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朗雪波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随后在湖北省美术院油画水彩创研室担任了8年的专业创作员。2007年,他来到湖北美术馆,任策划推广部主任至今。
多年来,朗雪波从来不让自己在安逸的状态下作画,正如画面所透露的不安与躁动,他用不断产生的新鲜感随性绘画,不断寻找新的突破。
“艺术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一”
对于朗雪波而言,精准地控制色彩、把握空间,并塑造丰满而具有张力的形体并不难。多年的正统学院教育,加上天生的艺术秉赋,朗雪波的基本功相当扎实。这种扎实的基础不仅不会让朗雪波受到束缚,更能够让他有信心面对更多的挑战。
不得不承认,有很多人通过学院的学习踏入社会,却没有走上艺术这条路。但艺术是朗雪波人生的一部分,是他的生活方式之一。虽然有优秀的艺术创作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既定的职业艺术走向。这种感受让他想寻求一些突破,尝试未曾走过的路径,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个人来说,在学院里我们学到的是很基础的手段、方式以及对美术的了解。但是出了学院以后怎么去走,每个人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除架上绘画外,朗雪波涉足多种视觉艺术,如影像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这些都是他寻求自我突破的途径。
观念图像作品《标志性建筑》中,朗雪波用电脑手段将现实场景中的“地标性建筑”抹去,引发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的思考;装置作品《V型3室2厅2卫》中,用红色细线划分毛坯房的空间,让人联想到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
出于对社会的关注,朗雪波不论用何种方式创作,他的作品基本会与社会的某个点产生联系。这些联系不仅使艺术家与社会、观者产生对话,也使艺术深深融入了朗雪波的生活。轻松游戏的心态,加上扎实的功底,让朗雪波在不同的视觉表达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
多年来,技法对于朗雪波的作品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也没有仔细思考平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状态。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有所表达,让观者有所感受。
卡通与暴力
朗雪波的绘画作品比较具象化,但同时带着点卡通的风格。
在大多数人看来,卡通不过是一种游戏,是年轻人的玩具。而朗雪波认为,卡通也可以成为一种工具。在日本,卡通已经成为宣扬各种理论的平台,甚至在潜移默化里改变着一些人的观念。
1996年,朗雪波推出了一系列以卡通形象为主题的作品:《卡通招贴》系列、《龙珠》系列、《战士》系列。其中《龙珠》系列让不少70、80后感到颇为亲切。
当时的朗雪波也并非特别热衷日系卡通漫画,只是觉得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风格很具有特色,就将其作为一种形象的依据,植入艺术创作,展现出一种文化特征。
卡通艺术被排斥于正统精英艺术教育体系之外,是中国一直以来未曾改变的事实。生活中也有太多人将卡通与“幼稚”联系在一起,这与中国动漫产业的定位不无关系。但在朗雪波手中,卡通可以成为一种与社会产生联系的桥梁,可以是一种讽刺、交流的工具。
《大独裁者》是朗雪波2005年的作品。家喻户晓的希特勒作为画面的主角,被朗雪波植入卡通的语境,夸张的画风与画中的光芒带来冲突感的同时,也营造了强烈的调侃意味于其中。这就让观者不由想起这一符号化形象背后的历史定义,思考其人性中的冲突。
此外,在2006年,朗雪波开始创作《替身》系列作品。创作的初衷基于他对暴力美学的偏好,灵感则源自他对身边事件的关注与对生存问题的感触。作为过渡,希特勒形象也出现在了《替身》的早期作品之中。后来,人物形象逐渐多样化,不再拘泥于身份的选择。
朗雪波说:“在现在的社会中,虽然没有人用枪或暴力直接威胁你,但总有另外一种斗争存在,这种隐蔽的斗争已成当今的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从武汉到威尼斯
朗雪波是此次十五位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湖北艺术家之一。
从八十年代走来,朗雪波看到了当时武汉艺术市场的地位,也看到了后来武汉艺术人才的流失。见证了艺术家的“汉漂”,也见证了“中部塌陷”。
如今,在武汉艺术事业全面崛起的机遇期,对外的交流机会也逐渐增多,如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机会不仅在业内比较重要,也是湖北很多艺术家没有参与过的。参与这样的展览,对于朗雪波来说,除了交流,也是一次考察。
在他看来,亲临现场,不仅可以感受这样国际性大展的规模,也能够看看他们在分配资源上所采取的方式。“这与你看媒体的报道、听别人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谈到武汉与威尼斯的差距,朗雪波更多强调的是历史性与差异性。威尼斯是一座靠旅游经济生存的城市,在这背后是庞大的文化系统,包括威尼斯电影节与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也包括经典的建筑古迹与当地的生活习惯。从高水准的节日、展览,到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再到本地能够提供的高品质服务,威尼斯拥有的是一条完整的产业模式。
另外,近几年,武汉有一些文化、艺术园区的项目启动。这些园区似乎都在想从北京“798”的模式身上学来一些东西,同时也在为建设具有武汉特色的园区付出努力。
