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一步,基于当前小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现状,显然需要教师立足课程指导的实际需求,创新计算教学方法,做出正确的引导,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参考和方法指导。本文尝试分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研究观点可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具备相当水平的计算能力,学生才可以参与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学习。但是由于数学计算教学理念与方法中存在的不足,纵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动,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这与数学核心素养理念要求相违背。面对这种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客观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奠定良好基础。
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数学计算教学的认识不足
计算教学组织应该立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计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给学生提供计算知识与技巧应用的空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计算教学重视不足,且在教学设计与方法选择上忽视了学生主体性。
1.2不注重计算兴趣培养,教学“形式化”
兴趣培养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第一步,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计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到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的兴趣激发与保持需求,因此学生在参与计算教学活动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影响教学实效性。
1.3计算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练习时间没保证
计算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指导中,部分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缺乏应用计算方法与技巧的意识、能力。此外,计算准确率和速度提高需要一定数量的训练来达到量的积累目标,但是教师课堂安排的练习时间往往不足。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优化策略
2.1培养学生计算学习兴趣
只有小学生具备了数学计算学习的兴趣,其才会主动的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生本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大脑,为枯燥的计算教学增添活力[1]。例如,在简单的加减运算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故事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森林里有三只小白兔,有一天大灰狼来了,吃掉了一只,跑掉了一只,森林里还有几只小白兔呢?”,像这样具有趣味性的因素,有利于降低知识学习难度,是激发小学生知识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2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导知识应用
建设生活化情境旨在突出计算方法与技巧的实践应用价值,且小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更利于理解计算原理。比如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超市中苹果5元钱/斤,铅笔1元钱/支,水壶12元/个,书包45元/个,买5斤苹果需要多少钱,买3支铅笔和1个书包共多少钱,用100元买1个水壶、1个书包还剩多少钱?”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够实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
2.3深化学生对运算规律的认知
计算原理分析旨在让学生对运算规律深入了解,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算理,只有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其本质,才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计算法则[2]。例如,在讲解“9加几”“8加几”等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凑十法”相关知识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这样,看到“9加几”、“8加几”的数学式子,学生就能灵活地转变成“10加几减1”、“10加几减2”,不仅计算速度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也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运算规律,对运算过程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这样就不会出现生搬硬套公式的情况,是提高学生计算思维水平的关键方法。
2.4鼓励学生灵活计算,发展数学思维
学生之间由于成长环境和智力水平的不同,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提供助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面对计算题时,由于思路不同,学生所采用的算法也不同,其速度和准确率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不能过分强调最优算法,计算之后通过比较发现算法并了解算法最优化的原理,也就是让学生先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3]。例如,在习题课中,对于题目175×9.5的计算,A同学给出了175×9+175×0.5的算法,B同学给出了175×10-175×0.5的算法,C同学给出了100×9.5+75×9.5的算法。这些算法都能够帮助同学得到正确的答案,但对于不同的题目,不同的算法其效率是不同的。针对A、B、C三名学生同一题目多算法的现象,我给予了鼓励。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又给出170×5.6同类变式题目,同学通过将这道题目和之前题目不同的算法进行归纳,让学生在掌握不同算法的同时,了解了对于不同题目最优算法的选择要点。
总结:
小学数学学习中,各部分知识内容掌握都建立在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效果,也是落实课程指导目标的关键路径,教师应当积极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扎实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和目标上都有所改变,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获得的基本能力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集中分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研究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參考文献
[1]周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其对策[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8,33(01):84-85.
[2]丁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对策[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7,21(01):27-28.
[3]方年华.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2(03):184-185.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具备相当水平的计算能力,学生才可以参与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学习。但是由于数学计算教学理念与方法中存在的不足,纵观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动,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这与数学核心素养理念要求相违背。面对这种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客观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奠定良好基础。
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数学计算教学的认识不足
计算教学组织应该立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计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给学生提供计算知识与技巧应用的空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计算教学重视不足,且在教学设计与方法选择上忽视了学生主体性。
1.2不注重计算兴趣培养,教学“形式化”
兴趣培养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第一步,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计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到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的兴趣激发与保持需求,因此学生在参与计算教学活动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影响教学实效性。
1.3计算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练习时间没保证
计算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指导中,部分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缺乏应用计算方法与技巧的意识、能力。此外,计算准确率和速度提高需要一定数量的训练来达到量的积累目标,但是教师课堂安排的练习时间往往不足。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优化策略
2.1培养学生计算学习兴趣
只有小学生具备了数学计算学习的兴趣,其才会主动的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生本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大脑,为枯燥的计算教学增添活力[1]。例如,在简单的加减运算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故事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森林里有三只小白兔,有一天大灰狼来了,吃掉了一只,跑掉了一只,森林里还有几只小白兔呢?”,像这样具有趣味性的因素,有利于降低知识学习难度,是激发小学生知识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2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导知识应用
建设生活化情境旨在突出计算方法与技巧的实践应用价值,且小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更利于理解计算原理。比如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超市中苹果5元钱/斤,铅笔1元钱/支,水壶12元/个,书包45元/个,买5斤苹果需要多少钱,买3支铅笔和1个书包共多少钱,用100元买1个水壶、1个书包还剩多少钱?”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够实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
2.3深化学生对运算规律的认知
计算原理分析旨在让学生对运算规律深入了解,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算理,只有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其本质,才能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计算法则[2]。例如,在讲解“9加几”“8加几”等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凑十法”相关知识点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这样,看到“9加几”、“8加几”的数学式子,学生就能灵活地转变成“10加几减1”、“10加几减2”,不仅计算速度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也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运算规律,对运算过程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这样就不会出现生搬硬套公式的情况,是提高学生计算思维水平的关键方法。
2.4鼓励学生灵活计算,发展数学思维
学生之间由于成长环境和智力水平的不同,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提供助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面对计算题时,由于思路不同,学生所采用的算法也不同,其速度和准确率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不能过分强调最优算法,计算之后通过比较发现算法并了解算法最优化的原理,也就是让学生先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3]。例如,在习题课中,对于题目175×9.5的计算,A同学给出了175×9+175×0.5的算法,B同学给出了175×10-175×0.5的算法,C同学给出了100×9.5+75×9.5的算法。这些算法都能够帮助同学得到正确的答案,但对于不同的题目,不同的算法其效率是不同的。针对A、B、C三名学生同一题目多算法的现象,我给予了鼓励。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又给出170×5.6同类变式题目,同学通过将这道题目和之前题目不同的算法进行归纳,让学生在掌握不同算法的同时,了解了对于不同题目最优算法的选择要点。
总结:
小学数学学习中,各部分知识内容掌握都建立在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基础上,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效果,也是落实课程指导目标的关键路径,教师应当积极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扎实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和目标上都有所改变,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获得的基本能力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集中分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研究内容具有参考价值。
參考文献
[1]周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其对策[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8,33(01):84-85.
[2]丁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问题以及对策[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7,21(01):27-28.
[3]方年华.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2(03):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