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研究性教学方法是探讨的热点之一。当前从教学实践的经验看,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于掌控的方面。笔者以为,若想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上的作用和效率,至少应解决教员的研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员尤其是年轻教员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方法训练;学员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改变的引导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院校教学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实施难点 注意问题
研究性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我们通常所讲的“六种教学方法”都同属于这个范畴。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根本要点在于通过转变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达到学员研究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那么当前从教学实践的经验看,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于掌控的方面: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于教学过程围绕着源于实践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与讲授式的传递成熟的知识相比,这些问题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一是教学内容中学科边界的开放性,或者说,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在教学内容中,各种不同的学科内容能够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泾渭分明。举例说基层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它是全时空渗透于教育训练、执勤处突等基层工作的各领域的。这样,教员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则应该不局限于某些现成的框架,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二是教学内容中知识边界的开放性,或者说,知识界限的模糊性。教学内容不再仅仅是某些现成的学科知识或者是所谓规范性的知识,而是包括了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或者是教员个人的工作体会。比如基层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具体方法是因时、因事、因人而各不相同的。这样,教员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就能够真正地联系实际,反映和探索实际问题。当然,按照这样一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至少会带来两个不同。首先是教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员自己不仅需要懂得教材的理论,更需要掌握和了解课本知识在基层的应用,换句话说,教员起码是要熟悉基层的;其次,对于学员的学习而言,它也形成了一种挑战。学员不能仅仅去背诵现成的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努力去发现和认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课堂理论知识与第一任职需求的关系,这些无疑是一种创新和发现。因此,这种开放性要求教员的教学方式和学员的学习方式实现必要的转型。然而,军队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和与这种研究性教学内容开放性相适应的学习场所、教学资料等各个侧面的开放性,往往是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的一对矛盾。
2、师生平等对话的质量。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否有效实施的基础是师生间的对话能否达成及对话的质量究竟怎样。研究性学习不是学员自学,而是要实现教员和学员之间高质量的对话。这种对话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员的“一言堂”、“独角戏”,使教室中声音的的传递从单向传输变成双方对话。教员从教室的绝对权威变成师生中平等的“首席”,既要求教员适应心理的变化,也要实现教员能力素质的转型,从知识权威变成一个成功的对话组织者、研究进程的推进者和方案的评价者。而学员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真正变成平等的对话者,学员的学习心理和习惯需要改变,学员的表达能力也需要提高。因为以往课堂上只有教员的声音,学员习惯于听、记,大部分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研究性教学要实现课堂上对话成功,学员要从单纯输入变成输入与输出同时进行的一个双向过程,此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互动”。这就决定了尊重学员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最大程度调动其学习自觉性应为着重解决的两个问题。
3、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理解。要从单纯的实现式的教学,转变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所谓实现式的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对于整个教学已经预定了一个隐含的答案和目标,而不管教学活动的形式如何,最终都只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答案和目标。比如教学法训练,大多是学员靠死记教员提供的教案范例来掌握一堂操场课的组织,显然,这样的教学并不是一种知识创新的教学,也不能是一种真正的研究性教学。而发现式教学,则强调和重视整个教学的过程,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而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发展的结果是什么,往往并不是事先已经决定和预定的,常常需要教员和学员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发现和得到。同样就教学法训练而言,按发现式的方法实施教学其重点则是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运用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设计和编写教案。当然,这种发现式的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实现式的教学,而是包含又不局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相互激发灵感与启发,而获得超越预定答案和目标的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员能够具有更强的领导和驾驭教学活动过程的能力,并且对在对话和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新观点和新意性要保持高度敏感性。
4、教学评价是一个关键。由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以及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平等,特别是在发现式的教学中,答案与目标的形态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由一元的、确定性的和标准化的,转变为一种多元的、不确定的和非标准化的。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和研究训练,它允许教员和学员对现实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思路和答案,甚至是鼓励学员应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无疑,这要求教员能够适当地把握和评价各种不同思路和答案,包括恰当地引导学员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当然,它也要求教员能够有比较开阔的胸怀鼓励学员按照不同于自己的方法和思路,去得到与己不同的答案与结果。
鉴于上述的具体难点,若想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上的作用和效率,以下几个方面应该给与充分的重视。
