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数法中概数表示法的运用,是语言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语言表述准确性的要求。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它产生于近代汉语后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重要时期。本文想通过对俚曲中概数表示法的考察,窥见其向现代汉语过渡的轨迹。
一、相邻系数词连用
1.两相邻自然数连用,小数在前(包括后加位数词的)。如“三四顷”(336)、“二三百俸禄银子”(335),共233例,后加位数词的有41例。
位数词“十”数量最多,31例,“百”3例,“千”1例,“万”6例。相对于《醒世姻缘传》来说,俚曲中“两”的使用频率更高了,“两”对“二”进一步确立语言运用中的优势地位。
2.两自然数相连,大数在前。在聊斋俚曲中主要是“三两”的应用,共8例。如“三两步”(319)、“三两日”(1017)。“三两”多含有数量少或时间短的意义,常跟“只”“才”等限定副词连用。如:
(1)仲起清廉,仲起清廉,彩缎金银一概捐;字画和鼎炉,只收了三两件。(627《富贵神仙》)
3.位数词后系数词相连,共39例。如“年纪不过十五六”(291)、“十三四年正青春”(474)。
4.相邻奇数连用,在本书中出现了“三五”(10例)、“五七”(2例)两种格式,“三五”连用也多含有数量小或时间短的意义。如:
(2)只该打他三五下,叫他再来好记着。好记着,没奈何,就是打的他忒也多。(107《慈悲曲》)
二、添加表示概数意义的词表示
1.用概数助词“多”表示,共89例。如“一百多只大船”(395)、“二两多银子”(340)。在本书中当数词为整数时,“多”的位置有两种,如:
(3)两人欢欢喜喜,走的好不有兴。二十多里路,一霎到了。(294《寒森曲》)
(4)商正送出了北门,二相公一阵神风,一霎时走了二十里多路。(311《寒森曲》)
例(3)“多”用在“数词+多+量词+名词”中是常见的格式。但像例(4)的用法在俚曲中也大量出现,共12例。另外还有因数词“一”的省略,“多”直接用在量词后,如“尺多高”(707)、“勾吊多钱”(826)。
2.用“数”表示,共41例,多含有强调数量之多的意义。按照与数量词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以下四种格式:
A.数+位数词+量词(名词),8例,如“数十遭”(598)。这一格式中出现的位数词只有“十”和“万”两个。
B.数+量词,15例,如“数载”(894)。
C.位数词+数+量词,18例,如“十数碗”(1012)。位数词也仅限于“十”和“万”。
D.数词+量词+数,仅1例。即:
(5)你夸的那好媳妇,就姓陈名珊瑚,在我这里有二年数。(79《姑妇曲》)
3.用概数助词“余”表示,共33例。主要用在两种格式中:
A.位数词+余+量词,27例。如“三千余年”(148)。
B.数词+量词+余,6例。如“相别一年余”(504)。
另外还有用“有余”的表示法,9例。多放在数量词之后,构成“三月有余”(510)、“三更有余”(796)的格式。
4.用概数助词“来”表示,共26例。其位置比较固定,位于数量词之间,且在俚曲中数词均为“十”,如“十来顷地”(336)。
5.数量词前加“将近”表示,共4例。如:
(6)我合你已将近七十之数,到如今那孙子一个还无。(586《禳妒咒》)
6.用概数助词“约”表示,6 例,另有“约摸”、“大约”各1例。如:
(7)展开包甚喜欢,又包煞颠了颠,约摸也有二两半。(340《寒森曲》)
“约”常与概数助词“多”“来”等或其他概数表示法连用。如“约有十来两”(252)、“约有万数两”(90)、“约有十七八岁”(369)。
7.用概数助词“外”表示,用在“数词+量词+外”格式中,共16例。如:
(8)挽上一个扬州纂,插上一枝镀金钗,髻高到有半尺外。(575《禳妒咒》)
“外”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超出某个数量范围,义同“开外”、“之外”、“往外”等。
