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0939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平台,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功能的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重点工科院校兴办理科、文科,逐步完善学科结构,朝着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发展以来,文科便开始在理工科院校中立足,历经近3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虽然文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文科办学的意义、作用仍受到轻视甚至是怀疑。
  当今时代,任何重大工程、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协同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文科建设成为任何一所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政府做出了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教育战略决策,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深刻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理工科大学要抓住历史机遇,向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就必须根除传统理工教育模式的弊端,调整和完善学科结构,规划学校总体学科建设。这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文科的建设,采取新的发展战略、措施,加快其发展,把文科的教学、学术研究的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因此,研究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原因、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学者们将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意义归纳为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有学者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论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理、工、文相结合,高等教育的结构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要求实现理工文相结合。
  文科发展历史悠久,学科体系成熟,在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下,文理工日益交叉渗透,文科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人们一般把文科划为文史哲等基础性的传统文科,以及应用型、交叉型的新文科;也有的从工科所需的文科教育将文科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培养对职业岗位有用的知识才能,例如,学习语文,熟练掌握阅读、写作、说话的能力;学习法律知识,以求工作上、生活上借助法律的保护;学习财政经营之学,以求在处理生产和销售问题的过程中不致违背经济规律。这些是工科学生走向社会所必备的文科知识,谓之“安身立命”的文科。第二层是作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修养所需要的,如美术、音乐、文学、道德行为的教育,谓之“怡养性情”的文科。第三层是培养人参与社会、认识社会、贡献社会,并对事物能有战略发展的分析能力所需要的文科,这就是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教育,谓之“济世达人”的文科。总之,文科内涵丰富,性质有别。因此理工科大学办文科的第二步是定位与取向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可行之道是背靠理工科,充分利用理工条件办好应用文科专业,培养应用文科人才,出应用文科的研究成果,提高理工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于一些实用价值不高、发展潜力较小的文科专业,则可以进行调整,以使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与发展能充分形成与体现理工科大学特色。总之,学者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倾向于应用、交叉、渗透型的新文科的定位。
  文科发展的思路和策略问题是怎么办文科的问题。部分研究人员和教学科研部门的领导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认为应当从实现文理工管相结合的目标出发规划文科的建设与发展;坚持以应用为主,以交叉见长,建设和发展新型文科;统筹规划,重点扶植,逐步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群。提出了“小规模、多学科、分层次、高水平、有特色”的文科发展指导思想,认为应当使文科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以文理交叉的方式,使文科的发展与学校各学科综合发展战略相联系;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纽带,使文科的发展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从转变思维模式、树立品牌意识、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论述了文科发展思路。在这个问题上,学界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理工科大学教育首先要培养的不是“技术专家”,而是“合格的公民”,通过科学世界观与高尚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观察世界、对待人生,摆正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向学生进行必要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帮助他们鉴别真伪、区分美丑、健全身心、陶冶个性,而这些将形成学生从事任何职业的重要基础——为人的基础。在《人文、工程和教育》一文中讲道:“人文学课程对工科学生的基本价值是,它们教给一种方法去探索与工程诸学科不同的疑问、看法、问题。这些课程促使学生思考,由此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如科技史、逻辑史、辩证法、文学、美学等,有助于他们构建广博的背景知识,活化他们的认知心理定势,扩展其过分局限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他们不拘一格地想象与联想,点燃学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
  文科在重点理工大学的发展中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近30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重点理工大学不仅能办文科,而且能办好文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办好文科,不能停留在原来从无到有的初级阶段,必须明确方向,选择一流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既是重点理工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学科融合,促进人类文化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也是文科上台阶、上水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定位于一流的学科发展目标,重点理工大学应选择以下发展思路与举措: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于2003年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并开始实施“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因此,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工科院校文科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大学文科教育在全面素质培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正确认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全面素质培养,按照教育规律办好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教育。