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园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本教研强调充分弘扬办园理念、整合群体智慧,关注教师教育价值、思维方式和保教行为的优化。几年前,笔者调入一所老园任管理者。为了真正让教师通过园本教研,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保教质量,笔者首先从观察、分析园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问题一:沉睡期中的被动教研。该园中老教师居多,提到园本教研,很多教师不领情、不走心。除了按时听会、被动参与幼儿园要求的研讨活动外,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职业倦怠感比较严重。
问题二:忽略问题的跟风教研。在一次园本教研建议征集活动中,有位教师言辞犀利地说:“现在课程游戏化了,我们都在跟风跑,儿童观察的研究、户外活动的研究、区域游戏的研究、生成性主题活动的研究,这本没有错,但我觉得我们更需要认真思考自己幼儿园、自己班级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
问题三:疲于应付的面子教研。一到年底,面对绩效考核中园本教研方面的评估资料,教研组长、相关骨干教师开始恶补班组教研记录——×月×日,组长牵头一次集体学习;×月×日,××老师展开一次案例分享;×月×日,对×教师的活动进行评价……组长无奈、教师无助。
基于以上问题,如何优化?如何重建新的、适应课程游戏化需要的教研文化?我们边实践边思考。
该园教师年龄偏大,造成很多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最基本的发展意识和成长欲望,处于“沉睡期”。而事实上,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被动卷入的,而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获得自主发展的过程。此时,需要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让其走出“沉睡期”。
1.制度推进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用到教研管理上,也是如此。面对“沉睡期”中的教师,我和我的管理团队首先通过制度将其“惊醒”——建立教研制度,对教研的时间、地点进行规定;对教研的内容来源进行阐述;对参与教研的情况进行考核。由此引导教师主动进入教研中。如定时间:每周一下午进行集中交流,每周二中午分教研组展开研讨。定主持人:从园长到教师,每学期每人至少主持一次园本研修活动,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定内容:学习与研讨话题从实践中来,可以是自己的成功经验、学习心得,也可以是教研组的困惑,更可以是相互观摩后的分享。最终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研讨结果再回到实践中去。多形式:可以是教学或游戏现场研讨,可以是一日活动中的感悟碰撞,还可以是专题的讲座分享。求实效:人人参与,将学习与研讨成效纳入学期末班组和个人的考核,与奖励性绩效挂钩。同时,为了保障教研制度的落实,在管理上我们还尽力体现人文关怀,如创设宽松平等的研讨氛围,提供些柔软的沙发、靠垫,准备些“烟火气”的咖啡机、茶水壶、马克杯、各类花茶。再如,优化便于教研的条件,投放些现代化的录音笔、电子记录本,根据教研内容,及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我们还会针对教研形式的不同,增设一些高质量的发言奖励、游戏奖品的刺激等。
2.规划引领
如果说制度推进是“惊醒”,那么规划引领就是帮助教师“清醒”,让其知道通过园本教研,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干了什么”。实践中,我们在和每位教师进行商讨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科学、有针对性地制定并执行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具体包括:基本信息、现状分析(优势与弱势分析)、三年发展目标及实施途径、阶段目标、具体措施、年度达成度的细化分析与反思这六大版块。为了立足园本教研,确保规划落地生根,我们还会在学期初,以鼓励的口吻与每位教师交流培养计划;每个月对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反馈;学期末,又会让教师对照规划中的阶段目标,搜集显性的成长标志,查漏补缺,再认自我,寻找新学期的努力方向。从而帮助不同水平和素养的教师不断修正自己的成长规划,引领每位教师紧扣园本教研,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成长激励
