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人们慢慢地发现,社会整体幸福感未必和经济的发展速度成正比;个人的幸福感也并没有简单地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提升。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环境等外部因素和价值观、期望目标、生活态度、健康状况等内部因素。幸福感经历了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造外部条件,二是改善主观因素。
[关键词] 幸福感 影响因素 提升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当代的人们坦言幸福,追求幸福。过去,人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人就会幸福。但是慢慢地发现,社会整体幸福感未必和经济的发展速度成正比;个人的幸福感也并没有简单地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提升。最显见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各种有关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并非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人最幸福。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发展理念,认真分析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探索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幸福感觉,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幸福感是社会心理体系一部分,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1、经济状况的影响
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幸福感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009年,在对武进区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有62.6%的人认为经济收入在幸福中所占的比重占一半以上,而认为经济收入并不重要的仅占15.8%。同时调查显示,人均收入越高,幸福感也相对越高。可见大部分居民还是认为经济收入在个人幸福中的作用相当重要,是居民幸福的基础。财富与幸福虽然有关联,但是相关程度比人们想像的要小得多。对影响幸福感重要因素的调查显示,武进居民仅把经济收入排在第三位。所以,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百姓的幸福水平,拥有财富并不直接等于拥有幸福,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2、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和自信心,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志。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减轻生活的压力,而紧张的社会关系则会加剧病痛和苦难。调查显示,武进居民对家庭生活满意度最高,为77.2%,有50%以上的居民把家庭和睦作为幸福的首要基础元素。
3、社会体制环境的影响
人对社会体制环境的信任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近年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更倾向于民生问题。据调查,目前武进区居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次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障、食品安全、收入差距、教育公平、医疗、社会安全、房价、下岗再就业。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使人们对社会公平和社会生活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强,从而影响到人们幸福感的提升。
尽管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基本满意,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甚满意乃至很不满意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值得关注的是武进城乡居民对目前生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城镇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总体满意率达到了79.1%,而农村居民仅为66%。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加上城乡二元结构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城市化的加快,使得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从而使人们尤其是农村居民产生了“相对剥夺”的感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居民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与过去相比,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人们倾向于积极肯定的评价;但是,在与周围的人相比时,更多的人则喜忧参半、感受复杂。这种“相对剥夺”的感觉持续增强,带来了对“社会分配”不满的评价。
(二)内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1、价值观的影响
对幸福感的理解本质上源于伦理的视角,是基于个人价值观意义上的判断。价值观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人们衡量幸福感的标准,从而影响人们对生命中诸多因素的优先次序,深刻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与表达,进而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同时,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调查显示,武进居民对影响幸福感重要因素的排序为:家庭和睦、健康状况、经济收入、人际关系、工作状况、居住环境、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这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已更多侧重于情感、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等人文因素。
2、期望目标的影响
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并达到目标则产生快乐,反之,目标偏离或失败则导致痛苦。一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相对短缺,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就人的自我实现而言,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如果人们认为自身成就水平高于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则不会有幸福感。调查显示,武进区居民对工作状况的满意率不高,仅为51.6%。可见,人们的期望目标是比较高的。
3、生活态度的影响
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拥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外向的性格,则容易得到幸福感。乐观体现为个人期望生活中出现好的结果的总体倾向,若一个人期望好的结果,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若老想着失败,那么就会偏离自己设置的目标,这种行为方式导致乐观者比悲观者更易达到目标并获得成功。这对一个地方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多数百姓比较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则该地区发展精神动力足,能促进经济社会事业较快发展。调查显示,有43.9%的人表示对建设“幸福武进”非常关注,有38.3%人表示知道;50.3%的居民表示对建设“幸福武进”充满信心,可见,大多数百姓对建设“幸福武进”十分关注并充满信心,这对建设“幸福武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十分有利的。
4、健康状况的影响
身体健康和幸福感的相关性在直觉上非常明显。健康的作用,不只在于人们对躯体状况的感知,更主要的是这种健康状况允许他们能做什么事情。疾病经常显示出功能的限制,从而减少人们产生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的机会,所以,疾病通常与不愉快或痛苦相联系,会直接增加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幸福感的提升。调查显示,武进居民对个人健康状况满意度较高,为76.7%,居家庭生活之后,有50%以上的居民把健康状况作为幸福的第二基础元素。
二、提升幸福感的对策思考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武进区委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武进”战略目标。而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它经历了从外部因素影响到内部因素决定的发展轨迹。因此,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造外部条件,二是改善主观因素。
1、改造外部条件要注重统筹兼顾
“幸福武进”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人文和自然等方方面面,更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快推进。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幸福武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更多关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人文因素,如居民的家庭、健康及工作状况,居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需求等等,要从群众最关心的现实民生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同时,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而这种差距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居民整体幸福感的提升。武进是一个兼具城市、城郊、城镇和农村四种形态的地区,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农村,可见建设“幸福武进”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为此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广大农村和农民,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居民同步提升。
2、改善主观因素要注重心理引导
幸福感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心理,其外部影响因素往往要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因而,要促进武进的和谐发展,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就应加强对群众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学会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建设“幸福武进”的认知度,从而提高群众参与“幸福武进”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引导群众建立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标准。人活着要有目标,合适的目标要高于现实,但又不可过高,能够激励自己,又不构成巨大压力。同时,要引导群众保持平和的心态。要能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他人,理性对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要认清这些问题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也需要靠社会发展来解决。
参 考 文 献
[1]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168-173
[2]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南京师范大学,2003-7-2,博士论文[D]
