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进行的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中,高唱主旋律的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中作为受应试教育危害最深的艺术教育,成为这首宏大改革交响曲的第一主题。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使得它的巨大惯性仍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艺术教育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旧蒙受着它的阴影,并没有在一片自由蓝天、和风暖阳的气候下,长出朵朵鲜艳的艺教之花。
叶朗先生曾指出,美育注重的是对个人精神气质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对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德育则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以及对社会中人的群众关系的调整和约束,前者注重感性,后者则注重理性。
一、音乐教育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别林斯基说,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二者是互为的并列关系,谁也不是谁的附属或者补充。衡量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艺术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从艺术角度能很明显地看出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艺术是人类生活和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种态度和方法。雨果说得就更为直接,“认识世界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一是数字,再就是音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仅要教育学生从自然科学、也要从人类创造的音乐文明中去感受这一切。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的“航行者”号宇宙飞船上,除了携有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状态的资料外,也携有一张包括中国古琴曲《流水》在内的喷金铜唱卡,目的就是想让想像中的外星人同樣能感受到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
二、音乐教育的评价重在感受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评价也往往以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科目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本身比教学结果更为愉快和轻松,音乐教学活动重在感受。
科学的结论具有很强的是非性与不可更改性,因为很多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非此即彼。而音乐教学的结果更明显地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体差异性。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用自己的创作手段――音符在横向、纵向、长短、高低范围内的自由运用,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体验,欣赏者的欣赏活动首先是自己对作品的再创造性的理解与感受,而不会对创作手段进行直接马上的解剖分析,作曲技术创作的音乐作品给人的感受要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和优先。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学生进行过高的技能培养和传授,音乐作品所物有的本质使它完全可以跃过技能这一环节而直接进入学生头脑并留下独特的印象。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对一些复杂的知识技能没能掌握,但确实由于音乐作品的音响受到了感动,引起了思索,引起了思索,开阔了视野,我们仍可以说是成功的学习。所以评价音乐课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要对音乐视唱、乐理、演唱、演奏等方面进行考察外,更重要的是深入课堂,亲自感受音乐课堂本身的音乐氛围,使评价者、教育者、受教育者都平等地通过教育者的教学手段,感受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音乐课必须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乐理视唱知识和演唱演奏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只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当然,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音乐的各种演唱演奏是一种空谈,但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音乐教育,关键是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因此特别要把握的是知识和技能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
四、音乐教育以情感介入为标准
创作者受一种内心涌动情感的支配创作了音乐作品,同样,所学学习只有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体验,才能使音乐作品的存在具有了价值。在音乐教育中,教育者要运用自己综合的素质,把音乐作品中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传导给学生,使音乐作品起到激发情感、净化情感的作用,一节音乐课才称得上是成功的。目前,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常见的就是把音乐太理性化,把音乐美育课上成了一门德育课,特别是欣赏课中,有些教育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冷冰冰地向学生讲授曲子是什么时代背景,表现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应该如何理解曲子等等,这样理智地分析和粗暴地灌输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上,允许有一定的差别,也应该鼓励学生随着音响印象展开想像的翅膀,进入音乐作品的丰富感氛围中去。
五、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
很多学校在论及自己音乐教育成果时,最先摆在桌面上的就是几个学生升入了高一级的音乐院校,几个学生在某某大赛上获得了几个奖项,认为这是最能说明音乐教育成果非常突出的地方。这实际上又是一个误区。在已达成的关于音乐教育的共识中,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个别个有一定天赋的音乐尖子。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地丰富和提高。同时,在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的今天,加强对少数音乐尖子的培养无疑在给应试教育长威风,而给音乐教育灭志气。因为现在音乐考生在参加招生考试时,文化课录取人数线是低于普通考生的,音乐考生在准备报考音乐院校时,一方面拼命准备要考的音乐内容,用各种方法去取得高分;另一方面,取得高分同时是以忽视文化课学习为代价的。这样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音乐学习中,不是学习音乐本身,而是学习对付考试的方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很多领域的问题要研究,艺术教育的真正被重视也是近几年来的事,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领域也很多,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我愿意和更多的同行一道,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建设做出最大的努力。