在唤醒教师专业自觉的过程中,我们实施分层激励。如对于自我发展需求强烈的教师,放手让其在园本教研中大胆创新与尝试,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运用新理念探究出更多、更实用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便在全园推广。从而,鼓励其在园本教研中成为全园教师的领军人物。再如,对于心态平平,“有机会就上,没有机会也不刻意追求”的一类教师,我们通过半日活动预约观摩、专业书籍阅读交流、幼儿学习故事分享、教师课程故事研讨、外出学习感悟等多种教研形式,为其成长压担子、搭平台,让其在拥有幼儿园管理者支持的基础上正确评价自己,同时也获得同事的认可,最终尝到“甜头”,从而不断强化其良好的感觉,引发激情,积聚自我发展的动力。又如,对于自我成长意识不强的教师,我们强调激发其危机意识,加强园本教研的过程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帮助改正,予以鼓励。
园本教研是基于实践的挖掘、分析、假设、验证、提升的过程,是从专业的视角发现问题,用专业的思维剖析問题,由专业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园本教研强调知行合一,支持专业探究,关注可持续发展。
1.尊重想法
研什么,我们尊重教师的想法。每学期初,我们会发放一份园本教研的征集令,主要是将教研的话题权还给教师,征集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罗列成问题菜单。然后,与园长室在上学期保教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碰撞和整合,形成本学期全园或某个班组研讨的重点专题,再分解成班级或个人子主题。
怎么研,我们同样尊重教师的想法。如初期,根据研讨的问题,鼓励当事人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中期,同伴互助,走进班级现场,聆听当事人的所思所想,其他同伴积极提出改进策略。末期,当事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得失交流,如开放现场,呈现展板,教师开展微讲座、制作美篇、梳理成文等。
2.支持做法
为了让园本教研不走弯路,专业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助推。 (1)薦书引领。围绕个人、班级、组内或全园的教研主题,我们有针对性地给教师荐书,通过书本给教师提供捷径。如对研究“幼儿在建构区里的深度学习”专题的班级,我们推荐他们阅读《小小科学家系列:与幼儿一起建构积木》,并和他们一起将书本的理论及经验做法落实到实践中。
(2)蹲点帮扶。书本的理论、自己的假设、同伴的建议转化成实践,需要感悟、需要推敲、需要反思和调整。这时,光靠班级教师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帮扶。此时,园长室和教师一起“搬书”,并上网查找其他借鉴性资料,然后根据幼儿的反应,边实践边改进。如L教师结合书本揣摩建构区的时候,我一有空便到她班上去,蹲点在建构区,和她一起观察幼儿每一次的搭建过程,一起分析幼儿的建构水平,一起商量下一步支持的策略。每一次讨论,都是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细化和内化。每一次改进,都是实践智慧的进一步迸发和碰撞。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邀请相关专家走进班级与教师对话,给予更有深度的指导。此外,我们还重视物质上的支持——每个月给班级300元的班费,用于班级个性化的环境优化和材料添置(共性材料由幼儿园提供)。从而,确保教师可操作的教研假设能够得以实现。
3.提炼方法
我们鼓励教师将每一次园本研讨、幼儿探究的过程图片和文字资料都完整保留下来,并总结、提炼成汇报PPT或展板。这样某一主题的园本教研总结提炼活动便应运而生了。主讲者用事实说话,有图有真相,娓娓道来,感悟良多,成就感颇丰。而听讲者带着疑惑与主讲者对话,并汲取经验回班验证。由此,园本教研的效果便最大化了。
一个阶段的改进实践,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园本教研是教材、课程、教师与幼儿之间多视界的融合,是教师群体之间日常化的专业对话。因此,实践中,我们的园本教研不仅关注某个具体活动前的教研,即设计环节的揣摩,还要关注活动中的实际,即教师和幼儿的互动质量和效果,更要重视活动后的讨论,即针对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差异进行反思。
如活动前,我们和教师一起思考:这一活动,对幼儿来说,核心经验是什么?要获得这个核心经验,幼儿的发展线索是什么?针对发展线索,需要前置哪些准备?活动中应该如何组织教学语言?幼儿可能的反应有哪几种?面对不同的反应,教师如何回应?最后再来构思一些细节,如活动中的桌椅、教学具怎么摆放?教师在不同环节的站位在哪?活动中,我们和教师一起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幼儿在不同环节中的表现是怎样的?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多少幼儿达成了该环节的目标?活动后,我们要求担任活动组织的教师进行自问:这一活动,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哪些?暴露出什么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重新组织这一活动,可以怎么改进?如果继续延伸,课程将如何跟进?要求参加观摩的教师展开追问:这一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在我的身上、我的活动组织中是否也存在?从活动组织者身上,我能学到什么?以后应该规避什么?
