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于行 生慧于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 高凌,杭州市江干区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课程指导部主任。从教25年间,曾荣获全国历史与社会学科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受邀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培训讲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培训讲师。有《构建名师培养新机制 助推区域课改新途径》等10余篇文章公开发表,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3册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5本专著,多项科研成果荣获教育部、省级奖项。高老师曾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培训活动讲座150多场,公开课50多节,善于以人文思想立意,散文语言授课,教学设计精致,教学操作精妙,是一位“艺术型”教师。
  【教育理念】 服务学生是教学的幸福,服务教师是教研的使命。
  课堂是智慧时空的结合,既是人类文化的传承场所,也是一段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光。国外在谈教师教育时多用“教学”,而我们一线教师则更关注于“课堂”,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关于“教学”与“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一直是当前教师教育的重难点。“德慧课堂”是高凌老师多年教学与教研工作的总结,作为一名综合文科课程的排头兵,他在践行“德慧课堂”上有其独特的思维视角与教学观。他认为,“德慧课堂”是指“立德于行,生慧于学”,其内涵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一脉相承,具有综合文科课程的独特性,既承接着优秀传统文化,又展望新时代的国际视野,并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那么,他在综合文科课程,尤其是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如何建构“德慧课堂”?其倡导了“三立”,通过“立德”培育学生综合文科课程的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通过“立慧”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而“立言”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外显表现,是学科思维的对话。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立德: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初心
  回归字义本源,德的字义是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行,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对人而言,便是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初中阶段承担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学习任务的基础课程是历史与社会。“德慧课堂”承载学习人类发展历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这也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初衷。借鉴清华大学老校歌歌词“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教书育人,“立德”是根基,其培养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公民自觉”,而历史使命感、社会正能量、人生价值观则是“立德”之本。
  (一)历史使命感:多一些爱国情怀
  历史与社会教师犹如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行者,带领学生游历中华文明史与祖国大地,可以观照祖国的发展历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培育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例如,高老师在执教“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一课时,从春秋战国的长期分裂这个知识点中,发现学生有读出中国历史统一趋势的,有读出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的,还有读出了礼崩乐坏的霸权战争,更有读出军事权术的韬略大全的。哪一种是正确的历史观?他启发学生:这只是读者的时间节点不同、视角不同,看到了不同的历史侧面。又如,他在执教七年级下册“国土与人民”一课时,通过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既读懂了祖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雄姿,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领会“空间感知”的素养,也培育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因此,学习历史与社会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把握中国在世界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站位,让一代代中国人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社会正能量:多一份公正评价
  历史是人生最好的教科书,但历史不会自动成为最好的教科书,怎样才能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需要学会公正的历史理解与评判。例如,他在2017年的省优质课评比展示中上了“兴亡问隋”一课,其内容主要设计为“一个王朝两个帝王三个问题”。通过一节课读懂一个王朝的兴亡史,其教学难点是对隋炀帝的历史评价。当学生客观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发现唐朝编写的《隋书》难以自圆其说,那个“美姿仪,少敏慧”的杨广是如何变脸为以“残暴著称”的亡国之君的呢?分析人物的内心,史论结合,学生会发现这是一个残暴但又有作为的君主:残暴更多出于他的急功近利与好大喜功;而他在创新制度、开凿大运河等方面卓有建树,是隋唐“开放革新时代”的历史佐证。因此,历史学习不应脸谱化,而要鲜活真实的人像写生;学习历史不能太厚黑,需要正能量导向,以积极、发展眼光看历史,培养学生有温度的“历史意识”。
  (三)人生价值观:多一点责任担当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认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在教学实践中,高老师发现,人们往往以功利为目标而不是从生命成长角度思考课程价值。当学生学习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进入世界与中国地理时,最重要的课程价值是引领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例如,他在执教“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单元时,运用平原、山地、水乡、沙漠的风光迥异,让学生了解世界如此精彩,从而触发学生想去看看的念头,正如很多人热爱旅行,那是因为被路上的精彩风景与生活方式吸引。因此,他在教学中仔细分析课程价值启发的人生价值观,认为需要构建科学地理观念,领悟人地和谐发展观念;需要培育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尊重世界各地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与生活观念,引领简约生活。通过地理学习,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师宜是一名人生导师,课堂教学必须凸显使命感,弘扬正能量,体现价值观,德育优先,提升公民自觉的意识。
