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黄公的户籍问题(中篇续)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
  现在终于要轮到我们的戴表元先生来登场了,尽管他的身份并不那么显赫,只是元政府江浙行省庆元路奉化州的社会闲散人员,或江西行省上饶路任期短暂的教育局长,但同时也是整个元代江南文化界的领袖人物。时人誉为“杜甫生逢天宝末,陶潜空忆义熈前”(陆文圭墙东类稿卷十八寄戴帅初先生),帽子亦很不小了。这既得力于他本身学问力量的强大,跟好友赵子昂其时如日中天的政治地位或许也有些关系。包括宁波与湖州的地理关系,好像也是自他们两人结交前后才变得亲密起来的。袁桷从小就流寓湖州,在城南慈感寺读书,吴兴月河莫氏家族的墓葬却全在慈溪;写《至正直记》的孔齐莫名其妙地移家鄞县,陈本堂女儿汝缘女婿黄玠同样莫明其妙地终生寓居太湖弁山;湖城历史地标骆驼桥一夜之间飞临慈城,奉化的虚白斋又出现在《咸淳临安志》里;塘栖京杭运河上最大的七孔通济桥要靠宁波布商陈守清来募建,而姚江上的通济桥却又号称“桥之名遂冠东浙,非直一州伟观而已。”(韩性《余姚通济桥记》)如同科幻大片,令人目不暇接,既寻常又不寻常。就拿戴本人来说,虽是奉化人,却一直寄居杭州,晚年还乡后也没见他回祖居奉化小方门,而是隐居剡顶榆林,全谢山《剡源九曲辞》考定其地为“第四曲曰臼溪者,即榆林,有净慈寺,戴帅初所居也,居人犹称帅初为剡源夫子。”张苍水的粉丝有空不妨可以去寻访一下,看看这位抗清英雄的墓还在不在,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他死后就“葬雷峰之右,至今有包麦饭而祭者。”而雷峰净寺相邻,至于寺里的钟声该称锦屏钟声还是南屏钟声,这我就不知道了。
  而赵孟頫的名气比戴帅初大,踪迹自然就更为神秘,四库红人周密说他世居吴兴,有莲花庄鸥波亭等遗址,然考生平所为诗文,凡涉及居所者都以德清为咏,没一篇扯到现在的湖州。而陆心源《宋史翼》又说他“居新昌山,转入天台依杨氏,为元所获。”复考今存世之信札手迹,却又自称在东衡买地筑屋,另有别业在杭州车桥。如此神出鬼没,别说现在的人,就是当时的人也弄不清楚。没想到破解此谜的关键,却掌握在他的两位奉化朋友手里。一为幕僚任士林的《晓发衡山访(别)子昂学士》诗,称“山林真学士,天地一诗翁。乘兴不可返,孤舟雪后风。浩荡襟期别,艰难道术穷。何当真卜宅,共老水精宫。”衡山一作横山,在吴兴城南,这是《左传》说的。古太伯仲雍奔吴,采药于衡山,这是《吴越春秋》说的。所谓东衡者,即衡山之东,秦始皇立碑,谢灵运隐居之越东山也。而有人怕真相暴露,果断采取措施,把“别子昂”改作“访子昂”,明摆着是欺天下人都不懂诗了。二为戴表元的《紫芝亭记》,非但有更明确的定位,让我们知道衡山民间又俗称龙洞山,更隐约透露其地实为黄绮故隐,令人大开眼界:
  集贤直学士赵君之隐居,在德清龙洞山之阳。大德庚子岁(四年1300)秋月,紫芝生其游亭侧。山翁里老,欢传奔睹,惊未尝有。集贤君既喜,而以名其亭,而来谂于剡源戴表元曰:“愿有以志之,何如?”余惟天地山川雨露之所生,草木之华实,一一皆有益于人,惟芝之为物,疑若世外无用之宝,可以为祥瑞颂咏,而不系于朝暮之所采撷,寒暑之所服袭。又芝为种不一,色亦异产,往陶隐君葛稚川之徒,皆尝以载之图录,登之药饵。……故自秦汉间隐逸如商山四老翁,歌之以为高;唐士大夫如元鲁山,字之以为贤。而今集贤君名之以为瑞,盖异世而同赏,不相谋而相协也。集贤尝语余:龙洞奇甚,山逆溪回,逆而上者二十里,古之至人所居。土为之不爌,暴物为之不疵。窃意山之绵络附丽,寻根异蘖,如是艺者尚众。旦夕从君游,取龙洞泉荡涤肠胃尘垢,然后庶几一遇道家所称胡麻石髓之类,仍用餐芝法杂炼之,遂成二老,优游往来,永无饥渴,聊以燕乐,聊以引逸,不亦可乎?(《剡源集》卷一)
