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科研幸福路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十几年前,我怀揣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来到一所农村初中任教。还记得当初给我们做新教师培训的殷虹科长对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够先站上讲台,然后站稳讲台,最终要站好讲台。”循着前辈们的足迹,我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梦想,慢慢地从工作的迷茫和困惑中走上科研幸福路。
  一、“无我”状态:科研是雾里看花
  跟大多数人一样,刚刚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科研,也没去想过,以为科研或许就是那些教育家、教学家搞的研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科研”,也没人问过我,更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到哪里去。那个时候的我,比现在工厂里的程序机器人好点,我有热情,毕竟刚工作,备课、上课、批作业、写教案、再备课、再上课……那时候学校也要求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但说实话,我和单位其他同事一样,教学反思只不过是走形式,应付应付要求罢了,每节课的反思大同小异。
  这是一种典型的“无我”状态:“我”到底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得更好点?这些我都没有考虑。那时候教参对我来说就是“圣经”,我的每节课都很依赖教参,教参上怎么说我就怎么上,当好教材知识的“搬运工”似乎就是我的教学任务了。对于研究,真的没有想过,每次学生考试都会担心,担心学生考砸,至于学生为什么会考砸,如何不让考砸也没有深入思考过。这就是当初的我,我与科研是两条平行线,互不相干。
  二、“有我”狀态:科研是幸福因子
  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丰富,“我”的意识慢慢觉醒,“我”的角色开始显现,在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促使我开始反思,向老教师学习固然是条重要路径,但还是感觉杯水车薪,一些老方法也解决不了新问题。怎么办?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最初热衷于为获得证书而学,除了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我还取得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南京大学法律学士、苏州大学新闻学学士,这些让我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更持久的学习定力,也开始促使我把学习的视点转移到我的业务学习上。
  一是向经典学。还记得我进行专业阅读的第一本书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政治卷》,该卷中收录了中国当代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经典课例,它向我打开了一幅幅大师的教学画卷,我被其中的教学思想和经典案例所吸引,并从此一发不可收。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之外,一有空闲我就去学校图书室。到后来图书室的阿姨也跟我打趣地说,“我好像就是为你一个人服务的”,哪天有课,哪天没课,什么时候来,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慢慢地,我发现学校图书室的书有相当部分已经太陈旧了,感觉跟不上形势。为了多和外界“接触”,我又自费订阅了一些杂志,《人民教育》《教学月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事》《中国青年》等都是我的最爱。
  二是带着问题学。不少老师书看得也不少,但可能只是一种消遣式的看,仅仅满足于看过而已,更不会学以致用,把学习当作一种单向输入。其实,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既有输入也有输出,要带着问题学,要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东西想出来,要把想到的东西做出来,要把做到的东西写出来、说出来。无论在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记录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做好笔记。有时好的案例文字多,我就请求文印室的老师帮我复印,然后将复印的资料再进行剪裁,以“豆腐块”的形式规整到我的读书笔记中。一年下来,我的读书笔记至少有厚厚的一大本。
  三是向着前沿学。学习的目的,除了学以致用,也是从过往走向未来。学习不能止步于经典,而应当及时吸收最新的前沿信息,尤其是要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动态。只有对前沿的信息有所了解,才能把控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才能引入自身研究的活水。如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最近发布的《2020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指出学校教学创新的五大挑战以及学校教学变革的五大趋势,涉及数据驱动之下如何保护隐私,社会情感学习如何影响教与学等,这些都跟我们目前课改精神高度契合,同时又有新的研究样态,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随着学习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梦想有一天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变成铅字发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开始向报刊投稿,和大多数读者一样,一开始基本上也是意料之中的石沉大海。但我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把“石沉大海”的作品“捞”出来,一遍又一遍打磨、修改、完善,终于有一天,当我收到稿件录用的通知时,那个惊喜,难以言表。那一刻,我的“科研”因子才真正被激发,我知道这是一次良好的开端,我的幸福科研之路的序幕就此开启。
  三、“新我”状态:科研是内在需要
  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我除了加强学习之外,在实践探索方面也下了功夫。因为我知道实践是真理,实践是科研保持生命力的基础,科研要有“登高”之境,更要有“落地”之实。任何脱离实践的科研,都是伪科研。在激活了“有我”状态,我开始向“新我”迈进,实践和反思成了我专业成长“两轮”。
  实践推进:从“问题”到“课题”。有了第一次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激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寻找理论支撑和解决之道,并及时做好总结、提炼。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再到一个面;从一个问题,到一对问题,再到一类问题;从发现问题,到研究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我越来越体会到过程积累的快感,慢慢地,这种积累已经形成一个系列,我的视角也开始由“问题”积累转向“课题”研究,而“课题”研究进一步促进问题解决和效益提升。这也让我在学校教科研这块崭露头角,“十二五”以来,我主持或核心参与了2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研究,自己也因此获得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和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反思驱动:从“模仿”到“创生”。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反思则是教师成长的必然之路。有了课题的带动,我更加注重反思的质量,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努力走出陈陈相因的窠臼,我的教研写作也开始由“模仿”到“创生”的转变。可以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的工作随想,小到学生的一句话、一次作业、一次犯错,大到一次备课、一次听课,一次讲座、一次争鸣乃至对教育教学观念的理解,只要我认为有价值的都会记录下来,酝酿思考。   工作以来,我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月刊·中学版》《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30篇,其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另有三文被其收录为索引。《中學政治试卷高效评讲的“四重门”》获2011年全国政治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放:思品创意课堂的生长点》获2013年江苏省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学生立场:从课堂问题到问题课堂的嬗变》获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一等奖;《“理+”“+理”:逻辑链与思维链的课堂对话》获2019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等等。
  四、“大我”状态:科研是共生成长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叶的事业是否辉煌要靠花的果实是否丰硕来衡量,科研如果要进入“大我”状态,个人觉得就必须从“有我”中走出来,从“新我”中走出来,在不断实现“新我”提升的同时去带动身边的老师实现科研提升,形成大家一起进步的“大我”状态。只有在共生中实现成长,这样的科研才是真正的科研,这样的成长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这种身份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责任。学校里有的老师勤于工作,但疏于研究,有的老师只顾埋头做事,却很少抬头看路……作为农村一所初中,教师的观念有点守旧,安于现状的多,勇于上进的少,病急乱投医的多,平时注重积累的少。针对科研薄弱的现状,我在做好教科研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师发展”新探索。