科学精神的真谛在于求真、求实,人文精神的主旨在于求善、求是。因此,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两者同时发展才能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重点理工大学办文科不是权宜之计,不是跟风追潮,文科也不是应景式的花瓶摆设。文科既服务于全校文化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又有着自我存在的价值与作用方式,它与理、工三足鼎立,必须独立自主地自由发展。同时,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磨砺、实力累积与文化积淀,才能稳健地发展,最终走向一流。没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与实力,单从一个历史时间点切入,希冀一时的强投入与高速度追赶就能够实现目标的达成,这只能是奏效于一时的教育短期行为。因此,必须把文科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之中,从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投入等方面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拟定目标、任务、措施与步骤,使文科在重点理工大学得以稳步发展,逐步进入一流学科水平的行列。
  文科要上档次、上水平、力争一流,必须依托现有学科力量,加快现有学科的发展,使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现有文科应明确责任与目标,“立足于发展,立足于自己”,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基础和条件的学科应积极申报博士点,增设硕士点,在相关领域中形成特色与优势,进入国际、国内学术研究的前沿。在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基础上,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和培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重视解决“重大课题少,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少,部分教师的研究意识不强”的主要问题,从各门学科实际出发,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使现有重点学科步入全国一流行列,成为推动整个文科发展的先导。
  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的普遍薄弱或缺失已成为制约整个文科发展的瓶颈,也是阻碍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桎梏。重点理工大学应从加强大学素质教育,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文科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文学科的特殊教育价值和基础地位,采取超常规措施来扶持和加强人文基础学科的建设。
  文科发展的失衡源于以“应用为主”的文科发展指导思想。如前所述,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等一些重点理工大学都确立了各自文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大都是基于“就文科论文科”或“就工科论文科”的“小文科”思维模式提出来的,它们的缺陷是,重视发展应用文科而轻视基础人文学科的建设,甚至以应用文科的发展来牺牲和取代人文学科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人文学科基本建设的滞后,师资水平、课程质量都难以提高,限制了人文学科在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化氛围营造中应起的作用。综合上述研究,21世纪新的文科发展指导思想应当是,以促进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文学科的发展为基础,谋求人文学科与应用文科的协调发展,并通过文科内部及文、理、工之间广泛、深入、富有成效的交叉渗透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创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一流文科。
  人文学科的“精神性”、“教化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应用文科、工科那样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创造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人文学科的发展要采取积极的扶植政策,对其图书设备购置、师资的引进和培训、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课题的资助等加大投入力度。要切实把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科研活动项目来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同时,根据人文学科的特点,营造适于人文学科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人文学科的发展有别于其它应用文科。人文学科发展的滞后,意味着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的缺失或低下,意味着学校科学发展后劲和潜力的贫乏。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人文学科,努力使人文学科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群。
  任何一场思想深刻的教育改革,只有全面进入人才培养计划才能最终成功。而人才培养计划要发挥出预期的功效又首先取决于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突破与超越。否则的话,教育改革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形式转变了而实质内容难以改变。前一阶段许多理工科大学在所开展的人文社科教育的试点与探索中,虽然都配置了文科,学科形式较为完备,文科教育也进入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和学分,但教学的效果并不很理想,作用有限。究其根本原因,仍是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阻碍。因此,定位于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建设,应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让文科教育真正进入学校每一个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计划。
  原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曾指出:“要切实解决认识问题,按照‘四个同等重要’和‘五个高度重视’的要求,在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科研条件、科研队伍等各方面切实保证文科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要充分认识理工科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要充分认识理工科院校及文科院校发展文科,特别是发展新兴学科的重要性,在发展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前途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发展点,努力推进高校实现学科创新。在发展传统优势基础上创造新优势。要加强科学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和建设问题,努力探索大学文科建设和文科管理的规律。对文科科研业绩的评价,对文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对文科学者的评价以及对大学文科的评价,都值得认真探讨。在探索出成果,出人才以及出管理经验的同时,努力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体制、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充满活力的文科科研管理体制。”