其一,教员的研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主要教学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员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教员本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实施的基础。首先,没有教员的研究实践,对学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成为空谈,只有教员本人具备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基本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员的研究创新能力。其次,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知识本身不是固定的文本,而是生成性知识。教员必须站在知识的前沿,用自身的发现和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把知识变“活”。这就要求教员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从而实现“高于基层、先于基层”的目标。而现实中的矛盾常常是,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型教员往往远离讲台忙于完成科研工作,而乐于教学的教员又有很大一部分人远离学术前沿。笔者以为:一个乐于讲课而不在学术研究前沿的教员可以把课程讲得生动,可以高效地传递现有知识,但对于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能胜任。当然,这与初级指挥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密切联系,但要通过造就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从而创立有特色的学科,教员必须从事前沿知识的研究,使知识传授与知识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面前,重要的不是固化一支乐于教学的专职教学队伍,而是要调动、激励和要求学术水平高的教员投身到课程教学尤其是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尽教书育人的学术责任。
其二、教员尤其是年轻教员应该注重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方法训练。解决了学位和职称的问题,就符合了做一名教员的基本要求,受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不少年轻教员总认为只要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就可以胜任教学工作。这些年从基层选调和留校任教教员的成长也大多是靠“师傅带徒弟”,有的更是“无师自通”,靠自己的理解完成课程讲授。对于知识传授型课程,课程目标比较单一,主要以知识的掌握为考察目标,学员可以在课上听讲和课下自学来完成课程学习,矛盾不突出。但对于研究性课程来讲,由于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教员的主要任务不是讲授知识而是组织教学本身,通过有效组织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学员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分班(组)协调合作能力、带一定想定背景作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对教员教学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针对教员特别是年轻教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只有通过先进的课程理论学习、系统的教学方法训练,加上自身的科研实践和知识积累,才能把研究性课程组织好,真正达到学员研究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其三、学员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改变的引导。以往的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价往往关注教员的教而较少注重和考察学员的学。其实,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同样重要。以往学员也往往把自己看成是无知者,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不敢发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惧怕教员权威,害怕犯错误。实际上,这些不良的心理习惯都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强调教员转型的同时,要想使研究性教学真正有效实施,学员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必须改变,只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信的心态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最终在实践中发展出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实施难点 注意问题
研究性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我们通常所讲的“六种教学方法”都同属于这个范畴。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根本要点在于通过转变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达到学员研究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那么当前从教学实践的经验看,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于掌控的方面: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于教学过程围绕着源于实践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与讲授式的传递成熟的知识相比,这些问题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一是教学内容中学科边界的开放性,或者说,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在教学内容中,各种不同的学科内容能够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泾渭分明。举例说基层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它是全时空渗透于教育训练、执勤处突等基层工作的各领域的。这样,教员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则应该不局限于某些现成的框架,而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二是教学内容中知识边界的开放性,或者说,知识界限的模糊性。教学内容不再仅仅是某些现成的学科知识或者是所谓规范性的知识,而是包括了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或者是教员个人的工作体会。比如基层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具体方法是因时、因事、因人而各不相同的。这样,教员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就能够真正地联系实际,反映和探索实际问题。当然,按照这样一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至少会带来两个不同。首先是教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员自己不仅需要懂得教材的理论,更需要掌握和了解课本知识在基层的应用,换句话说,教员起码是要熟悉基层的;其次,对于学员的学习而言,它也形成了一种挑战。学员不能仅仅去背诵现成的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努力去发现和认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课堂理论知识与第一任职需求的关系,这些无疑是一种创新和发现。因此,这种开放性要求教员的教学方式和学员的学习方式实现必要的转型。然而,军队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和与这种研究性教学内容开放性相适应的学习场所、教学资料等各个侧面的开放性,往往是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的一对矛盾。
2、师生平等对话的质量。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否有效实施的基础是师生间的对话能否达成及对话的质量究竟怎样。研究性学习不是学员自学,而是要实现教员和学员之间高质量的对话。这种对话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员的“一言堂”、“独角戏”,使教室中声音的的传递从单向传输变成双方对话。教员从教室的绝对权威变成师生中平等的“首席”,既要求教员适应心理的变化,也要实现教员能力素质的转型,从知识权威变成一个成功的对话组织者、研究进程的推进者和方案的评价者。而学员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真正变成平等的对话者,学员的学习心理和习惯需要改变,学员的表达能力也需要提高。因为以往课堂上只有教员的声音,学员习惯于听、记,大部分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研究性教学要实现课堂上对话成功,学员要从单纯输入变成输入与输出同时进行的一个双向过程,此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互动”。这就决定了尊重学员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最大程度调动其学习自觉性应为着重解决的两个问题。