  此山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文化上的重要意义,于此亦可略见一斑了。不过知道它就是商山的无数马甲之一以后,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让人惊喜之处。这座山,陆游《洞霄图志序》称“自有天地,即有此山”,赵自己有《吴兴赋》,也称“造太空,自古始。星列乎斗野,势雄乎楚越;神禹之所底定,泰伯之所奄宅。”但都属大而言之,指的是它的本体部分即天目,亦所谓四明,而山体往东南方向延伸下来的支脉即南山,才是真实意义上的衡山。湖州人称作横山,见襄三年左氏传“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说的就是它了。绍兴人称作连山,见夏侯曾先《会稽地志》“连山长冈九里,西北至定山。秦始皇欲置石桥渡浙江。今尚有石柱数十列于江际。”苏州人起名晚了,图个方便,干脆把两者加起来称连横山,见董监《吴地记》“姑苏山一名姑胥,连横山之北。”范成大《吴郡志》补充说:“古台在其上”,而古台即姑胥台,俗称天台也。嘉兴开府更晚,只好叫做横云山,见《至元嘉禾志》横云山后附考证“本名横山,或云因陆云名之。有白龙洞在山顶之西南,其深不可计,山下有祭龙坛。”山东人更吃亏,因楚国军力虽强大,但司马迁也没敢说它到过山东,因此不好直书为横,只好曲称黉山,见于钦《齐乘》“此山上有古井,独生细草叶似薤,俗谓郑公书带,即今黉堂岭,与长白山相连。”黉据说是横之别书,而长白必为太白之伪,出此下策,也是情有可原。
  至于地貌方面的特征,即为前面多次强调过的人字区域之左撇,形如牛角,周边为湖,山在湖中,隔湖为二,这就是月湖和日湖,当然你也可以叫钱塘和太湖,西湖和东湖,广德湖和东钱湖,莺脰湖和小江湖,或更古老的称呼夏驾湖和梅梁湖。大禹治水,刊山通江,上置石桥,下置石门,亦称龙门天门,当然更亲切的称呼应该是它山堰。后世所谓越东越西,鄮东鄮西,东山西山或山东山西,即以此分界。西隆东卑,隆者为陵,卑者为居,因此西陵又称牛陵,见《南齐书》。越都又称卑中,见《水经注》。万斯同《鄮西竹枝词》“天井山髙不可攀,龙藏五窟绝人寰。鹿亭樊榭无多路,独有仙人此往还。”李杲堂《鄮东竹枝词》“东湖水满便堪凭,髙下田禾尽望登。最喜太平好官长,官粮不作十分征。”比较一下,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又以西为太白,本字太伯;东为小白,本字少伯;太白即泰伯所居,少伯即其弟仲雍所居也。又称西横山和东横山,都穆《方舆胜览》卷八“东横山在天台县东十里。”则天台亦蒙西横山之名。又称大横山小横山,有戴表元之现身说法,其《四明山中十绝》之三云:“小横欲尽大横来,万壑千岩汹涌开。闻道洞天深几许,紫云深处有楼台。”水利方面,则以西为剡源或江源,东为溪口或江口,诸泉自西崖壁而下,古名布,今称瀑,则所谓千丈岩也。蓄于湖中,则所谓锦镜池或龙隐潭也。出湖为溪,其道九曲,实即之江曲江。两旁筑堤,阻水流失。李杲堂《行路难》诗谓“十里横塘开石路,云是当年捍海堤”是也。