  二、立慧:社会观察的视野
  智慧是指高级综合能力。立慧,是培育学生“慧眼看世界”的多维视角与多元方法。“回头望”学历史,可以更清晰前进的方向;“四处望”学地理,可以看到更多的选择,都是培育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拓展社会观察的国际视野,为了更好地“向前走”。而联系阅读、综合探究、辩证反思正是“立慧”的策略。
  (一)联系阅读是智慧之基
  联系阅读是综合文科课程学习的基础。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阅读不仅是工具性的,而且是人文性的;不仅是单向的,还是多元的。例如,高老师在执教“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一课时,设计了三个环节:“看图说景”“看图探史”“看史解图”。“看图说景”精心设计了读《清明上河图》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古代文人阅读卷轴的仪式感,通过每次展开“一肩宽”距离、移步換景的方法,欣赏市郊、汴河、街市的不同特色。“看图探史” 设计了三个步骤:观察有什么(画中的人与物);分析怎么样(人与物的状态);探究为什么(解读社会状况)。以《清明上河图》上的6个商标广告,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都市生活的特点。“看史解图”借用曹星原的著作《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的新视角,揭示《清明上河图》的社会紧张感与“同舟共济”的协作。从仅仅着眼“繁华”的浅显偏执,到提出“繁华”与“危机”并存的历史观点,体现了“人、图、史”三者的和谐统一。历史犹如一幅凝固的画卷,在世人面前缓缓展开历史的真相。联系跨学科、多角度知识的阅读是基础,正如杭州宋城的广告语“给我一天,还你千年”,是阅读历史的意义。   (二)综合探究是智慧之法
  单元综合探究是历史与社会教材的重要亮点,但是部分教师觉得综合探究犹如鸡肋,教之无方法,学之无分数。高老师认为,七年级综合探究往往是一个单元的学习指导,可以提前至本单元开始前学习;八年级的综合探究常常是一个单元的观点提炼,需要学完单元后,有了知识铺垫,探究学习也就水到渠成,如下表,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高阶思维。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综合探究导向深度学习,以思维、能力训练为基础。例如,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探究主题,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最基本工具;学会认识区域、城市,就可以举一反三地看世界,读懂莫斯科、巴黎、华盛顿、巴西利亚等城市;学习八年级的区域文明、宗教景观的对比,综合观察丝绸之路、《清明上河图》,了解一时一域的整合视角。
  (三)辩证反思是智慧之眼
  历史是活着的心灵自我认识,既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是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和叙述。站在新时代的空间节点,如何建立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史观呢?高老师认为,历史一再上演相似的戏剧,人们却往往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一部伟大的《资治通鉴》也不能挽救北宋皇室历史眼光的教育问题。例如,他在执教“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一课时,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1)宋初统治者急需解决哪些老问题?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2)这些措施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为什么?(3)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它深远的历史影响是什么?他认为,应从大历史观角度反思历史,从阅读史料到历史理解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第三只眼。教师基于史观提升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辨识历史现象,感悟历史规律,形成主要史识,让他们理解唯物主义史观。从史实到史识到史观,反思沉淀智慧。
  世界很精彩,都想去看看。但怎么看才是智慧?教师宜是一名优秀导游,启迪学生寻找精华、看出门道。因此,智慧学习需要多元视角,全面考量。
  三、立言:学科思维的对话
  立言是一种生命对话,是教育价值观主导下话语系统的高阶呈现,有助于培育“综合思维”。当教师把每一节课慎重地看作自己与几十位学生的生命相处时,课堂就有了生命的属性;当教师虔诚地把每一节课看作是自己与几十个生命的灵魂对话,课堂则有了灵魂的加持。
  (一)课标与教学的对话
  课程标准是教学指导性文件。依标施教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实施课堂教学的方式,体现教学的创造性,但要做到却不太容易。例如,高老师曾经依据课程标准“2-4-8 重视女性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的要求,收集历史、艺术、民俗等课程资源,自编教材资源《映像中国之古代妇女》,设计了一节中国古代杰出妇女代表的专题课。通过“历史长河话妇女”“道不尽的辛酸史”“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当有半边天”,回溯历史河流,营造历史“现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赋予了现实教育意义。但如果再次设计这节课,他可能会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古代妇女,还会中外结合、古今交融。课标是依据,教学是创意。高老师指导教师们要如同大厨,依标施教,量材设计,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饕餮美味”。
  (二)课堂与生活的对话
  历史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智慧,而往往潜藏在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上好历史课,需要教师实地走访,寻找话题与生活的衔接点。高老师在浙派名师平台执教“众说纷纭之秦始皇”一课时,有这样的教学设计片段:(“寻秦记”环节)选择杭州西湖畔宝石山上的大佛头石像,让学生判断是否“秦皇缆船石”,通过精选乡土史话,贴近师生生活,运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材料和历史推理推测,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童年事”环节)情境推理嬴政童年被作为人质扣押在赵国,九岁时才回秦国,提问:联系嬴政“被留洋”经历,猜测他在学习、生活、交通等方面会发生哪些差异。历史是张“厚脸皮”,如何让史“活”过来,走近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难点。高老师认为,其难在历史时空感错落,难在对人性化的还原和解析,难在历史观界定。教师要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创设历史学习“紧缺”的情境,采取“古今对话”的形式,探索历史推理教学的新方式,拓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自然与生命的对话