8.数量词之后加“零”(3例)、“有零”(4例)、“有余零”(2例)、“还有零”(1例)表示零数,共10例,其出现的位置相对固定。如:
(9)心忙迭不的下食店,二日走了一千零,逢人就问灌口径。(320《寒森曲》)
(10)地上百亩有余零,都是当年自家挣。(19《墙头记》)
三、几种特殊的用法
1.“十”、“百”连用,构成“百十”结构,9例,如“百十个兵卒”(434)。“百十”的侧重于“百”,意义为一百个左右。
2.“有+数量词+(形容词)”,24例。如:
(11)千枝万叶齐开放,重重叠叠有三丈高,朵朵都朝着娘娘笑。(391《蓬莱宴》)
这一格式其中的量词也常省略,如“每人打了有二百”(670)。
3.“够(勾)+数量词+(形容词)”。这种表达法在俚曲中较多,58例。如:
(12)宝客王龙朝不住,常往手里去夺车,一盘回了勾二十递。(1002《增补幸云曲》)
“够(勾)”表示差不多可达到某个数量,有时也前加否定副词“不”。
4.“二”、“两”的约略意义。如:
(13)夜有三更,不免卧倒,打了两声鼾睡。(31《墙头记》)
这种表述法在山东方言中一直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式。另外还有由数量词“两个”、“三个”合音缩略而成的“俩”、“仨”,也常含有约略义。如:
(14)臧姑虽赃赃不过,那赃官只要俩赃钱。(88《姑妇曲》)
另外“俩”、“仨”还可构成“仨俩”、“俩仨”或以叠用的方式出现。如:
(15)连皮的萝卜一掐儿,挺硬的鸡蛋俩仨儿,煎或用个葱花儿,并不见个油花儿。(559《禳妒咒》)
(16)宾客密如麻,东俩俩西仨仨,八百席一霎安排下。(365《蓬莱宴》)
通过对聊斋俚曲中概数词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汉语后期山东方言的现代性已相当明显,其概数的表示方式也趋于多样化。聊斋俚曲的语言总体上显示出向现代汉语过渡的特征。单就称数法来说,已与现代汉语越来越接近。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引文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聊斋俚曲集》中出现的页数。
(王桂龙,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一、相邻系数词连用
1.两相邻自然数连用,小数在前(包括后加位数词的)。如“三四顷”(336)、“二三百俸禄银子”(335),共233例,后加位数词的有41例。
位数词“十”数量最多,31例,“百”3例,“千”1例,“万”6例。相对于《醒世姻缘传》来说,俚曲中“两”的使用频率更高了,“两”对“二”进一步确立语言运用中的优势地位。
2.两自然数相连,大数在前。在聊斋俚曲中主要是“三两”的应用,共8例。如“三两步”(319)、“三两日”(1017)。“三两”多含有数量少或时间短的意义,常跟“只”“才”等限定副词连用。如:
(1)仲起清廉,仲起清廉,彩缎金银一概捐;字画和鼎炉,只收了三两件。(627《富贵神仙》)
3.位数词后系数词相连,共39例。如“年纪不过十五六”(291)、“十三四年正青春”(474)。
4.相邻奇数连用,在本书中出现了“三五”(10例)、“五七”(2例)两种格式,“三五”连用也多含有数量小或时间短的意义。如:
(2)只该打他三五下,叫他再来好记着。好记着,没奈何,就是打的他忒也多。(107《慈悲曲》)
二、添加表示概数意义的词表示
1.用概数助词“多”表示,共89例。如“一百多只大船”(395)、“二两多银子”(340)。在本书中当数词为整数时,“多”的位置有两种,如:
(3)两人欢欢喜喜,走的好不有兴。二十多里路,一霎到了。(294《寒森曲》)
(4)商正送出了北门,二相公一阵神风,一霎时走了二十里多路。(311《寒森曲》)
例(3)“多”用在“数词+多+量词+名词”中是常见的格式。但像例(4)的用法在俚曲中也大量出现,共12例。另外还有因数词“一”的省略,“多”直接用在量词后,如“尺多高”(707)、“勾吊多钱”(826)。
