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理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语言与普通的人际交往语言不完全相同,与学术报告或演讲使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与朗诵及舞台使用的语
言更有明显差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使用的语言,对教学语言的要求要高于一般语言。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耐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果、辩证关系,同时还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
1.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语言思想交流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循循善诱,从感性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拓展、推进。如学习“天气和气候”时,首先从当时或当地出现的特殊天气现象引入(如沙尘暴、霉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由于这些都是学生能体验或亲生身经历的现象,因而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善于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应及时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比较、联想、想象、比喻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跃的状态。
(二)科学性
教学语言必须真实、正确、准确、精练,既要符合科学规范,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要讲普通话。这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无论原籍为何地的教师,在课堂上都必须讲标准的普通话,绝不允许用各地的方言或土语讲课。
2.字音要准确,用词要科学。对于比较生僻的或读音没把握的字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以避免误读。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地理概念时,要注意科学性,切忌失真或张冠李戴。有些教师粗心大意,不注意学科语言的规范,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科学性问题未能及时予以纠正。如最常见的是当学生结合地图叙述时,经常把地图上的方位说错,把地图上的“北、南、西、东”说成“上、下、左、右”。对此,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做到准确、科学。
3.语言要清楚、明白。教师的口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语言要尽量做到符合语法要求,问题要讲明白,让学生听清听懂,这也是学生爱学、学好、学会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分析透彻、论证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楚的概念。切忌语言无序,颠三倒四,随心所欲,主次不分,教师语言上的混乱无法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
4.简练贴切。教学语言忌讳冗长繁琐、啰嗦重复,应力求简明扼要,切中要害。
(三)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只有使用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幽默风趣、令人动情的语言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一节好课,不仅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还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形象语言的描述。地理课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它的基础是众多实际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和其他学科及人类活动有着广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地理课中,除了运用地理图像、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叙述和说明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也是对其他媒体的最好补充,更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重要手段。描述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优美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学有关喜马拉雅山脉的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以下语言进行描述:“喜马拉雅山脉以它的雄伟高峻的姿态、举世无双的高度,巍然耸立在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喜马拉雅就是‘雪的家乡’之意,它山峦重叠、雪峰连绵,像一座壁立的银色屏风。”而对青藏高原,则可以用“冰川纵横,雪山连绵,湖泊众多”来描述。当学习到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内容时,可用下列语言进行描述:“夏天,草原像一块美丽的绒毯,蓝色的马兰花,黄色的野樱花,白色的牵牛花,争妍斗丽,微风吹过,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远近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啃吃青草,天空浮游着白云,远处传来了沁人心扉的牧歌……”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画一般的迷人景象里。或者用大家熟悉的诗句“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
2.恰当地运用民间谚语、成语及诗词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字句洗练,情趣盎然,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运用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语句来描述地理景物,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在朗读这些作品时,学生都能聚精会神、认真倾听,因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如何加强地理教学语言的培养
教学语言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能力、才华、风度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做到语言清楚、明白、精练、准确、生动、形象又带有启发性,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的学习、实践、磨练、积累并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提高。
(一)认真钻研业务
首先要在备课、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方面下功夫。要对教学法内容融会贯通,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只有对教学胸有成竹,教学语言才能自然流畅、运用自如。
(二)经常搜集和积累有关教学语言的素材和资料
教师不仅要读本学科的书籍杂志,还要经常阅读其他有关的书刊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更要注意研究语言科学,优化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多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戏曲,随时随地汲取语言方面的营养。凡是对上课有用的资料,甚至是一两句话、一两个实例,只要有用,就都应随时记下来。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地理教学语言有关的例子,就都要注意搜集和积累。
(三)加强教学语言的练习和实践
开始时可把设计好的语言写在教案上,反复背诵下来;也可在上课时自己录音,然后反复听,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随时改正提高,进行自我完善;还可请其他教师来听课,课后虚心主动征求意见。如有条件应经常去听一些语言水平较高的教师讲课,从中学习人家的长处和优点。当然,优美而准确的教学语言还需要伴随丰富而恰当的情感,如此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语言再好,但精神沮丧,无精打采,定不会收到应有的实效。只有语言和情感搭配得当,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即教师上课必须有“精、气、神”。但是,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决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生动而生动,如果教师单纯追求趣味,在课上“海聊”、“胡侃”,随心所欲,离题万里,就会造成对学生的误导,把教学引入误区,这是必须克服的倾向。