  用心传“道”:由“独角戏”到“大合唱”。庄子曾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道”与“术”的辩证关系,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掌握方法“术”背后的“道”(规律)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成长。我成立并不断完善学校“澹台学堂”这个平台,每月一次与青年教师进行传“道”交流,首轮主要是向教师介绍一些前沿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介绍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一些科研的方法,或者大家自选一个主题先行研究再作交流报告。首轮之后,我们安排各位老师谈体会、谈实践、指不足(不限于自己的不足,也可以是某个理论、某个做法的不足等),通过“倒逼”让青年教师接触科研、认识科研、沉浸科研,从而少走弯路、早体验成功。科研的舞台也由过去的“独角戏”变成如今的“大合唱”,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不管是为了“合唱”而所做的功课,还是登台“合唱”所得到的体验,都是那么的印象深刻、体验独特。
  共研共“学”:由“游击队”到“集团军”。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必须借力和协同。除了用好现有的平台外,我还对学校的一些传统做法进行了整合,如组织“教科研读书研究”“跨学科交流研究”“论文选题研究”“论文结构研究”“论文经典研究”“课题推进研究”等有特色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精力投入,实现资源共研、共学、共享,教师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量和质的双向增长,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培训由“输血”到“造血”,由“被动”到“主动”,由“忍受”到“享受”的转变。
  如果说教育是一种生活,一种科学的、健康的、充满智慧、诗意的生活,那么科研则是让这种生活成为现实的内驱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它要唤醒的是教师的专业自觉,它要实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教科研一定要有老子思想中所蕴藏的“草根”精神,需要“水滴石穿”的守望。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诗一般美丽的事业”,教科研才能成为我们乐于并渴望一走的“幸福之路”。
其他文献
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有文:“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人的学问、知识、能力,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要经过反复切磋琢磨才能形成。  《三角形的认识》这堂课,犹如璞玉,反复打磨、推敲、精琢13次之多,欲将其成为一块美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思政教师队伍,但现状是专职老师少、学校重视不够、考核形式单一、学科价值认识有偏差等问题存在。这需要通过配足激励师资队伍、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拓展教师研训路径等方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调研;现状及对策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让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
期刊
摘 要:联系的转化性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内容、形式、地位和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这种转化离不开条件,要求我们把握联系转化的各种条件。把握联系的转化性能更好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更好地理解唯物辩证法,增强思辨性思维,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必然基础上的自由。  关键词:联系的特征;转化性;条件;意义;唯物辩证法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第22题以
期刊
摘 要:“红船精神”作为时代精神,需要得以弘扬和传承。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必要的宣传教育之外,更需要教师通过学科教学途径来融入“红船精神”的核心價值。为此,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内容,尝试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视角探索“红船精神”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船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路径  2005年6月,时在浙江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将“红船精神”
期刊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铸就的科学巨著,是人类思想库中的瑰宝,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历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打开研究现代资本主义之门的钥匙。《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科学勾画了未来社会的前途和远景,给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
期刊
摘 要: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是走心的课堂。教师应从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节点和追求心灵对话的教学境界三个方面作为重要抓手实施教学,为实现心灵深处的对话提供条件和平台,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心灵对话;策略  “深度学习是指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将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和高
期刊
摘 要: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弘扬优良革命传统,要着力在动其心、导其行、激其志上下功夫。由此让学生在挖掘红色史实、增进红色认同,追寻红色足迹、感知红色岁月,升华红色情感、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优良革命传统注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  关键词:红色教育;红色资源;动其心;导其行;激其志  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
期刊
摘 要:高考命题专家在命制高考政治主观题时,往往会在情境材料中“暗藏”主题句。主题句主导着评价情境的结构化和逻辑性,是连接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的枢纽,统领答案逻辑层次。复习备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识别提取评价情境中的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架构起评价情境与学科任务之间的桥梁,基于主题句的“事实”逻辑作答,以培养学生的解题素养。  关键词:主题句;识别提取;架构桥梁;统领答案逻辑  “主题句”,又名“中心句
期刊
摘 要: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为回应核心素养的教学诉求,依循“从知识走向智慧”的逻辑,通过知识“深”学习、思维“强”训练、情感“真”触动三个维度的架构,促成学生法律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法律问题触类旁通的解决、法律上价值判断灵犀相通的达成,从而使法治课堂由知识学习走向智慧生长。  关键词:智慧生长;知识;思维;情感;法治课  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上好呢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当前议题式教学中出现的不少问题,说明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能力仍有欠缺。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在职研修,传统研修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教学转型的需要。建设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倡导实施以“议题式教研”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修势在必行。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教师在职研修;议题式教研  随着新课标落地和新教材的全面实施,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议题式教学已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