又按上引全謝山《剡源九曲辞》,第四曲曰榆林,戴氏所居;第五曲曰三石,即丹山赤水洞天,“惊殷殷兮水窟。神龙扬鬐兮叱唐突。是为洞天之中宫兮,故瑰奇之愈萃”,当即时赵氏所居。则彼此住所相近可知矣,难怪求序时不用写信,直接找上门去“谂”一下就行。   如此一分析就清楚了,当初两人一个号称吴兴赵子昂,一个号称奉化戴剡源,尽管郡号有别,身世不同,一显一晦,但这并不妨碍两人成为好朋友,除了有共同的精神志向即为黄公粉丝,地理上的便利亦为主要因素。有事没事常在一起,吃紫芝,研道经,谈天命。而两年前写的《赵子昻诗文集序》首称“吴兴赵子昂与余友十五年,凡五见,必有诗文相振激。”既不合文法,后亦无文记五见之由,及晤于何时何地,则“五”必为“吾”之讹或伪。以大德二年(1298)倒溯十五年,则两人相交于至元二十年(1283),期间不知见过有多少次了。尽管如此,戴似乎还不满足,因有移家之想,所谓“旦夕从君游,遂成二老”,“人生只合住湖州”也,而赵在《奉酬戴帅初架阁见赠》里亦称“感子赠言意,再拜涕泣流。安得骑麒麟,从子以远游。”相互之间难分难离,恨不得时刻都在一起,真是像极了他们的精神偶像黄绮二公。而视此洞为圣贤旧隐,并非只是出于两人小资情调的一厢情愿,同时代人大多也全是这样认为的。如共同好友张雨,亦为此间常客,《句曲外史集》里与此相关之吟咏不下十数篇,其中《龙洞》诗云“山中春水泛,蜕骨长于树。拏舟探穴口,甚深不敢渡。穷冬桃始华,烂然珠光处。”字面虽有别观,文义则复制陶氏,俨然武陵渔夫在新时代的精神探险。即使到明人笔下,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如桃花源是商山在晋代的形象代表,龙洞亦成桃花源在元明的形象代表,魏裳《春夜与于鳞宿龙洞山同赋》“芝草旧传安汉客,桃花犹识避秦人”一联,已依稀道尽两者之间的关系。
  又以当事人的自作考之,戴有《己亥岁归过泉口紫芝山伤谨讲师》诗云“行路梦犹在,入门人已非。山青古佛顶,云墨祖师衣。赌奕曽同拙,看真似欠肥。百年谁免此,只合早忘机。”按己亥为大德三年(1299),《紫芝亭记》即写于下年,则泉口即剡源,紫芝山即龙洞山。洞口昔有寺,时改道观,主持谨禅师遂流落无所,因而伤之。赌奕即赌棋,用谢安故事,以地即古越东山也;看真为看鱼之讹或伪,《招子昂饮歌》谓“我生胡为被狂恼,江头鱼肥新酒好。”时道盛僧衰之寓义可知矣。则两人虽为好友,一仕一隐,政治态度方面毕竟有着一些差别。这大约也是顾嗣立说的“子昂以仕显从容讽议,而帅初类多伤时闵乱悲忧感愤之辞,读者亦可以谅其心矣”的意思。(详《元诗选剡源集序)而赵亦有《苍林迭嶂图》诗云“溪上先人之敝庐,南山秀色照庭除。何时共买扁舟去,看钓寒波缩项鱼。”则南山即商山,为赵氏祖居,天水出天目也。复有《祷雨龙洞山》诗称“阴崖不受日,洞穴自成屋。临桥濯清飔,汲井漱寒玉。神物此渊潜,愆阳有祈祝。”则洞既为托身之所,又为司祭之地。更有《种松帖》(一作东衡帖,见《三希堂法帖》著录),原迹今藏吉林省博物馆,称“自来奉字,每深驰想。家间两次发到所寄书及田上帐已收,龙洞并一应山,望都与遍种松,切祝切祝。东衡穴边地,望都与买了,价钞可于舍姪处取。”下署闰月十日,年月不明,疑当至大三年赴京升职后所书,而是年亦正史所谓戴辞世之年,不仅赵集中无一字及之,考之其他好友弟子辈亦然,不免令人稍有疑问焉。