从一个活动的教研,我们慢慢进行拓展,将园本教研渗透在一日保教活动中、渗透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点点滴滴中。如一个班的两位教师和一位保育员,针对班级幼儿在自主进餐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统一跟进的策略和合作的注意事项。再如,教研组内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游戏材料,进行实践、探讨和优化。园级层面上的半日活动蹲点观摩的研讨等。从而让园本教研真正从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走向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微观实践活动。
问题一:沉睡期中的被动教研。该园中老教师居多,提到园本教研,很多教师不领情、不走心。除了按时听会、被动参与幼儿园要求的研讨活动外,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职业倦怠感比较严重。
问题二:忽略问题的跟风教研。在一次园本教研建议征集活动中,有位教师言辞犀利地说:“现在课程游戏化了,我们都在跟风跑,儿童观察的研究、户外活动的研究、区域游戏的研究、生成性主题活动的研究,这本没有错,但我觉得我们更需要认真思考自己幼儿园、自己班级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解决。”
问题三:疲于应付的面子教研。一到年底,面对绩效考核中园本教研方面的评估资料,教研组长、相关骨干教师开始恶补班组教研记录——×月×日,组长牵头一次集体学习;×月×日,××老师展开一次案例分享;×月×日,对×教师的活动进行评价……组长无奈、教师无助。
基于以上问题,如何优化?如何重建新的、适应课程游戏化需要的教研文化?我们边实践边思考。
一、刚柔并济,唤醒专业自觉
该园教师年龄偏大,造成很多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最基本的发展意识和成长欲望,处于“沉睡期”。而事实上,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被动卷入的,而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获得自主发展的过程。此时,需要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让其走出“沉睡期”。
1.制度推进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用到教研管理上,也是如此。面对“沉睡期”中的教师,我和我的管理团队首先通过制度将其“惊醒”——建立教研制度,对教研的时间、地点进行规定;对教研的内容来源进行阐述;对参与教研的情况进行考核。由此引导教师主动进入教研中。如定时间:每周一下午进行集中交流,每周二中午分教研组展开研讨。定主持人:从园长到教师,每学期每人至少主持一次园本研修活动,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定内容:学习与研讨话题从实践中来,可以是自己的成功经验、学习心得,也可以是教研组的困惑,更可以是相互观摩后的分享。最终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研讨结果再回到实践中去。多形式:可以是教学或游戏现场研讨,可以是一日活动中的感悟碰撞,还可以是专题的讲座分享。求实效:人人参与,将学习与研讨成效纳入学期末班组和个人的考核,与奖励性绩效挂钩。同时,为了保障教研制度的落实,在管理上我们还尽力体现人文关怀,如创设宽松平等的研讨氛围,提供些柔软的沙发、靠垫,准备些“烟火气”的咖啡机、茶水壶、马克杯、各类花茶。再如,优化便于教研的条件,投放些现代化的录音笔、电子记录本,根据教研内容,及时提供相关参考资料。我们还会针对教研形式的不同,增设一些高质量的发言奖励、游戏奖品的刺激等。
2.规划引领
如果说制度推进是“惊醒”,那么规划引领就是帮助教师“清醒”,让其知道通过园本教研,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干了什么”。实践中,我们在和每位教师进行商讨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科学、有针对性地制定并执行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具体包括:基本信息、现状分析(优势与弱势分析)、三年发展目标及实施途径、阶段目标、具体措施、年度达成度的细化分析与反思这六大版块。为了立足园本教研,确保规划落地生根,我们还会在学期初,以鼓励的口吻与每位教师交流培养计划;每个月对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反馈;学期末,又会让教师对照规划中的阶段目标,搜集显性的成长标志,查漏补缺,再认自我,寻找新学期的努力方向。从而帮助不同水平和素养的教师不断修正自己的成长规划,引领每位教师紧扣园本教研,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成长激励
在唤醒教师专业自觉的过程中,我们实施分层激励。如对于自我发展需求强烈的教师,放手让其在园本教研中大胆创新与尝试,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运用新理念探究出更多、更实用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便在全园推广。从而,鼓励其在园本教研中成为全园教师的领军人物。再如,对于心态平平,“有机会就上,没有机会也不刻意追求”的一类教师,我们通过半日活动预约观摩、专业书籍阅读交流、幼儿学习故事分享、教师课程故事研讨、外出学习感悟等多种教研形式,为其成长压担子、搭平台,让其在拥有幼儿园管理者支持的基础上正确评价自己,同时也获得同事的认可,最终尝到“甜头”,从而不断强化其良好的感觉,引发激情,积聚自我发展的动力。又如,对于自我成长意识不强的教师,我们强调激发其危机意识,加强园本教研的过程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帮助改正,予以鼓励。