  建立一系列制度以保障文科的发展,这应该是我国理工科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理工科大学主管领导、学术委员会大多由理工科类专家担任,必须在理工科大学增补一定数量的文科学方面的专家进入学校领导和学术委员的行列。很多理工科大学大多采取以前办理工科大学时候办文科的制度和思路,这显然不合适。要发展文科这种灵活多样的软科学,就要建立一种具有弹性的制度和评价体系,而不能采用生硬的定量评价体系。以文科科研评价体系而言,有的文科科研成果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如果以效益来评价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的话,就会导致教师短视,急功近利,从而忽视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限制文科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本校文科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科发展的规律制定相关的文科研究学术规划和学术评价标准。在研究过程、科研成果、基金资助额度等很多方面,文科同理工科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用不同的考核办法。理工科大学“以理工为主”的战略,决定了学校集中大部分的资源发展理工科,对文科的发展投入不足,如有的理工科大学图书馆文科书籍文献和必要的数据库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文科研究。由于经费投入不够,理工科大学文科学科普遍存在师资引进困难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因此适当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必不可少。所以从制度上保障文科的发展应该是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当务之急。制度的好坏决定了文科的发展方向,建立一系列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科不同的评价体系和发展体系,是理工科文科发展的根本出路。
  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发展,所以说我国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发展思路上,理工科大学应当遵循强化基础、应用为主、文理渗透的原则。文史哲等学科是一切文科的基础,也是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必须积极加以强化。其主要措施是扶持、培养、引进一批素质较高的基础文科教师队伍,但不必办有关的专业。应用文科应当是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重点,因为应用文科比较容易实现与理工科的对接和渗透,社会对应用文科也有比较广泛的需求,应当积极加以发展。一些文理交叉性质的学科更应成为理工科院校发展文科的重点。
  从总体上说,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应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以“两课”建设为核心,强化基础性文科建设;文学艺术学科要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以工商管理和经济、法律为核心的应用文科;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哲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等文科的发展。
  文科发展是一个时代气息较为浓厚的学科,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体现出其特有的特点。因为文科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学科之间交叉综合趋势的大发展,再加上文科内部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办文科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而我国的理工科大学人文底蕴大多不是很深厚,其发展文科的思路明显存在机械化的痕迹,这就需要理工科大学要有改革的精神和勇气。不仅要发展社会急需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要下大力气支持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如哲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的发展不只为文科的发展铺垫了人文底蕴,而且为整个学校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除此之外,还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而且对于学生在文科选课方面要放松,在保障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文科类学科。
  总的来说,发展文科需要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理工科大学的文科改革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教育。2、课程内容应当避免过细的专业分化,而且要求文理科相互融通,不断开拓跨专业学科,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3、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采取缩减必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4、各系(学部)灵活安排课程内容,办出自己的特色。各学部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率安排上在规定学分、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的制度和形式等方面不拘一格,力求多样化。
  文科在促进理工大学生全面发展中拥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基本目标的理工科大学教育必须全面革除传统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结构上的弊端,发挥文科教育在理工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重点理工大学创办文科的根本动因之一,同时也是重点理工大学加强文科建设,推动文科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教育资源有限,又面临着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任,如果把市场的功利价值作为办学的唯一标尺,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分割与占有中,“势单力薄”的文科(包括应用文科)是无法与实用的理工科相竞争的,也难以与基础雄厚的综合大学的文科相匹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重点理工大学的文科建设必须定位于加强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更好地促进理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来积累文科专业教育的实力,使其稳步发展。
  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它以体验性、教化性、评价性与其它客观性、实用性的应用文科相区别。人文学科的教育不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主要是受到高层次教育的人所必备的一种教养、素质的养成教育。同自然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它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