  这样一来,住在龙洞基本可以肯定,地望德清亦说得过去,因那里本来就是他大母家,虽非亲生,总是至戚。外公李仁本任宋浙东提刑按察使,五世祖李彦颖更为孝宗朝参知政事。三十年前彼地有碑出土曰《宋故万一直阁李君圹志》,内称“次女适□□迪功郎新饶州司户参军赵与訔”,即孟頫老爸也。但此德清是沿袭前宋旧称还是元初实录,则疑问多多。因《宋史》所谓理宗宝庆二年十月改湖州为安吉州,很有可能是个伪概念,一个县级州居然能下辖六县,可谓古今奇闻。据《历代通鉴辑览》,背后真相是居住湖州的皇兄济王赵竑篡立,“史弥远矫诏杀竑,追贬为巴陵郡公,又降为县公,改湖州为安吉州。”而就在这一年,明州新太守胡榘上任,就计划编府志了。担任主编的方万里,即安吉州通判方回,“未几,方君造朝事,遂辍。”(《宝庆四明志序》)而按方自叙当为“除太常寺簿监察御史。”(详《桐江续稿易吟一百首序》)这以后至宋亡五十年间,湖州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也不清楚,全凭周草窗在他那几本真假难辨的大著里说了算了。这就是为什么当地文史专家前赴后继研究了数百年,结果非但说不清龙洞山到底在哪里,更有否认其真实存在者。可见古代历史经四库整体改造后,如“纵得项如樗里子,也应头似夏黄公”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且永远无法获知真相,一想到这点就不禁令人悲从中来。不过如有人嫌有关洞内的具体描写太少,倒是有位歌词作家兼政府高官张养浩先生愿意帮忙,把他大作拿出来让你欣赏,但有个首要条件,就是胆子要大一点,如被开头“历下”二字吓住,不敢读下去,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实际上,这个“历”字再厉害,也不过是舜耕历山的历,这个大明湖再大,也不过是日湖月湖加起来而已。而据上世纪末在济宁出土的明正德十一年《梁山伯祝英台墓记》,古时历下和历山的关系要远比你想象的亲密,要不句践的都城怎会建在琅琊?孔子在泰山顶上又怎能望见阊门?再说山东作为行政概念要到明代才出现。宋代叫京东路,元代称腹里,见《大元一统志》佚文。而腹里即穿山,腹中有小鱼,《左传》所谓隐公观鱼于棠者也。更何况有我们的鄮县县长梁山伯同志在那里下派挂职,他的女朋友英台小姐又“肃整女仪,有类木兰将军者”(详出土墓记),好像即将要出任县人武部长的样子,加上我们的大禹,育王天童,灵惠公,锦屏,雪窦又似乎都在彼地落了草,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可担心的:
  龙洞山记
  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力)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伙。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東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盘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归田类稿》)   文章笔法怪异,但也并不意外,这是自后汉起的一个普遍规律,只要涉及此间老祖宗,用的无不是九阴真经里学来的功夫,或隔山打牛,或声东击西,不肯直说或不敢直说。如果拿稍后张时彻大司马的《嘉靖宁波府志》来跟他比一比,“四明山之南剡源之三石村。上有二洞如广厦,可容五六十人。内有小穴甚深,昔有入者,行几半日,闻水声如雷而返。岩罅水流,迹皆赤色。下有龙湫,旱祷即应。