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某些课堂上存在着一些流于形式、赶时髦的不良现象,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还是应该发扬光大的。课改新法和传统教法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实际需要的既“活”又“实”的新课堂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不良现象;辨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7-0027-02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许多教师把课标中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之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自主时间多了,课堂上的思维活跃了,让人感到有一种全新的气息。但我们发现,某些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流于形式、赶时髦。语文课堂并不是热闹就行,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能力的下降。
一、只注重小组讨论
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都采用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两分钟左右后,让各小组代表发言。从外表上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议论纷纷,与传统教学课堂完全不一样,确实做到了学生参与。但发现:在讨论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有的说,有的默不作声,一些“活跃者”会趁机搞点小动作。再者,讨论时老师叫停就停,不问学生有没有讨论好、思考好,规定的时间一到,马上要学生回答,这既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应该独立思考的问题也动不动用讨论来解决,有些问题缺少难度和可变性,也要讨论,这种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讨论是没有用的。小组讨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小组内应该有分工,如检查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还应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才能营造一种自主、自由、合作而又合拍的气氛。
二、滥用“表扬”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积极采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恰到好处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潜动力,使学生迸发出学习热情。可在我们的课堂上,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正常的回答问题,不管学生说什么,当学生回答完毕,老师就是“回答的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表扬声不断。不少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加任何调控和引导,哪怕回答的内容已经游离了文本,甚至语言含糊、措词不准,老师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过于形式化了,难道学生所有的回答都值得这样评价?未必。《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就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看法:“一味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一样不可取……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表扬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首先应明细化,比方说“好”,好在什么地方,是声音洪亮还是语言表达的清楚?是回答的准确还是对问题分析透彻?应具体指明,评价应因人而异,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赏识;对容易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当学生回答错了,或偏离了问题要求,应及时给学生指出和纠正。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教师由“主人”变成“陪客”
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打破了老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于是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做主人,做上帝。老师上课后问学生“你想先学哪一段?”“你想用什么方法讲?”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闹了,老师只作为发问者、旁听者,由过去的主人变成了陪客。课堂上学生说喜欢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指导什么;学生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些“傻”,老师就应和说“傻”得可爱。学生漫无边际地说着。课堂上学生主体似乎受到了“尊重”,可文本遭到漠视。到头来,一节课学了些什么,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很难说得清楚。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连最基本的字、词都掌握不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担负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四、教學手段繁杂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新教学形态,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解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有的教师只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课必用影像代替文字阅读,几秒钟就写好的板书,却非依靠投影仪。语文课堂不能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传媒手段在改变学生阅读的习惯。这样的课堂,学生已很难以平和、宁静的心态诵读文本,由此带来的是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肤浅,应引起语文界的关注。
在施行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还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那些颇具民族性的东西,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结晶,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固有的魅力和特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希尔斯曾经说过,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是要纠正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不是排斥“应试”。“学习昨天和今天一切有用的,内化为自己的,去创造明天社会需要的”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课改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必须看到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仍然很多,需要经常反思并改正每一个看似细小的错误,避免课堂上不同程度的赶时髦、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让课堂成为既“活”又“实”的新课堂。
【责任编辑 薛春科】
关键词:语文教学;不良现象;辨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7-0027-02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许多教师把课标中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之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自主时间多了,课堂上的思维活跃了,让人感到有一种全新的气息。但我们发现,某些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流于形式、赶时髦。语文课堂并不是热闹就行,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能力的下降。
一、只注重小组讨论
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都采用了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两分钟左右后,让各小组代表发言。从外表上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议论纷纷,与传统教学课堂完全不一样,确实做到了学生参与。但发现:在讨论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有的说,有的默不作声,一些“活跃者”会趁机搞点小动作。再者,讨论时老师叫停就停,不问学生有没有讨论好、思考好,规定的时间一到,马上要学生回答,这既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应该独立思考的问题也动不动用讨论来解决,有些问题缺少难度和可变性,也要讨论,这种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讨论是没有用的。小组讨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小组内应该有分工,如检查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还应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才能营造一种自主、自由、合作而又合拍的气氛。
二、滥用“表扬”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积极采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恰到好处的表扬,能激发学生的潜动力,使学生迸发出学习热情。可在我们的课堂上,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正常的回答问题,不管学生说什么,当学生回答完毕,老师就是“回答的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表扬声不断。不少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加任何调控和引导,哪怕回答的内容已经游离了文本,甚至语言含糊、措词不准,老师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过于形式化了,难道学生所有的回答都值得这样评价?未必。《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就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看法:“一味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一样不可取……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表扬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首先应明细化,比方说“好”,好在什么地方,是声音洪亮还是语言表达的清楚?是回答的准确还是对问题分析透彻?应具体指明,评价应因人而异,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赏识;对容易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当学生回答错了,或偏离了问题要求,应及时给学生指出和纠正。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教师由“主人”变成“陪客”
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打破了老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于是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做主人,做上帝。老师上课后问学生“你想先学哪一段?”“你想用什么方法讲?”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闹了,老师只作为发问者、旁听者,由过去的主人变成了陪客。课堂上学生说喜欢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指导什么;学生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些“傻”,老师就应和说“傻”得可爱。学生漫无边际地说着。课堂上学生主体似乎受到了“尊重”,可文本遭到漠视。到头来,一节课学了些什么,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很难说得清楚。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连最基本的字、词都掌握不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担负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四、教學手段繁杂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新教学形态,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解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有的教师只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课必用影像代替文字阅读,几秒钟就写好的板书,却非依靠投影仪。语文课堂不能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传媒手段在改变学生阅读的习惯。这样的课堂,学生已很难以平和、宁静的心态诵读文本,由此带来的是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肤浅,应引起语文界的关注。
在施行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还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那些颇具民族性的东西,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结晶,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固有的魅力和特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希尔斯曾经说过,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是要纠正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不是排斥“应试”。“学习昨天和今天一切有用的,内化为自己的,去创造明天社会需要的”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课改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必须看到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仍然很多,需要经常反思并改正每一个看似细小的错误,避免课堂上不同程度的赶时髦、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得到发展,让课堂成为既“活”又“实”的新课堂。
【责任编辑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