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教融合的概念和校企融合的模式及问题,其次说明了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评价方法,最后对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的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提供参考建议,从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融合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8c1274);湖南电气职院科研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8sk006);湖南电气职院优秀人才培育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6rc0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14-02
在当今社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深化职教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共同目标,其为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曾经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六部委在2014年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也强调了“坚持产教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而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也再次申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资料都足以看出国家对这一模式的重视,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下,校企合作的融合度决定了整个模式的发展前景。
1.产教融合的概念和校企融合的模式及问题
1.1产教融合的概念
所谓产教融合,具体指的是高职院校根据所设置的专业,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工作,使得产业与教学能够紧密相连、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将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从而形成“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简而言之,产教融合就是产业与教育,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提供了条件,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昌盛。
1.2校企融合的模式
校企融合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和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注重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共赢模式。其能够满足当前社会所需,并与市场接轨,真正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片光明。校企融合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将企业引进学校的模式。将企业的部分生产线设立在高职院校内,就可以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这样既能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院校内实训设施不足的问题,让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从而获得共赢。
劳动与教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分为两种方式进行实施,其一:把专业相同并且同级的学生一分为二,一半在学校学习课业,另一半进入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或者企业劳动,然后按时限进行更换。其二:学生被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全日雇佣,利用工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相连。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系统理论是需要用实践来证明的,因此去企业可以合理训练自身所学的技能,感受自身所学的成果。
学校和企业互动模式。合作企业可参与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并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设备、原料等所需资源。企业专业人员进入学校进行课程教授,学校教师也可以为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形成校企双方互聘的形式,使得企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所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订单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的协议,双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学校与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使得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并且企业要全程参与制定培养学生的方案,落实實践课程的计划,教育和管理学生实践期间的表现,最后再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短期技能培训,之后由企业组织考核,合格者即可按合同上岗就业。
1.3校企融合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在不断改革创新,校企融合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上,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政府和行业政策需要明确落实。即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依据,也没有完全发挥政府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使得校企融合的法律保障有所缺乏。
第二,由于办学体质的局限,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学校的社会效益不平衡,因此企业对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接受程度不高。
第三,校企融合的过程中,学校主要负责理论学习阶段的过程和考核,而企业主要负责实践阶段的过程和考核,二者没有建立统一系统的考核体系,企业对于学生培训的针对性较强,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甚至产生厌倦心理,从而阻碍了校企融合的发展。
第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综合能力不足,应当结合区域社会的需求和市场形式来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当前存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不明显的现象,使得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训指导等方面不能和企业生产一线对接,这是导致学校优化教学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不能落实进行的根本原因,以至于高职院校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很难得到提升,校企融合度也不高。
2.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针对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的评价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能够总结出来的校企融合的评价方法具体表现为:以教学资源建设、企业参与率和满意程度、师生满意程度、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率和满意程度、政策制定和落实执行、社会服务创新与反馈等为指标,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创新等5个维度来评价校企融合度。本文以此为基础,研究构建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的评价模型,并且应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系数。
3.研究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的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指的是将能一直影响决策的有关因素分解成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作为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该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指的是对相关对象进行评价并能反映出评价对象本质特征的基本要素的综合,其在坚持导向性、整体性、客观性、可测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师资力量、专业设立、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合作支持”这5个维度来对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4个方面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从而构建与之相关三个级别的指标体系,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和企业能够更好的融合是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因此针对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的评价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共同总结经验,挖掘潜力,从广度和深度上去延伸合作内容,从而使得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真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波.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路径拓展策略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04):20-23.
作者简介:
李书舟(1979-),男,湖南宁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融合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8c1274);湖南电气职院科研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8sk006);湖南电气职院优秀人才培育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6rc04)。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8-0014-02
在当今社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深化职教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共同目标,其为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曾经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六部委在2014年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也强调了“坚持产教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而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也再次申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资料都足以看出国家对这一模式的重视,在产教融合的环境下,校企合作的融合度决定了整个模式的发展前景。
1.产教融合的概念和校企融合的模式及问题
1.1产教融合的概念
所谓产教融合,具体指的是高职院校根据所设置的专业,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工作,使得产业与教学能够紧密相连、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将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从而形成“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简而言之,产教融合就是产业与教育,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提供了条件,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昌盛。
1.2校企融合的模式
校企融合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和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注重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共赢模式。其能够满足当前社会所需,并与市场接轨,真正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片光明。校企融合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将企业引进学校的模式。将企业的部分生产线设立在高职院校内,就可以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这样既能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院校内实训设施不足的问题,让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从而获得共赢。
劳动与教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分为两种方式进行实施,其一:把专业相同并且同级的学生一分为二,一半在学校学习课业,另一半进入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或者企业劳动,然后按时限进行更换。其二:学生被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全日雇佣,利用工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相连。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系统理论是需要用实践来证明的,因此去企业可以合理训练自身所学的技能,感受自身所学的成果。
学校和企业互动模式。合作企业可参与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并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设备、原料等所需资源。企业专业人员进入学校进行课程教授,学校教师也可以为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形成校企双方互聘的形式,使得企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所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订单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的协议,双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学校与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使得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并且企业要全程参与制定培养学生的方案,落实實践课程的计划,教育和管理学生实践期间的表现,最后再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短期技能培训,之后由企业组织考核,合格者即可按合同上岗就业。
1.3校企融合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在不断改革创新,校企融合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上,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政府和行业政策需要明确落实。即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依据,也没有完全发挥政府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使得校企融合的法律保障有所缺乏。
第二,由于办学体质的局限,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学校的社会效益不平衡,因此企业对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接受程度不高。
第三,校企融合的过程中,学校主要负责理论学习阶段的过程和考核,而企业主要负责实践阶段的过程和考核,二者没有建立统一系统的考核体系,企业对于学生培训的针对性较强,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甚至产生厌倦心理,从而阻碍了校企融合的发展。
第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综合能力不足,应当结合区域社会的需求和市场形式来开展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当前存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不明显的现象,使得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训指导等方面不能和企业生产一线对接,这是导致学校优化教学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不能落实进行的根本原因,以至于高职院校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很难得到提升,校企融合度也不高。
2.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针对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的评价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能够总结出来的校企融合的评价方法具体表现为:以教学资源建设、企业参与率和满意程度、师生满意程度、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率和满意程度、政策制定和落实执行、社会服务创新与反馈等为指标,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创新等5个维度来评价校企融合度。本文以此为基础,研究构建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的评价模型,并且应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系数。
3.研究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的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指的是将能一直影响决策的有关因素分解成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作为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该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提出。评价指标体系指的是对相关对象进行评价并能反映出评价对象本质特征的基本要素的综合,其在坚持导向性、整体性、客观性、可测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师资力量、专业设立、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合作支持”这5个维度来对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4个方面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从而构建与之相关三个级别的指标体系,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和企业能够更好的融合是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因此针对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度的评价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共同总结经验,挖掘潜力,从广度和深度上去延伸合作内容,从而使得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真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波.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路径拓展策略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04):20-23.
作者简介:
李书舟(1979-),男,湖南宁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