有岩窦,风从窦出,虽盛夏无暑气,俗号风洞。《云笈七签》所谓四明洞天丹山赤水是也。……横山由镇亭山来,截石为路,山上有石文若篆,谓之天篆。”就会发现尽管所记内容相同,文笔显然比他利索多了,同时横山与龙洞的关系也更清楚了,即实为一地,洞在山中而已。写文章时肚子里有底气没底气,比较之下就清楚了。不过跟前面陶渊明、刘道真、王元之等人相比,张的记述还算是老实的,内容也较具体,它让我們知道,外之大穴,即渊明所记秦人所避者。东侧另有小穴,这才是真正的龙洞,当然你也可以称它禹穴或羑里,或按王守仁的习惯叫它阳明洞天龙场驿什么的。
  而更精彩的记载还在后面:“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虞即舜也,前为姓后为名,则洞亦古舜井,山即古历山。《史记》谓其父瞽叟与其弟象欲杀之,命淘井,封洞口欲绝其生,舜潜匿穿孔旁从他井而出,即此东向小洞也。上古历史的秘密不知有多少就藏在那里,至少大禹治水的金简玉版,屈原拜观的先王图画,还有喝了能让人长寿的澧泉,即古称丹水,今名矿泉水者,也是从洞里流出来的。这个秘密,周文王自然是知道的,因此《易经》里有井卦,可惜作者三千年前死掉了,书又被后人修理得看不大懂。只有一句“井甃无咎,修井也”,跟这事似乎有点关联。好在邑改井不改,哲人其萎,遗泽尚存,但此乃国家机密,该知道的人知道就可以了,不该知道的千万不能知道。作者身为政府高官,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因有此诡奇之文,而其记末更怪:“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道)某,官某,凡十有一人。”则入小洞游者七,居大洞饮者二,于洞外坐者二(按文中所记,张始亦入小洞,以险逸出未游),总共为十一人。仅仅为这段话的句读以及弄清它的意思,差不多花了半天时间(因以四加七得十一是个圈套,而某为自称)还不知道是不是真蒙对了,汉语的伟大与丰富,至此也算是登峰造极了。
  好好的一次秋游,文字要弄得如此诡秘,自然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要顾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何况大秘密里又套着小秘密。此文末署延佑龙集丁巳八月,则延佑四年(1317)仲秋所写。考《元史》张本传,延佑三年任礼部侍郎,两年后即延佑五年进礼部尚书;《元史》赵本传,延佑四年入翰林为承旨,在京体弱,终年不朝,延佑六年五月离京返乡;则原来是来办交接手续的。某,养浩自称也;官某,疑即孟頫也;宴饮者道某,洞外道观设馔招待之老道也,《松雪斋集》卷二有《题洞阳徐真人万壑松风图》,疑即此人;官某,陪同之地方官也。七人者,同行之属从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归田类稿》里这首《中都雷家站枕上》:“红尘源洞路间关,又见东风马首还。报国丹心炳星日,压头白发重丘山。休疑奉檄毛生喜,莫羡归田靖节闲。说与春知亦绝倒,论人不在去留间。”还有下面紧接着的《送赵道士出祠南岳》:“阆范仙人云锦裳,天风绛节恣徜徉。紫箫吹月山鸡舞,宝剑飞空海若藏。灵隐依然存故我,胜会聊尔历遐荒。三生我亦烟霞客,追逐无从鬓欲霜。”