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中,沙特阿拉伯原本是一片伊斯兰净土,和平而安宁。可是,抵达其首都利雅得,我大为惊诧,满城弥漫的却是对付恐怖袭击的紧张气氛。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汽车驶向下榻的旅馆,离门口还有四五十米,特设的哨卡就将车拦住,下令打开发动机盖和后备箱进行检查。检查完毕,车子倒是放行了,但却不准靠近旅馆,车中人必须在距离门厅二三十米的地方下车。进入门厅,旅客及所带行李都要进行安全检查。几天之后,我发现,所有饭店、银行、机场、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设施,门前都设有武装哨卡和昼夜待命的装甲警车,四周都竖立着密密匝匝的水泥隔离墩,不准任何车辆靠近。在街头漫步,只要靠近大型建筑,都会有人走上前来盘问或干预。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5月12日,拉丹后来所说的“沙特圣战的第一战役”打响。那天夜间,一批武装分子在利雅得西方人住宅区同时制造三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34人死亡,其中7人是美国人,还有200余人受伤。恐怖袭击事件从首都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袭击的目标,一是西方人及其住宅、机构、公司,二是沙特政府的安全机构和石油设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每周都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到2004年底,沙特发生较大恐怖袭击事件40多起。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美国驻吉达的领事馆遭到攻击,造成7人死亡。沙特内政部几名高级官员遭杀害,内政部那座倒金字塔式的办公大楼遭袭击。东部城市胡拜尔的外国石油公司和居民区遭袭击,16人死亡,50多名外国人被劫为人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从2005年起,沙特政府对恐怖分子发起全面反击和围剿。沙特政府设立反恐中心,由内政大臣纳伊夫亲王统一指挥反恐部队,先后出动上万人在全国进行拉网式搜捕行动。据内政部宣布,到2006年中,安全部队挫败恐怖袭击事件70多起,击毙恐怖分子近200人。抓获恐怖分子的人数,内政部没有公布,据说有3000人之多。这样,就把嚣张一时的恐怖分子的气焰打压下去了。
但是,沙特政府不敢懈怠,主动进攻取得一定成效后又转向积极防范。首先,各政府部门、高大建筑和一些公共设施一律派兵把守,修建高大的围墙和严密的路障。其次,加强所有与石油有关的设施的保护。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和输出国,沙特有80多个大油田和长达1.1万公里的输油管道。这些是恐怖分子发动的“经济圣战”的主要袭击目标。过去,石油设施由一支1.5万人组成的特种部队负责保卫。2007年8月,沙特决定将这支部队增扩到3.5万人,以确保石油生产、运输、炼制和出口的安全。再次,加强资金监管,切断恐怖分子的经济来源。沙特政府做出新的规定,全面监督大笔银行资金流动,严格审查个人大笔国际汇款,取消全国清真寺设立的慈善捐款活动,严防各种资金流入恐怖分子手中。同时,加强同伊拉克和也门相邻的边界管理,防止恐怖分子和非法武器弹药流入。在同伊拉克长达900公里的边界上,沙特决定修建一道隔离墙。
沙特政府的“恩威并施”
阿卜杜拉国王2005年继位后,极力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创造宽容和解的政治气氛,释放了过去关押的一些力主政治改革的人士。内政部同伊斯兰事务部合作,建立“重新教育”项目,把被捕的恐怖分子送到特设的营地进行思想转化工作。从2004年开始,先后派遣上百名伊玛目和30多名心理专家,对大约2000名在押的恐怖分子进行精神疏导、思想劝说、情理感化。收效较好的,或减刑或释放。到2007年底,已有700多人放弃圣战思想,提前获释,回归家庭成为和平公民。还有近千人仍在接受教育和改造。1400多名拒不接受教育者,仍被关押在监牢。据沙特政府发表的一项报告,在回归社会的人中,只有四五个重返“基地”组织。因此,沙特政府认为,这个“重新教育”项目是成功的。
内政部还对全国上万座清真寺的伊玛目进行“思想排查和整风”。思想顽固不化者被停职,集中起来“再学习”,合格后才能重任教职。内政部还收缴并销毁一些清真寺和出版机构储藏着大批含有煽动宗教仇视内容的书籍。其中,麦地那的一个出版社,每年竟用四十多种语言印刷上千万册遭亵渎的《可兰经》向全世界散发。这些经由瓦哈比派学者注释的《可兰经》,将圣战列为“穆斯林五大传统功课”之外的另一新的功课,宣扬“谁要逃避不做,谁就会背着虚伪者的恶名死去”。不少沙特青年人正是受此蛊惑,或前往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参加圣战,或留在本国“参与摧毁邪恶势力的斗争”。
知名作家拉伊德·库斯提在《阿拉伯新闻》报撰文说,瓦哈比派学者的教育使人只知道伊斯兰教,而不知世界上还有其他文化和文明。这只能使清真寺、经学院和许多普通学校变成“教授死亡文化的场所和制造殉道者的摇篮”。现在,教育部正在重新修订课本,删去过多的宗教内容,增加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现代知识和技能。
