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实用性教学改革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rai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物学科是与生活、生产、人类发展密切联系的学科,然而它是非升学考试课程,处于副科位置,因此学生也逐渐降低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厌学和不重视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生物教师应在生物实用性及实践操作上下工夫。
  一、改革教学手段,提高生物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手段的改革影响着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从教学辅助工具、教学互动方式的改革,来提高生物学的趣味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1.运用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图文并茂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相关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如,讲解“野生物种基因库——人类的宝贵财富”的时候,野生动物稀有珍贵,我们不能以实物呈现,但可以通过动画和图片的形式认识动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具体形状,让学生珍爱,并保护野生稀有动物。
  2.引入课外资源
  课堂资源的数量和类型都有限,因此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适当扩充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或者就近的农田、动物园、公园等场所,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多样性,并使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如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指导学生制作真空瓶子,采集喜欢的植物置于瓶中,然后观察它们的变化,最后教学生将植物做成标本,美化后送给亲人或朋友。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亲手做了礼物,体验了自己动手的快乐。
  3.加强生活与教学的联系
  “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一直提倡的。生物教学应当寻找贴近生活的素材,尽可能把生物实验回归到生活场景,如池塘、医院、公园等;实验器材也应尽可能用生活中的废旧品替代,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新、探索,增加生物科学的吸引力和操作性。如,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探究,自制简易“立体农业”,如在葡萄地里种草莓,草莓收后,种菜等。
  4. 完善教学互动方式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大部分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的环境下。教师应重视生物教材里的思考性学习、集体合作的内容,采用实验、趣味科学故事、讨论课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又能体现合作、竞争的精神。
  二、改革学情评价方式,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学情评价方式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具体形式,教师应多角度、多方式进行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潜力的挖掘。
  1. 布置的作业,应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尽可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最好方式,然而单一的作业形式已经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可以用实验报告、实验日志、情境短文、写实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学习。如教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可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用“无籽西瓜的栽培”等最贴近生活的实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并在课后让学生列举身边的实例,如“冬孵小鸡”、“嫁接”等,用科学短文或者查找资料写报告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完成这项作业。
  2.多鼓励表扬,激发学习热情
  鼓励、引导是现代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综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记录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及每个阶段前进的目标、方向;通过荣誉卡等反思自己在创新和创造优秀作品方面的成就与不足;教师也可以让家长和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成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如评语、评分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明确下一步的目标及应采取的措施。
  总之,生物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加强师生合作,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情绪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灵丹妙药,可以让学生的感知变得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学生就可以达到乐学的境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
<正>近日,有媒体称北美的食用菌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并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美国加利福尼亚蘑菇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证实了这个消息,并表示北美的蘑菇需求量已经连续增长了五年
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和神秘的,由于人的高度复杂性,教育人的活动同样显得高度的复杂。英语教育作为教育人的活动中的一门学科的教育,其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鉴于此,结合笔者多年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笔者深感英语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以下诸多意识的重要性。  一、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文言文传承着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髓,语言简约、朗朗上口,意蕴深远。初中阶段阅读文言文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丰富的内涵还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传统道德的回归,另外对写作水平也有所裨益。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更为注重文言文的理解和积累。然而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大多“谈古色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在以往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经验中
我国的诗歌文学源远流长,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篇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折射出璀璨的光芒。高中语文教材收入了许多诗歌佳作,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类的题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教学已日益得到关注。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那么,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