除了以汉大小毛公注诗喻两人间关系,满纸皆前任后任惺惺相惜之情外,更有“胜会聊尔历遐荒”七字,与上引“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形成明显的因果关系。年龄方面,一个满头白发,一个双鬓欲霜。孟頫生于宋宝祐二年(1254),是年六十四岁;养浩生于宋咸淳六年(1270),是年四十八岁;又可谓是如同见了鬼似的凑巧。复考《全元文》卷五九二赵孟頫卷二有《与进之书》三封:首曰“万八来时,望于养斋处续来复丹,苏合香丸各数帖、陈居士消风散数帖。”次曰“孟頫去家八年,得旨暂还。何图酷祸,夫人奄弃。忧患之馀,两目昏暗,寻丈间不辨人物。足胫瘦瘁,行步艰难,亦非久於人间者。”则作于延祐六年还乡后甚明。交任时私留的丹药吃光了,因此切嘱来人到后任张氏那里去拿,可见两人已有相当交情。而宴上变成枕上,赵学士变成赵道士,下手是狠了点。技术处理亦不到位,如称枕上,全诗却无一字相涉,极不合理;又按时俗释道者流概尊之以师,此称赵道士者,或有不恭,文义却又极其敬重。想必这活出自馆内新晋,经验不够,因存此微瑕。考《归田类稿》四库提要尾署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则已临近全馆工作结束之际,或因匆促而致此疏忽,也可理解。又任道斌《赵孟頫系年》延佑五年条下说他是年九月、十一月两书《归去来辞》,加上湖州市从海外购藏的那张,下署二月二十八日,那就是一年内写了三张。次年二月十七日又重绘《陶靖节像》,可知其时去志已决。而张集中有《和陶诗序》,自谓年五十二,退居无事,日读陶诗,拟其题以发己意,得诗若干篇云云。则在位四年,又有人来接班(一说系自动辞职),出洞还家,和陶诗以见志,前称“三生我亦烟霞客,追逐无从鬓欲霜”的遗憾,终于也可以弥补了。
  此外还有一个叫历阳或和州或扬州或寿春或淮南国或九江郡或南豫州的地方,也声称对龙洞山拥有主权。首任太守刘禹锡的名诗“汉置东南尉,梁分肘腋兵。本吴风俗剽,兼楚语音伧”不拿出来,拿出的是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在诸多宣传城市形象的广告中有两条最显眼,一为“居四达之冲。此为孔道;有两山之峙,兹乃要津。”叙事真切,文义俱佳,当年《它山水利图览》没收录进去是可惜了。一为“堂标三老,既推先达之曽来;郡有防魁,可谓异才之间出。”三老解释是宋朝三位太守,然按文意当缅怀先贤如黄綺之类才是。防魁不见解释,因字书说防是堤,魁是芋,有意回避一下也能理解。此外其他文化佳肴还有不少,搜罗起来足够摆上一桌,其中主菜有三,一为楚霸王庙,二为天门山,三为沸井,菜自然都是好菜,烹调手艺也蛮不错,可能因原料不是很正宗,味道如何就很难说了。首先项羽庙在吴兴,二十四史起码有一半都有明确记载,可谓流传有序,世无异议。此庙如非湖产,只能证明秦始皇当年焚书是有道理的。第二道菜叫天门山,《汉书》会稽郡鄞县条下有原注云:“鄞有镇亭有鲒埼亭;东南有天门;水入海有越天门山。”复有李白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如天门中断,碧水东流,两岸青山等特定地理,有此两位大师义务看守,后人再动脑筋也是白费。第三道菜叫沸井,“在郡西百步,郭璞筮云:历阳井当沸。”考《晋书元帝传》,“元帝初镇建邺,导(王导)令璞筮之。”则为东渡以后之事甚明。《南史》记齐高祖“旧居武进东城村,延陵县季子庙沸井之北忽闻金石声,疑其异,凿深三尺,得沸井,奔涌若浪。”说的就是它了。唐长庆四年刘禹锡到任,已发现有问题,著《历阳书事七十韵》,内称“沸井今无涌,乌江旧有名。”