  人文学科的独特教育价值奠定了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教育地位,这种基础教育地位是其它文科教育所不能代替的。纵观整个教育史,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一脉相承,联系紧密。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依托,人文教育是人文学科传承发展的重要桥梁。在古代人文教育时代,中国的“六艺”和西方的“七艺”等人文学科被视为“显学”,处于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上的独尊地位。在经历了单一的人文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阶段之后,历史正沿着螺旋式发展轨道步入现代人文科学教育时代,即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以人文教育为导向的两种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教育阶段。重点理工大学加强文科教育,必须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而不能囿于片面功利化的价值观念,忽视、排斥人文学科的教育,或通过发展其它应用型文科,把这些文科教育等同于全部文科教育,来绕过人文学科的发展,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文科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推动文理工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是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其发展的优势、动力、特色之所在。但客观地评估文、理、工学科融合,其现状是融合得不多、不全、也不深,文理工学科之间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共存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深度融合,基本上仍停留在“理工+人文”并存的层面上。应通过其他途径切实促进和深化文理工之间的学科融合。
  交叉应用型文科是高等文科教育发展的新兴方向。其特点有二:第一,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文科”,而是既充分吸取和应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又能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因此它突破了传统文科中各门学科的界限,能填补传统文科的空白。第二,它在进行学科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应用研究,强调解决社会发展中提出的现实问题,因此常被视为“应用文科”,处于传统学科分界线上,呈现出“亦理亦文、非理非文”的特色,是文理工三大学科大跨度交叉融合的直接结果,如管理学、传播学、行政学、行为科学、技术经济学、工艺技术学等。重点理工大学可以依托其强大的理工背景,发展这类新兴文科,既能丰富学科体系,推动知识繁衍生长,为学校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办学效益的最优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又能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培养既掌握科学技术又通晓经济、政治、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跨学科研究是大学知识创新活动发展的重要趋势。最初的大学跨学科研究是在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开始是不同专业的教师从各自传统学科出发,对某一综合性问题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逐渐发展到形成稳定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例如某些研究中心或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和中心考虑了这样一种情况:新出现的科学通常总是跨越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它们为理与工以及基础研究的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创造了条件,而且对两者都有裨益”。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潮流日益强大,跨学科的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自的领域内部展开,而且在这两大科学领域之间开展起来。例如,国外一些大学曾经开展的思维科学研究,就组织了来自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脑生理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的专家。从邻近学科的交叉到远缘学科之间的大跨度综合,标志着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在不断发展。
  实施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取得丰富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是大学学科融合的最高层次,也是学科融合的难点。如前所述,由于传统教育体制、文化心理定势等复杂因素的阻塞,大学跨学科研究还不像大学跨学科教育那样受到重视,活动开展得不丰富,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基本上处于尚待开发的初始状态。重点理工大学的文科发展要迈上新台阶,走向一流,必须瞄准这种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历史趋势,打破传统的“小文科”研究定式,精心构筑“文理工融合式”的科研机制和管理模式。重点理工大学应当面向社会广泛争取大量综合横向课题,并以此为契机,组建包括文理工各个学科教学科研人员参加的矩阵型实体或虚体研究机构,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规定相应的跨学科研究工作指标任务,创造全校良好的学科融合氛围和渠道,通过跨学科研究的丰硕成果来提升和开发各门学科的功能,使重点理工大学成为跨学科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从而把它的知识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他文献
辽宁绒山羊原产于辽东半岛,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盖州及其相邻的岫岩、辽阳、本溪、凤城、宽甸、庄河、瓦房店等地区,是我国产绒量最高的绒山羊品种,其产绒量最高达1860g。辽宁绒
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检测鸡蛋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和多西环素4种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保定市售鸡蛋样品进行了四环素类药物残留检测。  样品前处理方
Zhangfei是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分子量为28.9ku,是参与内质网应激和未折叠蛋白反应调节的转录因子之一,一些肿瘤细胞中也存在未折叠蛋白反应,其在胚胎发育、人类
摘 要: 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开阔视野、增强民族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本文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客观地分析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阐明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形势与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的一种高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传染病,以出血和高热为特征,感染的猪群常常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CSFV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