二、知行合一,支持专业探究
园本教研是基于实践的挖掘、分析、假设、验证、提升的过程,是从专业的视角发现问题,用专业的思维剖析問题,由专业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园本教研强调知行合一,支持专业探究,关注可持续发展。
1.尊重想法
研什么,我们尊重教师的想法。每学期初,我们会发放一份园本教研的征集令,主要是将教研的话题权还给教师,征集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罗列成问题菜单。然后,与园长室在上学期保教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碰撞和整合,形成本学期全园或某个班组研讨的重点专题,再分解成班级或个人子主题。
怎么研,我们同样尊重教师的想法。如初期,根据研讨的问题,鼓励当事人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中期,同伴互助,走进班级现场,聆听当事人的所思所想,其他同伴积极提出改进策略。末期,当事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得失交流,如开放现场,呈现展板,教师开展微讲座、制作美篇、梳理成文等。
2.支持做法
为了让园本教研不走弯路,专业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助推。 (1)薦书引领。围绕个人、班级、组内或全园的教研主题,我们有针对性地给教师荐书,通过书本给教师提供捷径。如对研究“幼儿在建构区里的深度学习”专题的班级,我们推荐他们阅读《小小科学家系列:与幼儿一起建构积木》,并和他们一起将书本的理论及经验做法落实到实践中。
(2)蹲点帮扶。书本的理论、自己的假设、同伴的建议转化成实践,需要感悟、需要推敲、需要反思和调整。这时,光靠班级教师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帮扶。此时,园长室和教师一起“搬书”,并上网查找其他借鉴性资料,然后根据幼儿的反应,边实践边改进。如L教师结合书本揣摩建构区的时候,我一有空便到她班上去,蹲点在建构区,和她一起观察幼儿每一次的搭建过程,一起分析幼儿的建构水平,一起商量下一步支持的策略。每一次讨论,都是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细化和内化。每一次改进,都是实践智慧的进一步迸发和碰撞。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邀请相关专家走进班级与教师对话,给予更有深度的指导。此外,我们还重视物质上的支持——每个月给班级300元的班费,用于班级个性化的环境优化和材料添置(共性材料由幼儿园提供)。从而,确保教师可操作的教研假设能够得以实现。
3.提炼方法
我们鼓励教师将每一次园本研讨、幼儿探究的过程图片和文字资料都完整保留下来,并总结、提炼成汇报PPT或展板。这样某一主题的园本教研总结提炼活动便应运而生了。主讲者用事实说话,有图有真相,娓娓道来,感悟良多,成就感颇丰。而听讲者带着疑惑与主讲者对话,并汲取经验回班验证。由此,园本教研的效果便最大化了。
三、视界融合,实现专业对话
一个阶段的改进实践,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园本教研是教材、课程、教师与幼儿之间多视界的融合,是教师群体之间日常化的专业对话。因此,实践中,我们的园本教研不仅关注某个具体活动前的教研,即设计环节的揣摩,还要关注活动中的实际,即教师和幼儿的互动质量和效果,更要重视活动后的讨论,即针对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差异进行反思。
如活动前,我们和教师一起思考:这一活动,对幼儿来说,核心经验是什么?要获得这个核心经验,幼儿的发展线索是什么?针对发展线索,需要前置哪些准备?活动中应该如何组织教学语言?幼儿可能的反应有哪几种?面对不同的反应,教师如何回应?最后再来构思一些细节,如活动中的桌椅、教学具怎么摆放?教师在不同环节的站位在哪?活动中,我们和教师一起记录:每个环节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幼儿在不同环节中的表现是怎样的?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多少幼儿达成了该环节的目标?活动后,我们要求担任活动组织的教师进行自问:这一活动,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哪些?暴露出什么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重新组织这一活动,可以怎么改进?如果继续延伸,课程将如何跟进?要求参加观摩的教师展开追问:这一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在我的身上、我的活动组织中是否也存在?从活动组织者身上,我能学到什么?以后应该规避什么?
从一个活动的教研,我们慢慢进行拓展,将园本教研渗透在一日保教活动中、渗透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点点滴滴中。如一个班的两位教师和一位保育员,针对班级幼儿在自主进餐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统一跟进的策略和合作的注意事项。再如,教研组内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区域游戏材料,进行实践、探讨和优化。园级层面上的半日活动蹲点观摩的研讨等。从而让园本教研真正从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走向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微观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