3、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理解。要从单纯的实现式的教学,转变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所谓实现式的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对于整个教学已经预定了一个隐含的答案和目标,而不管教学活动的形式如何,最终都只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答案和目标。比如教学法训练,大多是学员靠死记教员提供的教案范例来掌握一堂操场课的组织,显然,这样的教学并不是一种知识创新的教学,也不能是一种真正的研究性教学。而发现式教学,则强调和重视整个教学的过程,以及在教学活动中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而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发展的结果是什么,往往并不是事先已经决定和预定的,常常需要教员和学员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发现和得到。同样就教学法训练而言,按发现式的方法实施教学其重点则是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运用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设计和编写教案。当然,这种发现式的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实现式的教学,而是包含又不局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相互激发灵感与启发,而获得超越预定答案和目标的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员能够具有更强的领导和驾驭教学活动过程的能力,并且对在对话和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新观点和新意性要保持高度敏感性。
4、教学评价是一个关键。由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以及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平等,特别是在发现式的教学中,答案与目标的形态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由一元的、确定性的和标准化的,转变为一种多元的、不确定的和非标准化的。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和研究训练,它允许教员和学员对现实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思路和答案,甚至是鼓励学员应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无疑,这要求教员能够适当地把握和评价各种不同思路和答案,包括恰当地引导学员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当然,它也要求教员能够有比较开阔的胸怀鼓励学员按照不同于自己的方法和思路,去得到与己不同的答案与结果。
鉴于上述的具体难点,若想真正发挥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上的作用和效率,以下几个方面应该给与充分的重视。
其一,教员的研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主要教学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员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教员本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实施的基础。首先,没有教员的研究实践,对学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成为空谈,只有教员本人具备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基本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员的研究创新能力。其次,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知识本身不是固定的文本,而是生成性知识。教员必须站在知识的前沿,用自身的发现和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把知识变“活”。这就要求教员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从而实现“高于基层、先于基层”的目标。而现实中的矛盾常常是,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型教员往往远离讲台忙于完成科研工作,而乐于教学的教员又有很大一部分人远离学术前沿。笔者以为:一个乐于讲课而不在学术研究前沿的教员可以把课程讲得生动,可以高效地传递现有知识,但对于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能胜任。当然,这与初级指挥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密切联系,但要通过造就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从而创立有特色的学科,教员必须从事前沿知识的研究,使知识传授与知识发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面前,重要的不是固化一支乐于教学的专职教学队伍,而是要调动、激励和要求学术水平高的教员投身到课程教学尤其是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尽教书育人的学术责任。
其二、教员尤其是年轻教员应该注重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方法训练。解决了学位和职称的问题,就符合了做一名教员的基本要求,受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不少年轻教员总认为只要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就可以胜任教学工作。这些年从基层选调和留校任教教员的成长也大多是靠“师傅带徒弟”,有的更是“无师自通”,靠自己的理解完成课程讲授。对于知识传授型课程,课程目标比较单一,主要以知识的掌握为考察目标,学员可以在课上听讲和课下自学来完成课程学习,矛盾不突出。但对于研究性课程来讲,由于教学目标是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教员的主要任务不是讲授知识而是组织教学本身,通过有效组织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学员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分班(组)协调合作能力、带一定想定背景作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对教员教学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针对教员特别是年轻教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只有通过先进的课程理论学习、系统的教学方法训练,加上自身的科研实践和知识积累,才能把研究性课程组织好,真正达到学员研究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其三、学员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改变的引导。以往的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价往往关注教员的教而较少注重和考察学员的学。其实,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同样重要。以往学员也往往把自己看成是无知者,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不敢发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惧怕教员权威,害怕犯错误。实际上,这些不良的心理习惯都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强调教员转型的同时,要想使研究性教学真正有效实施,学员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必须改变,只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信的心态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最终在实践中发展出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