对此,朗雪波最担心的是园区建设过程中不够专业。开发商产生做文化园区的年头很简单,但一定要想清楚要怎么做。不要做到最后与文化艺术脱离了关系,甚至变成了“圈地”。
“慢不是问题,做文化要慢慢来,但一定要专业。”
多年来,朗雪波从来不让自己在安逸的状态下作画,正如画面所透露的不安与躁动,他用不断产生的新鲜感随性绘画,不断寻找新的突破。
“艺术是我的生活方式之一”
对于朗雪波而言,精准地控制色彩、把握空间,并塑造丰满而具有张力的形体并不难。多年的正统学院教育,加上天生的艺术秉赋,朗雪波的基本功相当扎实。这种扎实的基础不仅不会让朗雪波受到束缚,更能够让他有信心面对更多的挑战。
不得不承认,有很多人通过学院的学习踏入社会,却没有走上艺术这条路。但艺术是朗雪波人生的一部分,是他的生活方式之一。虽然有优秀的艺术创作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既定的职业艺术走向。这种感受让他想寻求一些突破,尝试未曾走过的路径,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个人来说,在学院里我们学到的是很基础的手段、方式以及对美术的了解。但是出了学院以后怎么去走,每个人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除架上绘画外,朗雪波涉足多种视觉艺术,如影像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这些都是他寻求自我突破的途径。
观念图像作品《标志性建筑》中,朗雪波用电脑手段将现实场景中的“地标性建筑”抹去,引发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的思考;装置作品《V型3室2厅2卫》中,用红色细线划分毛坯房的空间,让人联想到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
出于对社会的关注,朗雪波不论用何种方式创作,他的作品基本会与社会的某个点产生联系。这些联系不仅使艺术家与社会、观者产生对话,也使艺术深深融入了朗雪波的生活。轻松游戏的心态,加上扎实的功底,让朗雪波在不同的视觉表达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
多年来,技法对于朗雪波的作品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也没有仔细思考平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状态。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有所表达,让观者有所感受。
卡通与暴力
朗雪波的绘画作品比较具象化,但同时带着点卡通的风格。
在大多数人看来,卡通不过是一种游戏,是年轻人的玩具。而朗雪波认为,卡通也可以成为一种工具。在日本,卡通已经成为宣扬各种理论的平台,甚至在潜移默化里改变着一些人的观念。
1996年,朗雪波推出了一系列以卡通形象为主题的作品:《卡通招贴》系列、《龙珠》系列、《战士》系列。其中《龙珠》系列让不少70、80后感到颇为亲切。
当时的朗雪波也并非特别热衷日系卡通漫画,只是觉得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风格很具有特色,就将其作为一种形象的依据,植入艺术创作,展现出一种文化特征。
卡通艺术被排斥于正统精英艺术教育体系之外,是中国一直以来未曾改变的事实。生活中也有太多人将卡通与“幼稚”联系在一起,这与中国动漫产业的定位不无关系。但在朗雪波手中,卡通可以成为一种与社会产生联系的桥梁,可以是一种讽刺、交流的工具。
《大独裁者》是朗雪波2005年的作品。家喻户晓的希特勒作为画面的主角,被朗雪波植入卡通的语境,夸张的画风与画中的光芒带来冲突感的同时,也营造了强烈的调侃意味于其中。这就让观者不由想起这一符号化形象背后的历史定义,思考其人性中的冲突。
此外,在2006年,朗雪波开始创作《替身》系列作品。创作的初衷基于他对暴力美学的偏好,灵感则源自他对身边事件的关注与对生存问题的感触。作为过渡,希特勒形象也出现在了《替身》的早期作品之中。后来,人物形象逐渐多样化,不再拘泥于身份的选择。
朗雪波说:“在现在的社会中,虽然没有人用枪或暴力直接威胁你,但总有另外一种斗争存在,这种隐蔽的斗争已成当今的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从武汉到威尼斯
朗雪波是此次十五位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湖北艺术家之一。
从八十年代走来,朗雪波看到了当时武汉艺术市场的地位,也看到了后来武汉艺术人才的流失。见证了艺术家的“汉漂”,也见证了“中部塌陷”。
如今,在武汉艺术事业全面崛起的机遇期,对外的交流机会也逐渐增多,如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机会不仅在业内比较重要,也是湖北很多艺术家没有参与过的。参与这样的展览,对于朗雪波来说,除了交流,也是一次考察。
在他看来,亲临现场,不仅可以感受这样国际性大展的规模,也能够看看他们在分配资源上所采取的方式。“这与你看媒体的报道、听别人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谈到武汉与威尼斯的差距,朗雪波更多强调的是历史性与差异性。威尼斯是一座靠旅游经济生存的城市,在这背后是庞大的文化系统,包括威尼斯电影节与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也包括经典的建筑古迹与当地的生活习惯。从高水准的节日、展览,到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再到本地能够提供的高品质服务,威尼斯拥有的是一条完整的产业模式。
另外,近几年,武汉有一些文化、艺术园区的项目启动。这些园区似乎都在想从北京“798”的模式身上学来一些东西,同时也在为建设具有武汉特色的园区付出努力。
对此,朗雪波最担心的是园区建设过程中不够专业。开发商产生做文化园区的年头很简单,但一定要想清楚要怎么做。不要做到最后与文化艺术脱离了关系,甚至变成了“圈地”。
“慢不是问题,做文化要慢慢来,但一定要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