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准扶贫对于高校不仅是一项政治任务,还是发挥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功能之一。文章针对高校精准扶贫问题存在问题的反思,认为高校精准扶贫存在认识不足、定位不够、精确不当等因素,导致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存在重物资轻智力、重任务轻发展、重投入轻培育等问题。因此,文章通过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分析,从高校参与精准扶贫路径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误区;对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在落实党中央扶贫政策之余,发挥高校在思想、知识、技能等层面的优势,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使贫困户通过学习在智力层面获得知识和技术,依托教育脱贫,同时培育贫困户思想层面上的立志脱贫。
一、高校精准扶贫存在的误区及因素分析
高校精准扶贫过程中,由于高校将精准扶贫作为政策来执行,导致高校在精准扶贫中为了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存在将精准扶贫作为政策要求来完成的误区,根据精准扶贫的误区从内外因素进行分析。
(一)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容易陷入的误区
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容易陷入重任务轻需求,重物质轻智力,重投入轻发展等误区,不利用高校精准扶贫的落实。首先,高校扶贫精准重任务轻需求。“任务”是 担负的责任和交派的工作,“需求”是索取和要求。高校将精准扶贫作为政府交派的工作来重视,却轻视精准扶贫重对帮扶者实际的需求。当前各级政府将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政策来抓,精准扶贫以领导责任问责制,导致高校在精准扶贫中认知上存在偏差,将精准扶贫视为政治任务,“对上”负责,为“出政绩”,制定“大项目”,忽略扶贫困者的实际需求,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容易脱离实际情况,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其次, 高校精准扶贫重物质轻智力。高校重物资是指重视贫困者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轻视培养贫困者运用知识、技术和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在精准扶贫中为了更快的凸显扶贫政绩,侧重资金支持、衣物捐助和设备援助等于物质帮扶,没有将高校在知识技能方面独有的优势与脱贫结合,没有走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的精准扶贫之路。最后,高校扶贫侧重投入轻发展。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侧重物资和资金,轻视贫困者脱贫能力的培养,用简单的财物帮扶贫困户,容易滋生贫困户“等靠要” 思想,导致贫困户缺乏脱贫的“志气”,是对精准扶贫的曲解,更是高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不作为,无担当的表现。
(二)高校在精准扶贫中误区因素的分析
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三个误区,主要源于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受主客观的因素,导致精准扶贫误区的产生。首先,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受主观因素的制约。高校精准扶贫过程中受
主观因素的制约,导致高校在精准扶贫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源于高校领导班子将国家、政府和省市的扶贫政策未能正真摸透,高校对待精准扶贫上出现观念的差异,在扶贫工作上未能从主体上精准定位。其次,高校精准扶贫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扶贫的客观原因是内因和外因。一方面,从外因来看,高校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缺乏资金上的优势,高校与政府相比缺乏政策上的帮扶优势,高校在外部条件不在优的前提条件下,应发挥高校知识和技术层面的优势,将智力与精准帮扶相结合,培养帮扶者走科技脱贫的路线。另一方面,从内因来看,高校干部和教师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不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普遍缺乏相应的地方工作经验,对农村和城市的帮扶者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及时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地方的实际有机的结合,造成工作难以与民结合。
二、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近几年在落实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在帮助巫溪天元乡精准帮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我们从中得出三条经验,作为高校精准帮扶的路径探索。
(一)高校领导重视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前提。高校建立以校党委委员为核心的扶贫工作组,落实精准扶贫帮扶工作。首先,高校党委应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重视国家扶贫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认证学习资助的工作文件、方案,实地考察、调研和监督精准帮扶工作,将精准资助落实的实处。其次,构建高校精准扶贫组织机构。高校根据领导班子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小组,扶贫小组组长以党委书记担任,设立专门的扶贫办并组织专业人员处理扶贫资助事物,各部门负责人担任精准扶贫的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将全校教职工拉人到精准脱贫工作中。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担任,扶贫办公室主任由党政办和工会领导兼任,办公室成员由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和二级学院书记院长。同时,学校精准扶贫的部门与学校对接的扶贫天元乡进行交流,处理精准帮扶的问题。最后落实扶贫政策。高校将精准扶贫作为重点抓,每周相关扶贫部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定期向常委和党委汇报扶贫的情况,专题研究扶贫的相关政策,针对学校对接贫困乡和村的实际,派遣驻村干部,听取派遣干部老师汇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机的将高校新思想、新理念与扶贫有机结合,落实精准帮扶,将高校的理论知识与帮扶的乡村结合,走科学致富。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长期派遣理论扎实和实干的干部到天元乡对贫困村的农民进行帮扶,使贫困户科学脱贫。
