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充其量是50%的创作者”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23y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地北京,阮义忠做的第一件事,是为一个女孩的“礼物”签名题字。
  只因,女孩带着阮义忠的新书《人与土地》坐上火车,邻座的农民工将书借去,入神地看了两个多钟头。下火车时,女孩主动将书送给了这位身旁的陌生人。4月17日的微博上,她分享了旅途中的这段小插曲。
  看见微博后,出版社工作人员当即联系女孩,许诺会再送一本书给她。这段故事,这句承诺,都被第一时间告诉了阮义忠。六十二岁的摄影大师听说后高兴得异乎寻常:“因为我的书,在火车上,陌生人之间也能发生这样温馨的交流,实在是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他自言,虽然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阮义忠”三个字几乎成为摄影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然而《人与土地》摄影图文集的出版,却是自己第一次与普通民众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对话。
  


  宜兰少年闯台北
  四十岁左右的摄影爱好者,提起阮义忠,总不忘提起两本书:《当代摄影大师》与《当代摄影新锐》。在今天看来,书中介绍的布列松、安德列·柯特兹、卡帕等人,都是最老掉牙的几位“大人物”。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两本读物,却几乎帮内地一众摄影青年,扫了摄影史的盲。
  这两本书原是阮义忠发表在台湾《雄狮美术》上的专栏文字,几乎是作者翻阅资料的读书笔记。1986年,专栏被集结成书。在《当代摄影大师》第一版序言中,阮义忠开门见山地写道:“怎么也没想到这是自己的第一本书。”
  如若将时间倒推十几年,让阮义忠想象一下自己的第一本书,答案一定是画集。那时候的宜兰少年,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高中的课堂上,我也拿着钢笔不停画。靠不同笔触,变化出粗细不同的线条。”
  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阮义忠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画画,功课没有特别上心,反倒是其他文学书籍读了一大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联考当天。每场考试,阮义忠都匆匆把卷子答完,以便可以提前离场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联考还没放榜,阮义忠已经料到上大学无望。他抱着自己的厚厚一叠画稿,来到《幼狮文艺》在台北的编辑部,寻求工作的机会。
  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狭仄的小空间,到处堆满了书。在楼梯下方的角落里,坐着一个中年男人。阮义忠向他打听主编痖弦在不在。那个男人看着他答道:“我就是。”
  接过阮义忠的画稿,痖弦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当场拍板让阮义忠来担任美编。“当时我画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画,里面加入了我对文学的领悟,不客气地说,有点像马蒂斯的线条。”年少气盛的阮义忠相信,是自己的才气征服了这位著名诗人。待到年纪大了,才体会到,自己应该感谢痖弦,正是痖弦的应允,为他打开了人生的第一扇重要的门。
  在过程中学会了观察
  为阮义忠打开人生第二扇大门的是黄永松。1973年,两年半兵役结束,阮义忠没能回到《幼狮文艺》。像五年前一样,他抱着自己的作品寻找工作机会。阮义忠找到当时《Echo》杂志的主编黄永松。两人相谈甚欢,直到临别时,黄永松才突然想到,问起这位即将上任的“艺术编辑”,用的是什么型号的相机。
  “我老实回答他,我不会拍照,”阮义忠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由哈哈大笑,“我看到他的脸当时就绿了”。但黄永松很快镇定下来,鼓励阮义忠道:“没关系的,多走多看多拍,很快就能学会的。”黄永松的这两句话,被阮义忠一直记在心间,直到今天还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起。