可谓君子坦荡荡者也。至于当地那个龙洞,秦少游倒是进去看过,同游有湖州市长孙莘老,杭州名僧参寥等,“东南驰八里至龙洞山下,是日风曀,望建业江山,蟠龙踞虎之状,皆依约而得之。”(秦观《淮海集》巻三十八《游汤泉记》)内心对他的视力真是佩服极了,因按文中所记,他是从家乡高邮出发的,龙洞在乌江边,“盖自髙邮距乌江三百二十五里”,而上网查了一下,高邮到南京又有三百三十里,前为华里,后为公里,加起来就是一千里,居然能在洞口欣赏六朝古都龙蟠虎踞的壮伟景观,而我离电脑这么近,还差点把“东南驰八里”的“八里”看成“大里”了,真是窝囊得很,给古人提鞋都不配。   与此同时,由元代文人掀起的另一场追思黄公的高潮,采用一种新颖的书写方式,即在前人书画上题跋,类似现在网上的主帖和跟帖。相当好玩。画是北宋马远的名作《四皓奕棋图》,主帖发布者米芾也是北宋人,诗泛善可陈,观点也很陈腐,完全脱胎于黄伯思,倒是跋尾说的“漫题五言一首,并书商皓姓名于卷尾,博雅之士,为我补绮里名,则幸也。”因带有一定的煽动性,为改朝换代的吴越文人所不能接受可想而知。因此文字间火药味很重,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相当是一场激烈的论战。参与的人多,围观的更多,第一个跟帖的屁民姓杨,发上来就被管理員删掉了,想必是骂老米言词有些过头。第二个也姓杨,即大名鼎鼎的杨铁崖,形式为乐府体歌行,网名抱遗老人。帖子大约也有问题,经管理员修改后,才能发出,内云“西伯养老,去古远而(儒);独夫杀士,吾将畴依?”原“儒”字被改成了“而”,儒即藏书洞也。紧接着是于越江渐、敬亭谢儁的帖子,观点平和,无甚新意,因得顺利发表。下为吴兴钱鼎长诗,慷慨激昂,亦有锋芒。末称“前杨有清诗,后杨有乐府。歌辞嗟余末学安敢捉笔为?”今通检全卷,不仅在他前面,在他后面也不见另有姓杨的,可证删掉之帖必在铁崖之前。又下倪迂跟帖“白发商山老,清风扇八垠。能安汉基业,赖此秦遗民。好爵非爱慕,长松相主宾。亦有种桃者,武陵溪水滨。追和杨别驾韵,辛亥三月倪瓒。”则首帖形式为五律,作者有官员身份,别驾亦名推官,相当于现在地市单位副职,上称屁民是委曲他了。再下面跟帖里频频出现的一个人物号青溪翁,又称虚白师,疑为奉化虚白观住持。此观为宋元浙东道流杰构,陈本堂《奉川十咏》之三谓“庭中说法有亲听,龙去庭空水一汀。独有亭亭岁寒柏,不知人世自青青”者是也,又按程端学《积斋集》卷三《送道士卓无为住虚白观序》称:“本儒家子,其父鄮山翁问学谦恭,伟然为乡先生。于是主者与其徒爱之,荐之两教所,俾主奉化之虚白观。”上任时间为至顺三年,考之卷中诸家所署年月,当正帖子火爆期也。又按署名陇右邾经跟帖所记:“青溪翁载雨相过,出此卷要予同赋”,又范公亮跟帖记“虚白师出是图索题品,敢献笑大方之家”,则当初因国家科技还不发达,没有网站可玩,该帖居然是靠老道以划船上门求请的方式炒起来的,其中仅为求得邾某一只跟帖,不惜风雨长途,远赴西域,来回之辛苦可想而知,一时感动莫名,同时也为黄公有这样的铁粉倍感骄傲。后来看到杨维祯即后杨的《借巢记》,才知姓邾的原来是杭州人,住在城北,而所谓的陇,就是龙洞山的龙,亦即两崤之南崤是也,这才一笑了之。