(二)健全机制是高校落实精准扶贫的保障。高校通过占领舆论宣传阵地,派遣扶贫干部,加强扶贫资金投入和制定扶贫规则制度等落实精准扶贫。首先,高校占领精准扶贫舆论新阵地。高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以校园网为依托,搭建精准扶贫网站,号召校内师生参与精准扶贫,同时培养高校师生的感恩和仁爱之心,用爱建设“中国梦”,使国家全面脱贫。其次,高校派遣扶贫干部。高校在精准扶贫上,还应将派遣相应的专业老师和领导干部到定点帮扶的乡、镇和村进行帮扶,这有利于高校了解贫困乡、镇和村在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协调高校和帮扶地区的协调工作,高效、高质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再次,高校加大对精准扶贫资助地的资金投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脱贫不仅需要政策的帮扶,还需要经济上的援助。因此,高校每年设置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师生对定点帮扶的乡、镇和村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口项目经济帮扶,将知识转化为经济,从而做到精准脱贫。最后,高校制定精准扶贫规则。高校经济、物质和智力方面对定点贫困地方帮扶外,还应完善扶贫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帮扶工作机制,推进、监督和完善扶贫信息,落实扶贫工作。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巫溪小店”对天元乡的特殊农作物进行销售,各个部门和二级学院成立精准扶贫专家团队,根据每个二级學院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资金和技术上进行帮扶。
(三)因地制宜是高校做好精准扶贫的关键。关键是指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部分。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因地制宜对待扶贫工作,从扶“志”和“智”两方面做好扶贫工作。首先,高校扶贫先扶志。“志”是志向和志气之意,高校在精准帮扶困难地区贫困户上,应从观念上消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和行为,要培养困难户劳动脱贫的志向,使贫困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致富观。因此,高校针对精准帮扶的乡村,从传统输血式的资金帮扶,转变为资金、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多渠道的帮扶,从而让贫困乡村走向真正脱贫。其次,高校以扶贫必扶智的态度对待精准扶贫。“智”指的是知识和技术。高校与其他帮扶单位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智力”,这就需要高校重视教育扶贫和知识技能扶贫,帮助乡村建立图书援助、贫困大学生助学金资助、假期义务支教等对贫困乡村下一代进行知识层面上的帮扶。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特征派遣相应专业的老师对其进行帮扶工作。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带“电”性,以校企合作的形式,通过网店平台APP,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等,让巫溪绿色瓜果、有机蔬菜、休闲食品和干货等走出大山,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巫溪小店”电商帮扶。这项措施不但解决了贫困户勤劳致富问题,还为贫困村从经济上、技术上和物质上脱贫打下了基础。
作者简介:
高燕(1982.09-),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重庆市长寿区,职务/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伦理学方向。
陶莉(1987.0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重庆,职务/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生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17-gx-454)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误区;对策
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在落实党中央扶贫政策之余,发挥高校在思想、知识、技能等层面的优势,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使贫困户通过学习在智力层面获得知识和技术,依托教育脱贫,同时培育贫困户思想层面上的立志脱贫。
一、高校精准扶贫存在的误区及因素分析
高校精准扶贫过程中,由于高校将精准扶贫作为政策来执行,导致高校在精准扶贫中为了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存在将精准扶贫作为政策要求来完成的误区,根据精准扶贫的误区从内外因素进行分析。
(一)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容易陷入的误区
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中,容易陷入重任务轻需求,重物质轻智力,重投入轻发展等误区,不利用高校精准扶贫的落实。首先,高校扶贫精准重任务轻需求。“任务”是 担负的责任和交派的工作,“需求”是索取和要求。高校将精准扶贫作为政府交派的工作来重视,却轻视精准扶贫重对帮扶者实际的需求。当前各级政府将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政策来抓,精准扶贫以领导责任问责制,导致高校在精准扶贫中认知上存在偏差,将精准扶贫视为政治任务,“对上”负责,为“出政绩”,制定“大项目”,忽略扶贫困者的实际需求,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容易脱离实际情况,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其次, 高校精准扶贫重物质轻智力。高校重物资是指重视贫困者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轻视培养贫困者运用知识、技术和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在精准扶贫中为了更快的凸显扶贫政绩,侧重资金支持、衣物捐助和设备援助等于物质帮扶,没有将高校在知识技能方面独有的优势与脱贫结合,没有走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的精准扶贫之路。最后,高校扶贫侧重投入轻发展。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侧重物资和资金,轻视贫困者脱贫能力的培养,用简单的财物帮扶贫困户,容易滋生贫困户“等靠要” 思想,导致贫困户缺乏脱贫的“志气”,是对精准扶贫的曲解,更是高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不作为,无担当的表现。
(二)高校在精准扶贫中误区因素的分析
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三个误区,主要源于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受主客观的因素,导致精准扶贫误区的产生。首先,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受主观因素的制约。高校精准扶贫过程中受