[3]武进区委党校课题组,“幸福武进”在路上—关于我区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办公室、研究室《调查与研究》2009年第13期■
[关键词] 幸福感 影响因素 提升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当代的人们坦言幸福,追求幸福。过去,人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人就会幸福。但是慢慢地发现,社会整体幸福感未必和经济的发展速度成正比;个人的幸福感也并没有简单地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提升。最显见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各种有关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并非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人最幸福。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发展理念,认真分析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探索提升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幸福感觉,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幸福感是社会心理体系一部分,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1、经济状况的影响
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幸福感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009年,在对武进区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有62.6%的人认为经济收入在幸福中所占的比重占一半以上,而认为经济收入并不重要的仅占15.8%。同时调查显示,人均收入越高,幸福感也相对越高。可见大部分居民还是认为经济收入在个人幸福中的作用相当重要,是居民幸福的基础。财富与幸福虽然有关联,但是相关程度比人们想像的要小得多。对影响幸福感重要因素的调查显示,武进居民仅把经济收入排在第三位。所以,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百姓的幸福水平,拥有财富并不直接等于拥有幸福,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2、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和自信心,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志。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减轻生活的压力,而紧张的社会关系则会加剧病痛和苦难。调查显示,武进居民对家庭生活满意度最高,为77.2%,有50%以上的居民把家庭和睦作为幸福的首要基础元素。
3、社会体制环境的影响
人对社会体制环境的信任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近年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更倾向于民生问题。据调查,目前武进区居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依次是:社会公平、社会保障、食品安全、收入差距、教育公平、医疗、社会安全、房价、下岗再就业。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使人们对社会公平和社会生活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强,从而影响到人们幸福感的提升。
尽管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基本满意,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甚满意乃至很不满意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值得关注的是武进城乡居民对目前生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城镇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总体满意率达到了79.1%,而农村居民仅为66%。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加上城乡二元结构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城市化的加快,使得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从而使人们尤其是农村居民产生了“相对剥夺”的感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居民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与过去相比,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人们倾向于积极肯定的评价;但是,在与周围的人相比时,更多的人则喜忧参半、感受复杂。这种“相对剥夺”的感觉持续增强,带来了对“社会分配”不满的评价。
(二)内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1、价值观的影响
对幸福感的理解本质上源于伦理的视角,是基于个人价值观意义上的判断。价值观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人们衡量幸福感的标准,从而影响人们对生命中诸多因素的优先次序,深刻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与表达,进而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水平。同时,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产物和表现,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调查显示,武进居民对影响幸福感重要因素的排序为:家庭和睦、健康状况、经济收入、人际关系、工作状况、居住环境、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这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已更多侧重于情感、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等人文因素。
2、期望目标的影响
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并达到目标则产生快乐,反之,目标偏离或失败则导致痛苦。一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相对短缺,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就人的自我实现而言,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如果人们认为自身成就水平高于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则不会有幸福感。调查显示,武进区居民对工作状况的满意率不高,仅为51.6%。可见,人们的期望目标是比较高的。
3、生活态度的影响
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拥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外向的性格,则容易得到幸福感。乐观体现为个人期望生活中出现好的结果的总体倾向,若一个人期望好的结果,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若老想着失败,那么就会偏离自己设置的目标,这种行为方式导致乐观者比悲观者更易达到目标并获得成功。这对一个地方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多数百姓比较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则该地区发展精神动力足,能促进经济社会事业较快发展。调查显示,有43.9%的人表示对建设“幸福武进”非常关注,有38.3%人表示知道;50.3%的居民表示对建设“幸福武进”充满信心,可见,大多数百姓对建设“幸福武进”十分关注并充满信心,这对建设“幸福武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十分有利的。
4、健康状况的影响
身体健康和幸福感的相关性在直觉上非常明显。健康的作用,不只在于人们对躯体状况的感知,更主要的是这种健康状况允许他们能做什么事情。疾病经常显示出功能的限制,从而减少人们产生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的机会,所以,疾病通常与不愉快或痛苦相联系,会直接增加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幸福感的提升。调查显示,武进居民对个人健康状况满意度较高,为76.7%,居家庭生活之后,有50%以上的居民把健康状况作为幸福的第二基础元素。
二、提升幸福感的对策思考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武进区委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武进”战略目标。而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它经历了从外部因素影响到内部因素决定的发展轨迹。因此,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造外部条件,二是改善主观因素。
1、改造外部条件要注重统筹兼顾
“幸福武进”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人文和自然等方方面面,更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快推进。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幸福武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更多关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人文因素,如居民的家庭、健康及工作状况,居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需求等等,要从群众最关心的现实民生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同时,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而这种差距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居民整体幸福感的提升。武进是一个兼具城市、城郊、城镇和农村四种形态的地区,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农村,可见建设“幸福武进”的重点、难点在农村。为此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广大农村和农民,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城市居民同步提升。
2、改善主观因素要注重心理引导
幸福感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心理,其外部影响因素往往要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因而,要促进武进的和谐发展,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就应加强对群众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学会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建设“幸福武进”的认知度,从而提高群众参与“幸福武进”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引导群众建立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标准。人活着要有目标,合适的目标要高于现实,但又不可过高,能够激励自己,又不构成巨大压力。同时,要引导群众保持平和的心态。要能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他人,理性对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要认清这些问题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来的,也需要靠社会发展来解决。
参 考 文 献
[1]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168-173
[2]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南京师范大学,2003-7-2,博士论文[D]
[3]武进区委党校课题组,“幸福武进”在路上—关于我区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办公室、研究室《调查与研究》200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