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它是帮助學生把对文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的。在本册每组课文的回顾与拓展中都安排了“交流平台”,那么该怎样用好它,使之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服务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简单谈谈。
【关键词】交流平台;语文;实践
一、活用“交流平台”提高朗读水平
高年级的朗读要求不仅仅是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那怎样做到有感情呢?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更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写景的文章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感悟人物形象……而本册的交流平台内容除了对这些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外还把以前学到的一些方法融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感受。在交流中领悟,在领悟中朗读,在朗读中交流,这是提高朗读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回顾拓展二中的交流平台谈的就是怎样如情入境的朗读课文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只有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只有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才能把文章读得入情入境。在诵读课上我以《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为例组织这次的交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了《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你有什么感觉?你在溪边看到了什么?)——“感悟作者写法”(边读边想象,溪边最美的是什么景物?)——“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面对这些美景,你怎么称赞?)的过程中一次次引导朗读,在朗读后及时交流“你听出作者的真实感受吗?”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掌握了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读《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让学生对是否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行点评,将朗读与交流自然融合,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回顾拓展三中的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诙谐幽默、语言的生动得体等。这些特点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感受到,所以交流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本组课文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反复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语言?然后让学生想象语境,将这些话放入具体语境中读出感情,甚至可以将人物语言进行转换后朗读,以对语言特点加深理解。如《晏子使楚》中晏子叫接待的人传达给楚王的话没有写出来,我们可以叫学生传达,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晏子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面对不同的场合、对象说话要得体。对于相声、剧本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找好搭档,以演出的形式交流。
二、活用“交流平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本冊口语交际的训练重点之一是听人说话能抓住要点,表达能有中心,有条理。那么这些目标的达成仅仅靠那么几节口语交际课就行了呢?我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针对教材充分挖掘出更多的可操作性的素材,使口语交际的目标顺利达成。我们的“交流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的训练点,每一次的交流都把它当成是一堂口语交际课,那么这样的课就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回顾拓展五的交流内容是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在交流时先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人物,把作者描写最生动,最形象的部分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小组成员及时对交流者有无抓住人物特点,表达中心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晰等方面加以点评,然后推选最优秀的组员参加班级的“名著中的人物”故事会。这个故事会要求参加者选择我国众多名著中的人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文中介绍的几个。同时还要求观众从是否将人物性格鲜明的表达出来,讲故事者的语言流畅性、动作合理性、表情自然性等进行现场点评,体现出交流中的双向互动。这样安排将本组的交流平台与口语交际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整个过程体现了交际的内容由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深入、丰富的训练过程。
回顾拓展八中交流平台提供的一个内容是交流从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了解到的异域风情。这样的交流内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说些什么或学生听些什么的层面上。在交流中我们更要引导学生怎样交流、怎样与他人交流。所以在交流完后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并评出优秀者。因为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交流的兴趣,提高了表达的能力,同时养成倾听的习惯,有针对性发表评论的能力。
三、活用“交流平台”提高习作能力
本册的习作教学重在对学生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的培养。观察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思维与表达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我们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本册的“交流平台”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在表达方法、遣词造句和塑造人物方面的技巧,这些内容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回顾拓展四安排的交流内容是领悟作者表达情感时使用了哪些方法。而这次习作的要求之一是将文章写得打动人心,所以我把这次“交流平台”的教学就放在习作指导中。如习作前组织学生对本组课文的表情达意方法进行梳理,特别是以《桥》为例,体会作者构思上新颖别致,通过设置悬念、前后呼应的方法纠住读者的心;通过环境的衬托表现人物的伟大品质;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通过反复诵读相应的语句、段落掌握这些方法,通过片段的仿写、交流对方法进行运用与指导,使学生在本次习作中初步掌握。
当然,“交流平台”的教学还可以与习作的讲评结合。如第二组的习作是写《童年趣事》,学生在习作中如何表达“趣”都不到位。所以在习作讲评的时候就穿插第二组的“交流平台”内容,让学生结合课文认识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如有学生认为林海音把看骆驼吃草料、与父亲交流骆驼为什么系铃铛写得那么充满童真童趣是因为抓住细节描写,同时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符合人物身份。特别是“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样的描写切合实际,将孩子好奇,爱模仿的天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自己的习作缺少的就是这点,有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甚至放在大人身上也是合适的。交流后,学生的认识多么到位啊,如果此时再引导学生去修改习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交流平台”要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实践,在教学的时间、形式、方法甚至内容上都要求我们不断的整合、创新、发展,以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优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像活用“交流平台”这样的例子是我们新课改一线老师不变的追求。