2.用“数”表示,共41例,多含有强调数量之多的意义。按照与数量词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以下四种格式:
A.数+位数词+量词(名词),8例,如“数十遭”(598)。这一格式中出现的位数词只有“十”和“万”两个。
B.数+量词,15例,如“数载”(894)。
C.位数词+数+量词,18例,如“十数碗”(1012)。位数词也仅限于“十”和“万”。
D.数词+量词+数,仅1例。即:
(5)你夸的那好媳妇,就姓陈名珊瑚,在我这里有二年数。(79《姑妇曲》)
3.用概数助词“余”表示,共33例。主要用在两种格式中:
A.位数词+余+量词,27例。如“三千余年”(148)。
B.数词+量词+余,6例。如“相别一年余”(504)。
另外还有用“有余”的表示法,9例。多放在数量词之后,构成“三月有余”(510)、“三更有余”(796)的格式。
4.用概数助词“来”表示,共26例。其位置比较固定,位于数量词之间,且在俚曲中数词均为“十”,如“十来顷地”(336)。
5.数量词前加“将近”表示,共4例。如:
(6)我合你已将近七十之数,到如今那孙子一个还无。(586《禳妒咒》)
6.用概数助词“约”表示,6 例,另有“约摸”、“大约”各1例。如:
(7)展开包甚喜欢,又包煞颠了颠,约摸也有二两半。(340《寒森曲》)
“约”常与概数助词“多”“来”等或其他概数表示法连用。如“约有十来两”(252)、“约有万数两”(90)、“约有十七八岁”(369)。
7.用概数助词“外”表示,用在“数词+量词+外”格式中,共16例。如:
(8)挽上一个扬州纂,插上一枝镀金钗,髻高到有半尺外。(575《禳妒咒》)
“外”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超出某个数量范围,义同“开外”、“之外”、“往外”等。
8.数量词之后加“零”(3例)、“有零”(4例)、“有余零”(2例)、“还有零”(1例)表示零数,共10例,其出现的位置相对固定。如:
(9)心忙迭不的下食店,二日走了一千零,逢人就问灌口径。(320《寒森曲》)
(10)地上百亩有余零,都是当年自家挣。(19《墙头记》)
三、几种特殊的用法
1.“十”、“百”连用,构成“百十”结构,9例,如“百十个兵卒”(434)。“百十”的侧重于“百”,意义为一百个左右。
2.“有+数量词+(形容词)”,24例。如:
(11)千枝万叶齐开放,重重叠叠有三丈高,朵朵都朝着娘娘笑。(391《蓬莱宴》)
这一格式其中的量词也常省略,如“每人打了有二百”(670)。
3.“够(勾)+数量词+(形容词)”。这种表达法在俚曲中较多,58例。如:
(12)宝客王龙朝不住,常往手里去夺车,一盘回了勾二十递。(1002《增补幸云曲》)
“够(勾)”表示差不多可达到某个数量,有时也前加否定副词“不”。
4.“二”、“两”的约略意义。如:
(13)夜有三更,不免卧倒,打了两声鼾睡。(31《墙头记》)
这种表述法在山东方言中一直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式。另外还有由数量词“两个”、“三个”合音缩略而成的“俩”、“仨”,也常含有约略义。如:
(14)臧姑虽赃赃不过,那赃官只要俩赃钱。(88《姑妇曲》)
另外“俩”、“仨”还可构成“仨俩”、“俩仨”或以叠用的方式出现。如:
(15)连皮的萝卜一掐儿,挺硬的鸡蛋俩仨儿,煎或用个葱花儿,并不见个油花儿。(559《禳妒咒》)
(16)宾客密如麻,东俩俩西仨仨,八百席一霎安排下。(365《蓬莱宴》)
通过对聊斋俚曲中概数词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汉语后期山东方言的现代性已相当明显,其概数的表示方式也趋于多样化。聊斋俚曲的语言总体上显示出向现代汉语过渡的特征。单就称数法来说,已与现代汉语越来越接近。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引文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聊斋俚曲集》中出现的页数。
(王桂龙,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