干细胞(DSC)是一类从牙体或牙周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干细胞,包括恒牙牙髓干细胞、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根尖乳头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牙囊前体干细胞等,DSC作为种子细胞为神经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安全有效的细胞来源。本文就这些DSC促进神经修复再生的特点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