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若能将教师的“启”发挥得当,必能促进学生的“思”,落实到学生的“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的“启”的实现取决于好的问题设计。好的问题设计要备课时认真思考,要切合生活实际,显现人文关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互会互利,体现全面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生活实际;人文关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若能将教师的“启”发挥得当,必能促进学生的“思”,落实到学生的“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的“启”的实现取决于好的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也引起了教师的重视。但有很多老师为了设计有问题环节而问,很多问题设计得虚浮无效: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偏离教学内容实质,仅流于形式,演绎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缺乏思维挑战性,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如“是不是、对不对、是这样吗”等问题,使课堂无趣,看似课堂活跃,学生没有任何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有些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繁杂、跨度大,学生不知道从哪答起。那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追问几个问题:
一问确定教学目标的真正出发点在哪里?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就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程标准和教材,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特点是具体的,所以好的教学目标是来源于学生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目标,是考虑学生实际的针对目标,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理论目标。
二问教学程序的执行是机械前进还是因势利导?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是预设性的,它是不是科学还有待在课堂上证实。而这个证实过程不是机械执行然后总结的过程,而是根据学生状态因势利导,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过程。
三问是不是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价值?素质教育的课堂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过分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信念的形成。
四问对学生的差异是否充分关注?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层次和差异的把握,素质教育的课堂是全体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课堂。
五问学生的自信是否激发?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阵地,更是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认可、弘扬主体精神的阵地,所以激发自信也是评价课堂的重要指标。
二、设计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灵活选取教具,做好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将数学知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提升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例题解答“20+30=?”,我改编了教材上的例题素材,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同学们帮我数数钱,我左边口袋里有2张十元人民币,右边口袋里有3张十元人民币(掏出来让大家看),我现在一共有多少钱?生一下都回答出来了:50元,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数的,左边口袋有2张,右边口袋有3张,都是十元,我就一十、二十......,这样五张就是50元;生2:我是算的,20加30等于50.师:我把同学们想的记录下来,怎样记既简单又明了?生:列算式,20+30=,师小结:用数学语言表达最简单明了,问一共有多少钱,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表示,左边口袋里有2张十元就是2个十,也就是20,右边口袋里有3张十元就是3个十,也就是30,所以列式为20+30,2张十元加3张十元就是5张十元就是50元,用数学语言可以说成2个十加3个十就是5个十也就是50.在本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将例题中用科技馆素材的呈现,直接改编成直观演示。针对农村孩子,大多没去过科技馆,若以原题呈现,要么学生一片茫然,要么好奇,问东问西,分散了思维,一时进不了主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题材,用人民币作教具,拉近了学习距离,一下就提起了兴趣;学生思维过程简单清晰,在演算的过程中明白了算理。
三、問题设计要显现人文关怀。
素质教育的课堂是全体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课堂。课堂价值取向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信念的形成。课堂是以“学在中央”为评价依据,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问题设计要显现人文关怀。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练习课中,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时,呈现了几道口算题:23-1=、23-4=、23-6=,要求学生想到得数,站起来就说。接着问:哪道最好算?哪道最难?为什么?学生在完成了三道复习题后,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哪道最好算?哪道最难?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普遍,但是问题的提出改变了这道题怎样算我们常见的问法,意在让所在有的学生都能在口算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完成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与表达。
其实,人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有感觉的。而做事时候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感觉到位,感觉的理由才会表达清楚。正所谓理由跟着感觉走。这里的练就是做三道题,就是在做往日重温的感觉,所谓的习就是在感觉中去回味以前已经学过的道理。当学生有感而发,自学自悟时,这一段的练习就不再是反复地练,机械地习,而是以算为媒,促进学生再学习再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光是再学习的过程,思维会更加丰富,想法会更加融合,认识会更加全面。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不仅向前进了一步,而是又向上进阶了。这样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互会互利,体现全面成长,更显人文关怀。