叶朗先生曾指出,美育注重的是对个人精神气质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对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德育则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以及对社会中人的群众关系的调整和约束,前者注重感性,后者则注重理性。
一、音乐教育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别林斯基说,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二者是互为的并列关系,谁也不是谁的附属或者补充。衡量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艺术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从艺术角度能很明显地看出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艺术是人类生活和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种态度和方法。雨果说得就更为直接,“认识世界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一是数字,再就是音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仅要教育学生从自然科学、也要从人类创造的音乐文明中去感受这一切。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的“航行者”号宇宙飞船上,除了携有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状态的资料外,也携有一张包括中国古琴曲《流水》在内的喷金铜唱卡,目的就是想让想像中的外星人同樣能感受到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
二、音乐教育的评价重在感受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评价也往往以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科目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本身比教学结果更为愉快和轻松,音乐教学活动重在感受。
科学的结论具有很强的是非性与不可更改性,因为很多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非此即彼。而音乐教学的结果更明显地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体差异性。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用自己的创作手段――音符在横向、纵向、长短、高低范围内的自由运用,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体验,欣赏者的欣赏活动首先是自己对作品的再创造性的理解与感受,而不会对创作手段进行直接马上的解剖分析,作曲技术创作的音乐作品给人的感受要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和优先。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学生进行过高的技能培养和传授,音乐作品所物有的本质使它完全可以跃过技能这一环节而直接进入学生头脑并留下独特的印象。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对一些复杂的知识技能没能掌握,但确实由于音乐作品的音响受到了感动,引起了思索,引起了思索,开阔了视野,我们仍可以说是成功的学习。所以评价音乐课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要对音乐视唱、乐理、演唱、演奏等方面进行考察外,更重要的是深入课堂,亲自感受音乐课堂本身的音乐氛围,使评价者、教育者、受教育者都平等地通过教育者的教学手段,感受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音乐课必须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乐理视唱知识和演唱演奏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只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当然,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音乐的各种演唱演奏是一种空谈,但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音乐教育,关键是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因此特别要把握的是知识和技能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
四、音乐教育以情感介入为标准
创作者受一种内心涌动情感的支配创作了音乐作品,同样,所学学习只有对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体验,才能使音乐作品的存在具有了价值。在音乐教育中,教育者要运用自己综合的素质,把音乐作品中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传导给学生,使音乐作品起到激发情感、净化情感的作用,一节音乐课才称得上是成功的。目前,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常见的就是把音乐太理性化,把音乐美育课上成了一门德育课,特别是欣赏课中,有些教育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冷冰冰地向学生讲授曲子是什么时代背景,表现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应该如何理解曲子等等,这样理智地分析和粗暴地灌输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上,允许有一定的差别,也应该鼓励学生随着音响印象展开想像的翅膀,进入音乐作品的丰富感氛围中去。
五、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
很多学校在论及自己音乐教育成果时,最先摆在桌面上的就是几个学生升入了高一级的音乐院校,几个学生在某某大赛上获得了几个奖项,认为这是最能说明音乐教育成果非常突出的地方。这实际上又是一个误区。在已达成的关于音乐教育的共识中,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个别个有一定天赋的音乐尖子。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地丰富和提高。同时,在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的今天,加强对少数音乐尖子的培养无疑在给应试教育长威风,而给音乐教育灭志气。因为现在音乐考生在参加招生考试时,文化课录取人数线是低于普通考生的,音乐考生在准备报考音乐院校时,一方面拼命准备要考的音乐内容,用各种方法去取得高分;另一方面,取得高分同时是以忽视文化课学习为代价的。这样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音乐学习中,不是学习音乐本身,而是学习对付考试的方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有很多领域的问题要研究,艺术教育的真正被重视也是近几年来的事,需要加以深入研究的领域也很多,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我愿意和更多的同行一道,对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建设做出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