但愿沙特人民上下同心,驱散恐怖主义威胁的迷雾,早日恢复这片圣土上的安定生活。
(作者: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汽车驶向下榻的旅馆,离门口还有四五十米,特设的哨卡就将车拦住,下令打开发动机盖和后备箱进行检查。检查完毕,车子倒是放行了,但却不准靠近旅馆,车中人必须在距离门厅二三十米的地方下车。进入门厅,旅客及所带行李都要进行安全检查。几天之后,我发现,所有饭店、银行、机场、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设施,门前都设有武装哨卡和昼夜待命的装甲警车,四周都竖立着密密匝匝的水泥隔离墩,不准任何车辆靠近。在街头漫步,只要靠近大型建筑,都会有人走上前来盘问或干预。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5月12日,拉丹后来所说的“沙特圣战的第一战役”打响。那天夜间,一批武装分子在利雅得西方人住宅区同时制造三起汽车炸弹爆炸事件,造成34人死亡,其中7人是美国人,还有200余人受伤。恐怖袭击事件从首都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袭击的目标,一是西方人及其住宅、机构、公司,二是沙特政府的安全机构和石油设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每周都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到2004年底,沙特发生较大恐怖袭击事件40多起。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美国驻吉达的领事馆遭到攻击,造成7人死亡。沙特内政部几名高级官员遭杀害,内政部那座倒金字塔式的办公大楼遭袭击。东部城市胡拜尔的外国石油公司和居民区遭袭击,16人死亡,50多名外国人被劫为人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从2005年起,沙特政府对恐怖分子发起全面反击和围剿。沙特政府设立反恐中心,由内政大臣纳伊夫亲王统一指挥反恐部队,先后出动上万人在全国进行拉网式搜捕行动。据内政部宣布,到2006年中,安全部队挫败恐怖袭击事件70多起,击毙恐怖分子近200人。抓获恐怖分子的人数,内政部没有公布,据说有3000人之多。这样,就把嚣张一时的恐怖分子的气焰打压下去了。
但是,沙特政府不敢懈怠,主动进攻取得一定成效后又转向积极防范。首先,各政府部门、高大建筑和一些公共设施一律派兵把守,修建高大的围墙和严密的路障。其次,加强所有与石油有关的设施的保护。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和输出国,沙特有80多个大油田和长达1.1万公里的输油管道。这些是恐怖分子发动的“经济圣战”的主要袭击目标。过去,石油设施由一支1.5万人组成的特种部队负责保卫。2007年8月,沙特决定将这支部队增扩到3.5万人,以确保石油生产、运输、炼制和出口的安全。再次,加强资金监管,切断恐怖分子的经济来源。沙特政府做出新的规定,全面监督大笔银行资金流动,严格审查个人大笔国际汇款,取消全国清真寺设立的慈善捐款活动,严防各种资金流入恐怖分子手中。同时,加强同伊拉克和也门相邻的边界管理,防止恐怖分子和非法武器弹药流入。在同伊拉克长达900公里的边界上,沙特决定修建一道隔离墙。
沙特政府的“恩威并施”
阿卜杜拉国王2005年继位后,极力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创造宽容和解的政治气氛,释放了过去关押的一些力主政治改革的人士。内政部同伊斯兰事务部合作,建立“重新教育”项目,把被捕的恐怖分子送到特设的营地进行思想转化工作。从2004年开始,先后派遣上百名伊玛目和30多名心理专家,对大约2000名在押的恐怖分子进行精神疏导、思想劝说、情理感化。收效较好的,或减刑或释放。到2007年底,已有700多人放弃圣战思想,提前获释,回归家庭成为和平公民。还有近千人仍在接受教育和改造。1400多名拒不接受教育者,仍被关押在监牢。据沙特政府发表的一项报告,在回归社会的人中,只有四五个重返“基地”组织。因此,沙特政府认为,这个“重新教育”项目是成功的。
内政部还对全国上万座清真寺的伊玛目进行“思想排查和整风”。思想顽固不化者被停职,集中起来“再学习”,合格后才能重任教职。内政部还收缴并销毁一些清真寺和出版机构储藏着大批含有煽动宗教仇视内容的书籍。其中,麦地那的一个出版社,每年竟用四十多种语言印刷上千万册遭亵渎的《可兰经》向全世界散发。这些经由瓦哈比派学者注释的《可兰经》,将圣战列为“穆斯林五大传统功课”之外的另一新的功课,宣扬“谁要逃避不做,谁就会背着虚伪者的恶名死去”。不少沙特青年人正是受此蛊惑,或前往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参加圣战,或留在本国“参与摧毁邪恶势力的斗争”。
知名作家拉伊德·库斯提在《阿拉伯新闻》报撰文说,瓦哈比派学者的教育使人只知道伊斯兰教,而不知世界上还有其他文化和文明。这只能使清真寺、经学院和许多普通学校变成“教授死亡文化的场所和制造殉道者的摇篮”。现在,教育部正在重新修订课本,删去过多的宗教内容,增加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现代知识和技能。
但愿沙特人民上下同心,驱散恐怖主义威胁的迷雾,早日恢复这片圣土上的安定生活。
(作者: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