  等到阮义忠第一次拿起相机,才明白拍照这回事,并不像黄永松口中那样轻描淡写。“我那时才清楚‘汗颜’两个字怎么写。”阮义忠感叹道。机械的复杂、技术的隔阂倒是其次,阮义忠发现,自己一直沉浸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从来没有抬头好好观察过周遭的世界。
  《Echo》是《汉声》的前身,作为一本关心民间手工艺的刊物,阮义忠拍摄的大部分任务都是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拍摄下来,他自己也坦言这些工作繁琐而枯燥,“几乎快要疯了”。但在这些过程中,阮义忠学会了观察。
  那个年代,台北居住着很多“外省人”,从一条街的街头拍到街尾,不仅能拍遍天南地北的各种手艺,也能拍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之人。阮义忠因而开始关注陌生人,洞察表象之下人的本质。
  1975年,阮义忠加入台湾电视文化公司,着手创办《家庭月刊》杂志。用阮义忠的话说,《家庭月刊》是“做给太太小姐看的,教她们如何穿衣、打扮”。但是每期,阮义忠有十来页的篇幅自由发挥,用来介绍台湾值得旅游的地方。他没有选择奇峰怪石、湖光山色,却将目光瞄准了乡间的工匠与农夫、老人与儿童,将小村庄日常的喧嚣与寂静,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来。
  首期专栏的导语,阮义忠以这样一句话收尾:“人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风景。”
  


  


  血脉相通的喜乐
  从家乡宜兰,到花莲,再到台中的埔里,再到台东,甚至美浓……拿着地图和火车票,阮义忠踏上了自己的乡土之旅。他用黑白胶片记录下的乡土影像,就是日后《人与土地》的雏形。一路上,阮义忠所见、所拍,都是最好的风景。在艳阳高照的夏日午后,阮义忠看到埔里镇水头村的孩子在水渠的两堤上跳来跃去;在南投的鱼池乡,他镜头选中的是稻田里农夫浸入泥沼的双腿;在花莲的乡间,一位泰雅族少女问他为何迟迟不愿归去,阮义忠答曰:“我在寻找脸上有记号的老人。”
  这些“记号”会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拍摄之前,阮义忠心中并没有数。然而他总能在猛然一瞥间精准地抓住。看到阮义忠拍下屏东旭海村民们比赛翻筋斗的照片,画家陈丹青问阮义忠:“这张照片,是上帝帮你按的快门吧?”
  1981年,与三个好友一起,阮义忠为台湾电视公司制作电视纪录片。节目的内容与这组照片基本无异,但做了一段时间后,阮义忠又跑回去拿起了相机。在他看来,做电视和拍照片,“方法完全不一样”。电视人总是在想这段素材可不可以用,而摄影却让他有足够的时间体会、观察,去领悟眼前景象的特色,去感受与拍摄对象“血脉相通的喜乐”。
  他犹记得在台东看见一位在水沟里洗浴的老伯。原本在心中打了千遍草稿,估量着怎样让对方答应自己的拍照要求。没想到老伯只是淡淡一笑,用手遮住隐私之处,拍完后还向阮义忠点头致谢。“我当时就被震到了,好像不仅拍他,也拍到了我自己。”那个老伯的微笑与态度,被阮义忠称为“天底下最优雅的姿态。”
  “摄影家充其量是50%的创作者,另外的50%,要看拍摄对象。”在台湾乡间十几年,阮义忠拍过无数的儿童、老人、农夫,他被这些“活生生的人与事物影响”,也从这些拍摄对象身上领悟到“写真之道”:“与拍摄对象的生命发生共振、共鸣,这才是最好的照片。”
其他文献
我要是不参与这个系统,我也不能够批判它。西方人也在自我反省这个系统,当代艺术像药一样,用好了,它可以治病。用不好,它也可能有毒,它会害人。 ——艺术家徐冰批评当代艺术“假大空”  #读者只愿掏3.5元买电子书#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九次国民阅读调查进一步研究的最新成果,结果显示“大多数读者对一本电子书能够接受的平均价格是3.5元,接近一半的读者可能购买电子阅读器”。  #易中天#:教
期刊
在经历了三次失利之后,英国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终于凭借《终结感》问鼎了最新一届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自1969年设立至今,布克奖已经俨然代表了当今小说的最高水平,成为了全世界小说家竞相追逐的目标。纵观这届布克奖的13部入围作品名单,可以总结出这些入围当今小说最高奖项的作品,都围绕了哪些主题。这些作家们热衷的故事有些很平常,比如爱情和战争,有些则显得有些诡异和特立独行。知道了这