以上是我对核心素养下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浅薄的想法,好的问题设计能引领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启迪学生智慧。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生活实际;人文关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若能将教师的“启”发挥得当,必能促进学生的“思”,落实到学生的“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的“启”的实现取决于好的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也引起了教师的重视。但有很多老师为了设计有问题环节而问,很多问题设计得虚浮无效: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偏离教学内容实质,仅流于形式,演绎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缺乏思维挑战性,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如“是不是、对不对、是这样吗”等问题,使课堂无趣,看似课堂活跃,学生没有任何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有些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繁杂、跨度大,学生不知道从哪答起。那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追问几个问题:
一问确定教学目标的真正出发点在哪里?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就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程标准和教材,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特点是具体的,所以好的教学目标是来源于学生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目标,是考虑学生实际的针对目标,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理论目标。
二问教学程序的执行是机械前进还是因势利导?教师设计的教学程序是预设性的,它是不是科学还有待在课堂上证实。而这个证实过程不是机械执行然后总结的过程,而是根据学生状态因势利导,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过程。
三问是不是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价值?素质教育的课堂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过分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信念的形成。
四问对学生的差异是否充分关注?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层次和差异的把握,素质教育的课堂是全体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课堂。
五问学生的自信是否激发?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阵地,更是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认可、弘扬主体精神的阵地,所以激发自信也是评价课堂的重要指标。
二、设计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灵活选取教具,做好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将数学知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提升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法时,例题解答“20+30=?”,我改编了教材上的例题素材,创设了一个情境:请同学们帮我数数钱,我左边口袋里有2张十元人民币,右边口袋里有3张十元人民币(掏出来让大家看),我现在一共有多少钱?生一下都回答出来了:50元,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数的,左边口袋有2张,右边口袋有3张,都是十元,我就一十、二十......,这样五张就是50元;生2:我是算的,20加30等于50.师:我把同学们想的记录下来,怎样记既简单又明了?生:列算式,20+30=,师小结:用数学语言表达最简单明了,问一共有多少钱,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表示,左边口袋里有2张十元就是2个十,也就是20,右边口袋里有3张十元就是3个十,也就是30,所以列式为20+30,2张十元加3张十元就是5张十元就是50元,用数学语言可以说成2个十加3个十就是5个十也就是50.在本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将例题中用科技馆素材的呈现,直接改编成直观演示。针对农村孩子,大多没去过科技馆,若以原题呈现,要么学生一片茫然,要么好奇,问东问西,分散了思维,一时进不了主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题材,用人民币作教具,拉近了学习距离,一下就提起了兴趣;学生思维过程简单清晰,在演算的过程中明白了算理。
三、問题设计要显现人文关怀。
素质教育的课堂是全体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课堂。课堂价值取向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信念的形成。课堂是以“学在中央”为评价依据,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问题设计要显现人文关怀。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练习课中,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时,呈现了几道口算题:23-1=、23-4=、23-6=,要求学生想到得数,站起来就说。接着问:哪道最好算?哪道最难?为什么?学生在完成了三道复习题后,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哪道最好算?哪道最难?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普遍,但是问题的提出改变了这道题怎样算我们常见的问法,意在让所在有的学生都能在口算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完成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与表达。
其实,人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有感觉的。而做事时候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感觉到位,感觉的理由才会表达清楚。正所谓理由跟着感觉走。这里的练就是做三道题,就是在做往日重温的感觉,所谓的习就是在感觉中去回味以前已经学过的道理。当学生有感而发,自学自悟时,这一段的练习就不再是反复地练,机械地习,而是以算为媒,促进学生再学习再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光是再学习的过程,思维会更加丰富,想法会更加融合,认识会更加全面。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不仅向前进了一步,而是又向上进阶了。这样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互会互利,体现全面成长,更显人文关怀。
以上是我对核心素养下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浅薄的想法,好的问题设计能引领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启迪学生智慧。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