主观因素的制约,导致高校在精准扶贫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源于高校领导班子将国家、政府和省市的扶贫政策未能正真摸透,高校对待精准扶贫上出现观念的差异,在扶贫工作上未能从主体上精准定位。其次,高校精准扶贫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扶贫的客观原因是内因和外因。一方面,从外因来看,高校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缺乏资金上的优势,高校与政府相比缺乏政策上的帮扶优势,高校在外部条件不在优的前提条件下,应发挥高校知识和技术层面的优势,将智力与精准帮扶相结合,培养帮扶者走科技脱贫的路线。另一方面,从内因来看,高校干部和教师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理论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不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普遍缺乏相应的地方工作经验,对农村和城市的帮扶者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及时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地方的实际有机的结合,造成工作难以与民结合。
二、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路径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近几年在落实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在帮助巫溪天元乡精准帮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我们从中得出三条经验,作为高校精准帮扶的路径探索。
(一)高校领导重视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前提。高校建立以校党委委员为核心的扶贫工作组,落实精准扶贫帮扶工作。首先,高校党委应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重视国家扶贫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认证学习资助的工作文件、方案,实地考察、调研和监督精准帮扶工作,将精准资助落实的实处。其次,构建高校精准扶贫组织机构。高校根据领导班子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小组,扶贫小组组长以党委书记担任,设立专门的扶贫办并组织专业人员处理扶贫资助事物,各部门负责人担任精准扶贫的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将全校教职工拉人到精准脱贫工作中。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担任,扶贫办公室主任由党政办和工会领导兼任,办公室成员由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和二级学院书记院长。同时,学校精准扶贫的部门与学校对接的扶贫天元乡进行交流,处理精准帮扶的问题。最后落实扶贫政策。高校将精准扶贫作为重点抓,每周相关扶贫部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定期向常委和党委汇报扶贫的情况,专题研究扶贫的相关政策,针对学校对接贫困乡和村的实际,派遣驻村干部,听取派遣干部老师汇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机的将高校新思想、新理念与扶贫有机结合,落实精准帮扶,将高校的理论知识与帮扶的乡村结合,走科学致富。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长期派遣理论扎实和实干的干部到天元乡对贫困村的农民进行帮扶,使贫困户科学脱贫。
(二)健全机制是高校落实精准扶贫的保障。高校通过占领舆论宣传阵地,派遣扶贫干部,加强扶贫资金投入和制定扶贫规则制度等落实精准扶贫。首先,高校占领精准扶贫舆论新阵地。高校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以校园网为依托,搭建精准扶贫网站,号召校内师生参与精准扶贫,同时培养高校师生的感恩和仁爱之心,用爱建设“中国梦”,使国家全面脱贫。其次,高校派遣扶贫干部。高校在精准扶贫上,还应将派遣相应的专业老师和领导干部到定点帮扶的乡、镇和村进行帮扶,这有利于高校了解贫困乡、镇和村在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协调高校和帮扶地区的协调工作,高效、高质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再次,高校加大对精准扶贫资助地的资金投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脱贫不仅需要政策的帮扶,还需要经济上的援助。因此,高校每年设置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师生对定点帮扶的乡、镇和村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对口项目经济帮扶,将知识转化为经济,从而做到精准脱贫。最后,高校制定精准扶贫规则。高校经济、物质和智力方面对定点贫困地方帮扶外,还应完善扶贫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帮扶工作机制,推进、监督和完善扶贫信息,落实扶贫工作。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巫溪小店”对天元乡的特殊农作物进行销售,各个部门和二级学院成立精准扶贫专家团队,根据每个二级學院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资金和技术上进行帮扶。
(三)因地制宜是高校做好精准扶贫的关键。关键是指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部分。高校在精准扶贫中因地制宜对待扶贫工作,从扶“志”和“智”两方面做好扶贫工作。首先,高校扶贫先扶志。“志”是志向和志气之意,高校在精准帮扶困难地区贫困户上,应从观念上消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和行为,要培养困难户劳动脱贫的志向,使贫困户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致富观。因此,高校针对精准帮扶的乡村,从传统输血式的资金帮扶,转变为资金、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多渠道的帮扶,从而让贫困乡村走向真正脱贫。其次,高校以扶贫必扶智的态度对待精准扶贫。“智”指的是知识和技术。高校与其他帮扶单位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智力”,这就需要高校重视教育扶贫和知识技能扶贫,帮助乡村建立图书援助、贫困大学生助学金资助、假期义务支教等对贫困乡村下一代进行知识层面上的帮扶。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特征派遣相应专业的老师对其进行帮扶工作。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带“电”性,以校企合作的形式,通过网店平台APP,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等,让巫溪绿色瓜果、有机蔬菜、休闲食品和干货等走出大山,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巫溪小店”电商帮扶。这项措施不但解决了贫困户勤劳致富问题,还为贫困村从经济上、技术上和物质上脱贫打下了基础。
作者简介:
高燕(1982.09-),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重庆市长寿区,职务/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伦理学方向。
陶莉(1987.0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重庆,职务/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精准扶贫”视域下高职生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17-gx-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