  人生如地理,关键在定位。学习历史与社会可以让学生增强时空意识——我在哪里、这是何时?当我们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时空站位,往往多了一份人地和谐观、一点生态责任观。例如,依据课程标准“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高老师在执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复习课时,呈现材料《舌尖上中国Ⅱ》解说词,有了如下对话: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这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师:这里的“智慧”“秘密”是指什么?生1: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生2:人地和谐。师:对,这就是人与自然的最佳对话。……在结尾时,他小结提问。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单元标题,但这句话并不完整,只是上半句,大家一起来猜猜下半句吧!生:……师:提示一点,下半句的文字与上半句一样,需要重新組合。生:是不是“一方人养一方水土”?师:机敏,你具备了重要的逆向思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一方人更要养一方水土。这才是人地互养,体现了真正的人地和谐观。
  教学是一种对话,教师宜是一名主持人,注重语言的导向性,通过课堂师生提问与追问扫荡思维死角,启迪新思维。同时,还要注重对话的民主性,以宽容自在的氛围增长思维高度与深度。
  最后,他希望新时代的综合文科教师应该有明确的学科价值取向,通过“立德、立慧、立言”,让“德慧课堂”成为体悟自然规律,感悟历史智慧,传承和发展优秀思想文化的平台。
其他文献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铸就的科学巨著,是人类思想库中的瑰宝,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历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打开研究现代资本主义之门的钥匙。《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科学勾画了未来社会的前途和远景,给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
期刊
摘 要: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是走心的课堂。教师应从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节点和追求心灵对话的教学境界三个方面作为重要抓手实施教学,为实现心灵深处的对话提供条件和平台,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心灵对话;策略  “深度学习是指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将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和高
期刊
摘 要: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要着力在动其心、导其行、激其志上下功夫。由此让学生在挖掘红色史实、增进红色认同,追寻红色足迹、感知红色岁月,升华红色情感、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优良革命传统注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  关键词:红色教育;红色资源;动其心;导其行;激其志  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
期刊
摘 要:高考命题专家在命制高考政治主观题时,往往会在情境材料中“暗藏”主题句。主题句主导着评价情境的结构化和逻辑性,是连接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的枢纽,统领答案逻辑层次。复习备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识别提取评价情境中的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架构起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之间的桥梁,基于主题句的“事实”逻辑作答,以培养学生的解题素养。  关键词:主题句;识别提取;架构桥梁;统领答案逻辑  “主题句”,又名“中心句
期刊
摘 要: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为回应核心素养的教学诉求,依循“从知识走向智慧”的逻辑,通过知识“深”学习、思维“强”训练、情感“真”触动三个维度的架构,促成学生法律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法律问题触类旁通的解决、法律上价值判断灵犀相通的达成,从而使法治课堂由知识学习走向智慧生长。  关键词:智慧生长;知识;思维;情感;法治课  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上好呢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当前议题式教学中出现的不少问题,说明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能力仍有欠缺。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在职研修,传统研修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教学转型的需要。建设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倡导实施以“议题式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修势在必行。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教师在职研修;议题式教研  随着新课标落地和新教材的全面实施,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议题式教学已然
期刊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十几年前,我怀揣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来到一所农村初中任教。还记得当初给我们做新教师培训的殷虹科长对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够先站上讲台,然后站稳讲台,最终要站好讲台。”循着前辈们的足迹,我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梦想,慢慢地从工作的迷茫和困惑中走
期刊
编者按: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要求,本栏目于今年1-2期合刊以“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为题,刊登过李晓东等老师的一组文章,由此引发了广大政治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进一步思考与实践。本期我们再次推出该专题系列文章,四位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作了富有个性化的阐释,相信读者会从中获得诸多启示。 
期刊
摘 要:选考真题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宝贵资源。研磨经典试题,吃透命题特点,是选考复习的重要一环。近三年浙江思政选考典型试题启示我们,选考复习应坚持四个基本点,即“小专题、全覆盖:实现知识优化重组;情境化、重参与:发挥时政教育价值;优案例、迁知识:探索复习素材优化;循开放、明路径:力求答题精准有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选考复习;主观题  近几年浙江思政选考命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的考查,同
期刊
编者按:议题式教学如何开展,是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关心和困惑的问题。2018年11月底,在浙江宁波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通过课堂展示和专家评课与讲座,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本专题刊发的三篇文章,就是在这次活动中思想政治学科专家报告和现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期待这组文章能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议题式教学,更期待由此引发读者对议题式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更多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