期刊
对于80后的宋洋,主流媒体只能用“难以定义的艺术家”来形容。他一头红发,穿着另类,声音沙哑,思路敏锐,笑容热情。这个中学时代就出版漫画的新疆文艺青年如今的创作领域已经发展到多个层面。他是个油画家,创作被收藏于世界各地;他是个漫画家,漫画作品曾代表中国力量巡回在全球展出;他是个音乐人,亲自作词作曲发行了独立唱片;他是个企业家,同时运作了两个公司,为众多时尚品牌做设计。2004年他创造的“Bad gi
期刊
甄嬛,这个小姑娘到底凭什么走上了成功之路?  一本专门从职场角度解析《甄嬛传》的书——《职场连嬛计》总结:“甄嬛是一个高智商,以及能够完美处理人际关系的精英白领。”细想甄嬛的兴趣特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既能跟玄清(果郡王)谈情说爱,又能跟玄凌议政论史,还能跟嫔妃们斗斗心计;既能良好地维护同伙的关系,还能鼓舞团队的志气,甚至可以让下属们在关键时刻为她出生入死。  这样看来,甄嬛不仅仅是一个高智商的精
期刊
“选择淡出是没想明白”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在《让子弹飞》中看到这儿,观众都会被邵兵饰演的老二逗得哈哈大笑,但对于邵兵的淡出,估计很多观众都不了解。  翻看邵兵的作品名录,凭借《红河谷》、《爱情麻辣烫》等作品走红,还因为饰演了《春天的狂想》中执著激情的艺术家赵黎明,而获得1998年的华表奖最佳男演员。淡出前的邵兵在演艺成绩上可以说是相当好,但他就是有股轴劲儿,硬生生在自己处于一线的时候选择
期刊
我一直很想跟那些急需要经验的年轻人说,个人的创作上,无论走到什么阶段,一定要记住一件事情,那就是要做到极端“自私”。这个自私和我们生活意义上的自私是不一样的,生活上自私那肯定是啥事儿都为自己考虑,只要触及到个人利益的,以自己为先,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创作上的自私是说,永远不要掺杂“为别人”的念头,永远不要顾虑别人所说的话对你有什么影响,如果真正对你有影响的批评,你可以去深刻地反省,除此之外,一切都
期刊
如今在服装零售商店中,连卡佛、JOYCE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时尚买手店。THE SWANK创建于1955年,是最早将欧洲设计师的“高级成衣”引入香港,2009年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在北京。THE SWANK诗韵多年来一直标榜优越生活气派,是艺术与美学的最佳演绎者。店铺与客人有最亲密接触与沟通的地方,北京旗舰店则出自国际著名意大利建筑大师Dr. Gae Aulenti的手笔,可见THE SWANK诗韵对品位
期刊
作为延续万豪国际集团目前重点实施的“万豪环保精神”服务社会活动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承诺,万豪集团旗下包括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苏州、杭州、宁波及武汉的 25家酒店都在 3月 31日星期六这一天,参与了由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发起的 2012“地球一小时”活动。  万豪品牌旗下 25家酒店都于当晚 8:30-9:30关闭各自楼体外墙灯光及所有非紧急照明,以实际行动支持“地球一小时”,以此来呼吁世人以行
期刊
古话说:“桔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种植物界的自然现象,不仅被哲人总结出来,而且流传数千年至今仍广泛被引用,就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也广泛折射着很多社会现象和文化道理。  这不,赶在劳动节看了这场满台演员辛苦劳动的舞台大戏——香港名导林奕华力挺明星何韵诗共同打造的《贾宝玉》。看过之后,堪称大饱眼福,因为眼睛确实过瘾了。但是心里却有些乱,那些熟悉的故事依然不疾不徐、不紧不慢熟
期刊
“小不点”是生长在贵州的布依族人,山里的老人都爱唱歌,喜事也好,丧事也好,甚至有事没事,都要唱歌。  但是他从没跟着唱过。他不以为是歌,那甚至算不上音乐。  “真是土!”他觉得。  他想要做城里人,做洋气的人,就去了北京。  他长得小脸小眼,说普通话会把“我”念成“鹅”。为了生存,他在街边卖唱,可是自己会的,只有平时耳濡目染但又不屑一顾的山歌,他只好唱这些。  没想到城里人喜欢听,他们不觉得他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