教学语言与普通的人际交往语言不完全相同,与学术报告或演讲使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与朗诵及舞台使用的语
言更有明显差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使用的语言,对教学语言的要求要高于一般语言。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能引思、善诱导、耐回味”的特点,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果、辩证关系,同时还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
1.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师生面对面地进行语言思想交流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循循善诱,从感性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拓展、推进。如学习“天气和气候”时,首先从当时或当地出现的特殊天气现象引入(如沙尘暴、霉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由于这些都是学生能体验或亲生身经历的现象,因而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善于引导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应及时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比较、联想、想象、比喻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跃的状态。
(二)科学性
教学语言必须真实、正确、准确、精练,既要符合科学规范,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要讲普通话。这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无论原籍为何地的教师,在课堂上都必须讲标准的普通话,绝不允许用各地的方言或土语讲课。
2.字音要准确,用词要科学。对于比较生僻的或读音没把握的字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以避免误读。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地理概念时,要注意科学性,切忌失真或张冠李戴。有些教师粗心大意,不注意学科语言的规范,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科学性问题未能及时予以纠正。如最常见的是当学生结合地图叙述时,经常把地图上的方位说错,把地图上的“北、南、西、东”说成“上、下、左、右”。对此,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做到准确、科学。
3.语言要清楚、明白。教师的口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语言要尽量做到符合语法要求,问题要讲明白,让学生听清听懂,这也是学生爱学、学好、学会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分析透彻、论证准确,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楚的概念。切忌语言无序,颠三倒四,随心所欲,主次不分,教师语言上的混乱无法使学生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
4.简练贴切。教学语言忌讳冗长繁琐、啰嗦重复,应力求简明扼要,切中要害。
(三)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只有使用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幽默风趣、令人动情的语言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一节好课,不仅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还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形象语言的描述。地理课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它的基础是众多实际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和其他学科及人类活动有着广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地理课中,除了运用地理图像、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叙述和说明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也是对其他媒体的最好补充,更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重要手段。描述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优美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学有关喜马拉雅山脉的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以下语言进行描述:“喜马拉雅山脉以它的雄伟高峻的姿态、举世无双的高度,巍然耸立在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等国的边境上。喜马拉雅就是‘雪的家乡’之意,它山峦重叠、雪峰连绵,像一座壁立的银色屏风。”而对青藏高原,则可以用“冰川纵横,雪山连绵,湖泊众多”来描述。当学习到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内容时,可用下列语言进行描述:“夏天,草原像一块美丽的绒毯,蓝色的马兰花,黄色的野樱花,白色的牵牛花,争妍斗丽,微风吹过,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远近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啃吃青草,天空浮游着白云,远处传来了沁人心扉的牧歌……”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画一般的迷人景象里。或者用大家熟悉的诗句“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
2.恰当地运用民间谚语、成语及诗词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字句洗练,情趣盎然,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运用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语句来描述地理景物,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在朗读这些作品时,学生都能聚精会神、认真倾听,因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如何加强地理教学语言的培养
教学语言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能力、才华、风度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做到语言清楚、明白、精练、准确、生动、形象又带有启发性,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的学习、实践、磨练、积累并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提高。
(一)认真钻研业务
首先要在备课、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方面下功夫。要对教学法内容融会贯通,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只有对教学胸有成竹,教学语言才能自然流畅、运用自如。
(二)经常搜集和积累有关教学语言的素材和资料
教师不仅要读本学科的书籍杂志,还要经常阅读其他有关的书刊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更要注意研究语言科学,优化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多读书看报、听广播、看影视戏曲,随时随地汲取语言方面的营养。凡是对上课有用的资料,甚至是一两句话、一两个实例,只要有用,就都应随时记下来。随时注意观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地理教学语言有关的例子,就都要注意搜集和积累。
(三)加强教学语言的练习和实践
开始时可把设计好的语言写在教案上,反复背诵下来;也可在上课时自己录音,然后反复听,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随时改正提高,进行自我完善;还可请其他教师来听课,课后虚心主动征求意见。如有条件应经常去听一些语言水平较高的教师讲课,从中学习人家的长处和优点。当然,优美而准确的教学语言还需要伴随丰富而恰当的情感,如此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语言再好,但精神沮丧,无精打采,定不会收到应有的实效。只有语言和情感搭配得当,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即教师上课必须有“精、气、神”。但是,提高教学语言水平决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生动而生动,如果教师单纯追求趣味,在课上“海聊”、“胡侃”,随心所欲,离题万里,就会造成对学生的误导,把教学引入误区,这是必须克服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