【关键词】交流平台;语文;实践
一、活用“交流平台”提高朗读水平
高年级的朗读要求不仅仅是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那怎样做到有感情呢?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更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写景的文章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感悟人物形象……而本册的交流平台内容除了对这些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外还把以前学到的一些方法融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感受。在交流中领悟,在领悟中朗读,在朗读中交流,这是提高朗读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回顾拓展二中的交流平台谈的就是怎样如情入境的朗读课文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只有入情入境的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只有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才能把文章读得入情入境。在诵读课上我以《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为例组织这次的交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了《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你有什么感觉?你在溪边看到了什么?)——“感悟作者写法”(边读边想象,溪边最美的是什么景物?)——“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面对这些美景,你怎么称赞?)的过程中一次次引导朗读,在朗读后及时交流“你听出作者的真实感受吗?”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掌握了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读《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让学生对是否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行点评,将朗读与交流自然融合,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回顾拓展三中的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诙谐幽默、语言的生动得体等。这些特点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感受到,所以交流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本组课文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反复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语言?然后让学生想象语境,将这些话放入具体语境中读出感情,甚至可以将人物语言进行转换后朗读,以对语言特点加深理解。如《晏子使楚》中晏子叫接待的人传达给楚王的话没有写出来,我们可以叫学生传达,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晏子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面对不同的场合、对象说话要得体。对于相声、剧本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找好搭档,以演出的形式交流。
二、活用“交流平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本冊口语交际的训练重点之一是听人说话能抓住要点,表达能有中心,有条理。那么这些目标的达成仅仅靠那么几节口语交际课就行了呢?我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针对教材充分挖掘出更多的可操作性的素材,使口语交际的目标顺利达成。我们的“交流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的训练点,每一次的交流都把它当成是一堂口语交际课,那么这样的课就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回顾拓展五的交流内容是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在交流时先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人物,把作者描写最生动,最形象的部分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小组成员及时对交流者有无抓住人物特点,表达中心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晰等方面加以点评,然后推选最优秀的组员参加班级的“名著中的人物”故事会。这个故事会要求参加者选择我国众多名著中的人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文中介绍的几个。同时还要求观众从是否将人物性格鲜明的表达出来,讲故事者的语言流畅性、动作合理性、表情自然性等进行现场点评,体现出交流中的双向互动。这样安排将本组的交流平台与口语交际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整个过程体现了交际的内容由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深入、丰富的训练过程。
回顾拓展八中交流平台提供的一个内容是交流从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了解到的异域风情。这样的交流内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说些什么或学生听些什么的层面上。在交流中我们更要引导学生怎样交流、怎样与他人交流。所以在交流完后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并评出优秀者。因为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交流的兴趣,提高了表达的能力,同时养成倾听的习惯,有针对性发表评论的能力。
三、活用“交流平台”提高习作能力
本册的习作教学重在对学生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的培养。观察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思维与表达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我们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本册的“交流平台”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在表达方法、遣词造句和塑造人物方面的技巧,这些内容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回顾拓展四安排的交流内容是领悟作者表达情感时使用了哪些方法。而这次习作的要求之一是将文章写得打动人心,所以我把这次“交流平台”的教学就放在习作指导中。如习作前组织学生对本组课文的表情达意方法进行梳理,特别是以《桥》为例,体会作者构思上新颖别致,通过设置悬念、前后呼应的方法纠住读者的心;通过环境的衬托表现人物的伟大品质;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通过反复诵读相应的语句、段落掌握这些方法,通过片段的仿写、交流对方法进行运用与指导,使学生在本次习作中初步掌握。
当然,“交流平台”的教学还可以与习作的讲评结合。如第二组的习作是写《童年趣事》,学生在习作中如何表达“趣”都不到位。所以在习作讲评的时候就穿插第二组的“交流平台”内容,让学生结合课文认识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如有学生认为林海音把看骆驼吃草料、与父亲交流骆驼为什么系铃铛写得那么充满童真童趣是因为抓住细节描写,同时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符合人物身份。特别是“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样的描写切合实际,将孩子好奇,爱模仿的天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自己的习作缺少的就是这点,有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甚至放在大人身上也是合适的。交流后,学生的认识多么到位啊,如果此时再引导学生去修改习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交流平台”要立足于学生的语文实践,在教学的时间、形式、方法甚至内容上都要求我们不断的整合、创新、发展,以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优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像活用“交流平台”这样的例子是我们新课改一线老师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