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许多教师在课堂中有机地融进新课程所提及的“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等精神。然而在奏响新课改旋律的同时,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偏差,未能有效地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
一、“惟求异化”倾向
新课程的实施让不少教师放胆革新课堂教学艺术,打破课堂沉寂,摒弃课堂的平淡与庸俗。然而有些做法似乎过了头。有的实际上不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这种游离于学科性质之外的“创造性”训练有狗尾续貂之嫌。
一些教师为求标新立异,致使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舍本逐末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精力和课外时间搜集整理资料,导致语文课所涉及的更多的是其他学科的内容,变成了知识拼盘的常识课或是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也如一位专家所说,现在教语文,不鼓吹人文性的教师恐怕没有了,人文性就像胡椒粉,每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要撒点,致使语文课成了不伦不类的教育课了。不可否认语文课含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但它对学生的熏陶感染还是把掌握和提高民族的语言文字摆在第一位,至于人文性,重要的是拓展得自然,升华得巧妙,点播得准确,就能使课堂“锦上添花”。
“惟求异”者须放下调子,审视自身,朴实地践行新课标。
二、“惟自主化”倾向
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因此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的设计时,从备课到上课,乃至作业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进行,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惟自主化”的课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
另外还有过分强调自读自选——一些教师揭示课题后便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实际上,学习策略受学生学习动机的支配,学生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欲望的诱因时,就让学生自读自选是不合适的。
而事实上,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放弃自己引导和促进的职责,走上阅读教学的“惟自主化”道路,学生就不能享受到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对旧有的图式不断补充、调整、修正或否定。新课标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惟表演化”倾向
一些教师经常以这样的形式展现语文教学: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各一名,执教教师以评委的身份出现。然后主持人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和要求,由各方队选派代表完成,并由教师评定得分。整节课的设计定位于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学习形式像一台综艺晚会或智力竞赛。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只是充当“点将官”和评委的角色,在课堂中我们能听到得更多的是“你说”……教师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到位的“客串者”。
可是,课堂上表面热烈的情感体验,不是被学生积极的认知过程激活的,而是被教师的廉价表扬煽动起来的。这类“表演课”,教师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读的指导,学生也缺乏充分的有效阅读时间,其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再一方面,“惟表演化”的教学设计也忽略了班级的弱势群体。在课堂上,思维敏捷、反应迅捷、口齿伶俐的学生才具有话语权,其他的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不能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这样做无疑也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四、“惟多媒体”倾向
当前创新教育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课堂上要长时间运用多媒体教学,好像不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不是创新教育了。而事实上,长期这样教学,取代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语文基本功,教师板书少了,引导并指导看图理解文字的过程没有了,把一切语言文字的描述都形象化、具体化,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了、直观了,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揣摩没有了,学生的体会少了。这样就消弱了“语文”的功能。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多媒体教学手段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作用,文本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作为一堂语文课,本身就应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的教科书。它既要有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又应有美观、具有欣赏价值的课堂板书,更要有传情达意的各种体态语言。如果一位语文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久而久之,自身的各种教学基本功就有被削弱的可能。时间长了,学生也可能出现越来越不爱动脑子的现象。那将是语文教学莫大的悲哀。
责任编辑赵霭雯
一、“惟求异化”倾向
新课程的实施让不少教师放胆革新课堂教学艺术,打破课堂沉寂,摒弃课堂的平淡与庸俗。然而有些做法似乎过了头。有的实际上不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这种游离于学科性质之外的“创造性”训练有狗尾续貂之嫌。
一些教师为求标新立异,致使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舍本逐末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精力和课外时间搜集整理资料,导致语文课所涉及的更多的是其他学科的内容,变成了知识拼盘的常识课或是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也如一位专家所说,现在教语文,不鼓吹人文性的教师恐怕没有了,人文性就像胡椒粉,每篇课文、每一节课都要撒点,致使语文课成了不伦不类的教育课了。不可否认语文课含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但它对学生的熏陶感染还是把掌握和提高民族的语言文字摆在第一位,至于人文性,重要的是拓展得自然,升华得巧妙,点播得准确,就能使课堂“锦上添花”。
“惟求异”者须放下调子,审视自身,朴实地践行新课标。
二、“惟自主化”倾向
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因此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的设计时,从备课到上课,乃至作业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进行,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惟自主化”的课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
另外还有过分强调自读自选——一些教师揭示课题后便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实际上,学习策略受学生学习动机的支配,学生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欲望的诱因时,就让学生自读自选是不合适的。
而事实上,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放弃自己引导和促进的职责,走上阅读教学的“惟自主化”道路,学生就不能享受到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对旧有的图式不断补充、调整、修正或否定。新课标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惟表演化”倾向
一些教师经常以这样的形式展现语文教学: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各一名,执教教师以评委的身份出现。然后主持人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和要求,由各方队选派代表完成,并由教师评定得分。整节课的设计定位于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学习形式像一台综艺晚会或智力竞赛。教师在组织过程中只是充当“点将官”和评委的角色,在课堂中我们能听到得更多的是“你说”……教师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到位的“客串者”。
可是,课堂上表面热烈的情感体验,不是被学生积极的认知过程激活的,而是被教师的廉价表扬煽动起来的。这类“表演课”,教师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读的指导,学生也缺乏充分的有效阅读时间,其教学效率是低下的;再一方面,“惟表演化”的教学设计也忽略了班级的弱势群体。在课堂上,思维敏捷、反应迅捷、口齿伶俐的学生才具有话语权,其他的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不能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这样做无疑也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四、“惟多媒体”倾向
当前创新教育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课堂上要长时间运用多媒体教学,好像不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就不是创新教育了。而事实上,长期这样教学,取代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语文基本功,教师板书少了,引导并指导看图理解文字的过程没有了,把一切语言文字的描述都形象化、具体化,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了、直观了,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悟、揣摩没有了,学生的体会少了。这样就消弱了“语文”的功能。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多媒体教学手段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作用,文本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作为一堂语文课,本身就应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多姿多彩的教科书。它既要有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又应有美观、具有欣赏价值的课堂板书,更要有传情达意的各种体态语言。如果一位语文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久而久之,自身的各种教学基本功就有被削弱的可能。时间长了,学生也可能出现越来越不爱动脑子的现象。那将是语文教学莫大的悲哀。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