  其他因地理交情等各种因素没在帖子上玩,另外自己想办法玩的,自然也有很多,吴师道的《二松赋》当为其翘楚,考其源流,即本圆公黄公二老说而演之。首称“商邑岩岩,群山环中。其人黄绮,其植曰松。如首阳之二贤,如齐鲁之两翁。”其他佳句警言亦复不少,如“孰知其筋干鳞甲,非时据地而摩空。”“虽然待雨露而茂,遂积岁月而强雄。”“惟二友之不凡,受正命于厥躬。相与唫啸而作,殆其莫逆于胸。”此文仅见于文集,相当于是发表在自己博克里的。以二老二友为园公绮里季夏和黄公角里先生,自然谈不上什么新鲜,唐朝以前就有人这么玩了。真正有创意的是二松,《字说》“松,百木之长,猶公,故字从公。”则木者言其寿,公者言其志也。如果谁对此有怀疑,乾隆先生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其《翠云堂》诗云“两株老桧堂阴峙,人非夷齐即黄绮。春秋荣谢夫岂知,金明成败不预已。”(见《御制诗集》三集卷七十二)写完后意犹未尽,又作《题冷谦竹溪琴友图》予以扩展:“丛篁深处两仙翁,佺羡精神黄绮风。横膝焦桐不须抚,琅玕清响正相同。”(《御制诗集》四集卷二十三)在以后时代这几乎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只要有植物为双,无论出现在诗中或画里,也无论是松竹梅或其他什么的,均有特殊喻意在里头,因此看到时最好不要疏忽,因为它说的实际上可能就是黄绮二公也。
  附元人谢应芳《横山歌寿万拙斋》诗,感受一下横山的整体风貌,据张绅《龟巢稿序》,谢氏本籍毘陵,任三衢(衢州古称)清献书院山长,元代因乱避横山下,死遂葬焉。万氏当地巨室,号拙斋,家有绿野堂,身世不详,疑甬上万氏先祖。诗第五句三百载当为三千载之讹或伪,下云“山中羽人年八百”,证据凿凿,不然居者年龄大于山龄五百年,这玩笑就开大了。同时也可证明上面陆游说的“自有天地,即有此山”,赵子昂说的“造太空,自古始;星列乎斗野,势雄乎楚越;神禹之所底定,泰伯之所奄宅。”倒也不是信笔乱写。诗云:
  横山之颠青入云,冠冕一邑无与伦。山南风景最佳处,隐居岂是寻常人。此山锺英三百载,素封不乏青毡在。向来吴下避烟尘,恨不移山东入海。还山喜得无崩骞,种玉旧田耕紫烟。云屏正设后堂后,空翠直洒前茔前。观云每日乌皮几,灌圃有时龙井水。人家鸡犬寂无声,宛若桃源画图里。山中羽人年八百,昔日仙宫今佛宅。丹砂未必驻童颜,把酒看山真上策。山乎山乎徳不孤,静而寿者山为徒。美哉山禽知此意,石榴枝上呼提壶。我歌横山歌未了,拙斋为我开怀抱。移宫换羽作新声,弹入琵琶歌更好,百斛葡萄为倾倒。(《龟巢稿》卷十七)
其他文献
大约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夜晚,一个男孩坐在工厂大门口的路灯光下,读一本掉了封面的纸张已经发黄发脆的小说,读了一会儿,他的脸色突然紧张起来,他的目光开始从书页中挣扎出来,左顾右盼着,然后他把自己的凳子移到了一堆下棋的人旁边去,坐在那里继续看那本书。可是下棋的人们并不安静,男孩就愤怒地嚷嚷起来,你们吵什么?你们这么吵让我怎么看书?那个男孩就是我,我之所以记得那个夜晚,是因为那天我读着一
他们一直在街上走着,谁也不说话,汽车的噪音很大。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我不想吃,我不饿。”姑娘说。他们走进一家饭馆,坐在一个角落里,看得见街上白花花的太阳和一些红得刺眼的阳伞。姑娘把桌上的一摊水画开,画成很古怪的形状。她不断地长出气。小伙子看着杯子里啤酒的气泡。“不管我怎么跟他们说,他们还是那么说。”姑娘很快地看了小伙子一眼,又垂下头。小伙子不停地喝着啤酒,又去买了两个菜。“我一点儿都不饿。”姑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