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应时代的要求,网络研修是教师加强自我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网络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捷,网上学习能够实现教师之间互动、资源共享、实时对话、取长补短。把网络研修的内容拿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互取经验,能够提高教师个人业务能力,同时也能把学校的教学研究更进一步。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的学习形式随之而变。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它能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都能够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有效开展网络研修,能够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能够促进教师自我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强化意识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终身学习,是一个人生存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尤为重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网络研修是教师加强自我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贵在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需要坚定的心理意向和积极的思想意识。
树立我想学、我要学、我必学的习惯。爱好是最好的教师,但凡有所成就者,对某件事情投入的热情总是强烈的。李嘉诚年幼的时候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后还是在学习,他认为无论处于多不利的环境都不要放弃学习,不要觉得自己很辛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香港娱乐业大亨邵逸夫对电影事业的追求可谓如痴如醉,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他每天工作时间几乎是别人的两倍,所以才成就了他永恒的事业。教师,成就不了輝煌,但是不学习自己尘封的知识就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有效利用网络研修平台,从内心里接收不断学习的实在要求,持之以恒。
学习,就像吃饭一样,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伟大不在于他创造了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思想不落伍、知识不退化、心情更积极,能够给一批批的学生更加进步的思想教育和迎合时代要求的知识引导。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育人先正己。热爱学习、不断积极进取的教师必然是学生心中最难忘的榜样。
2 利用网上学习平台,加强学习与交流
网络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捷,网上学习能够实现教师之间互动、资源共享、实时对话、取长补短。中国教师研修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奥鹏教育网等都是很不错的教师网络研修与资源应用的平台。
2.1 如何学习
学习不能盲目,要有选择性。奥鹏教育“国培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县进修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有必修也有选修,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有效利用“三通两平台”,下载、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没有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网络研修是很难进行的。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对象,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2.2 加强反思
网络研修,首先要学有所思,实时记笔记、经常写心得,才会有真正的进步。毛泽东所阅读过的书里,见空都能看到他留下的笔迹。学而不思则罔,心得须是内心的感悟,是与研修的内容产生共鸣的东西,切忌为应付了事,胡乱抄写。
2.3 学以致用
学而无用罪过也,时间是宝贵的,生命不可浪费。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学以致用,最根本的是要把网络研修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由浅入深、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把学到的东西加以揣摩,提高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际过程中应用到课堂中,再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新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学习是为了进步,如果把所学的内容与实际教学隔开,完全是浪费时间,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本意。
3 把网络研修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教师网络研修是信息化的必然要求,2016年奥鹏教育里的课程《利用学习网站进行技能训练和学习指导》中提出: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课堂,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模式,教师不积极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必然落后。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传统的校本教研主要是听课评课,形式单一,内容狭隘。把网络研修的内容拿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互取经验,能够提高教师个人业务能力,同时也能把学校的教学研究更进一步。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培训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培训模式,旨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进而引导教师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挖掘自身潜能,产生教学智慧,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校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有利于校本研修的开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电教馆立项课题“网络研修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的研究”(项目编号:AH2015041),负责人:张振标,刘之叶。
(作者单位:太和县阮桥镇中心小学)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的学习形式随之而变。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它能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都能够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有效开展网络研修,能够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能够促进教师自我业务能力的提高,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强化意识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终身学习,是一个人生存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者,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尤为重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网络研修是教师加强自我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贵在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需要坚定的心理意向和积极的思想意识。
树立我想学、我要学、我必学的习惯。爱好是最好的教师,但凡有所成就者,对某件事情投入的热情总是强烈的。李嘉诚年幼的时候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后还是在学习,他认为无论处于多不利的环境都不要放弃学习,不要觉得自己很辛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香港娱乐业大亨邵逸夫对电影事业的追求可谓如痴如醉,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他每天工作时间几乎是别人的两倍,所以才成就了他永恒的事业。教师,成就不了輝煌,但是不学习自己尘封的知识就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有效利用网络研修平台,从内心里接收不断学习的实在要求,持之以恒。
学习,就像吃饭一样,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伟大不在于他创造了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思想不落伍、知识不退化、心情更积极,能够给一批批的学生更加进步的思想教育和迎合时代要求的知识引导。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育人先正己。热爱学习、不断积极进取的教师必然是学生心中最难忘的榜样。
2 利用网上学习平台,加强学习与交流
网络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捷,网上学习能够实现教师之间互动、资源共享、实时对话、取长补短。中国教师研修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奥鹏教育网等都是很不错的教师网络研修与资源应用的平台。
2.1 如何学习
学习不能盲目,要有选择性。奥鹏教育“国培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县进修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有必修也有选修,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有效利用“三通两平台”,下载、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一门必修课,没有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网络研修是很难进行的。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对象,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2.2 加强反思
网络研修,首先要学有所思,实时记笔记、经常写心得,才会有真正的进步。毛泽东所阅读过的书里,见空都能看到他留下的笔迹。学而不思则罔,心得须是内心的感悟,是与研修的内容产生共鸣的东西,切忌为应付了事,胡乱抄写。
2.3 学以致用
学而无用罪过也,时间是宝贵的,生命不可浪费。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学以致用,最根本的是要把网络研修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由浅入深、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把学到的东西加以揣摩,提高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际过程中应用到课堂中,再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新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学习是为了进步,如果把所学的内容与实际教学隔开,完全是浪费时间,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本意。
3 把网络研修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教师网络研修是信息化的必然要求,2016年奥鹏教育里的课程《利用学习网站进行技能训练和学习指导》中提出: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网络课堂,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模式,教师不积极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必然落后。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传统的校本教研主要是听课评课,形式单一,内容狭隘。把网络研修的内容拿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互取经验,能够提高教师个人业务能力,同时也能把学校的教学研究更进一步。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培训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培训模式,旨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进而引导教师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挖掘自身潜能,产生教学智慧,整体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校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有利于校本研修的开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电教馆立项课题“网络研修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的研究”(项目编号:AH2015041),负责人:张振标,刘之叶。
(作者单位:太和县阮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