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物吴仁宝的不懈追求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仁宝,华西村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老书记”。自1957年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团结奋进,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天下第一村”。一个普通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何以创造如此非凡的业绩?华西村的事业何以数十年长盛不衰?吴仁宝丰富的精神世界如何解码?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不懈追求。《老子》强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吴仁宝深知实干的重要性、求实的紧迫性。他本身就是一个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的人。吴仁宝对实事求是有着深刻的体会:“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大难化小难,小难变不难。”40多年来,他带领华西村的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本村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独特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带引华西进行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这也是华西村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奥妙所在。长期以来,华西最可贵之处就是“不唯上、不唯书、不跟风、不盲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吴仁宝每逢关键时刻作出的抉择,都有些出人意料。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他说“抓生产,促革命”;当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
  点评:华西村是靠实事求是,始终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发展起来的,这是华西村创造奇迹的“秘诀”。吴仁宝凭着求实创新的精神,在收入分配、企业经营管理、村民自治、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建立起了一套堪称“华西特色”的体制机制,使华西始终与时俱进,走在前列。
  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不懈追求。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百姓造福。
  “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农民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是吴仁宝心系群众、为民造福高尚情怀的生动写照。发展集体经济,改变华西的落后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了吴仁宝人生奋斗的主旋律。从担任村干部的那天起,他就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立下了“不拔穷根,誓不为人”的志向,几十年殚精竭虑、矢志不移。上世纪60年代,他带领大家制定了“华西村十五年远景规划”,率领村民战天斗地,建设“吨粮田”,让农民吃饱穿暖;70、80年代,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跨越;90年代,积极改革经营管理体制,组建集农业、工业、商贸、建筑、旅游五位一体的“华西集团公司”,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如今的华西村富甲天下,每户家庭拥有几百平方米的别墅,100至10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1至3辆轿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吴仁宝坚持“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一直追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己享受的最小值,始终信守“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房子”的“三不”诺言。村民们交口称赞:“老书记一心想着华西这个大家,却很少想着自己的小家。”
  点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学习吴仁宝,就要自觉坚持立党为公,千方百计为民造福,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不断进取,艰苦创业的不懈追求。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吴仁宝自己也说:“当干部就要做到困难面前难不倒,压力面前吓不到,成绩面前夸不倒。”这是吴仁宝经常与华西村干部们共勉的一句名言,也是他拼博进取、不懈奋斗精神的精妙诠释。无论是当“村官”还是当“县官”,无论是当典型还是受冷遇,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吴仁宝几十年来抓华西的建设,一个规划接着一个规划,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始终没有丝毫的满足和懈怠。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华西村年产值已达几千万元,成为闻名全国的富裕村。然而,吴仁宝没有停下脚步,他带领全村10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南京雨花台宣誓:苦干三年,产值过亿。第三年,目标如期实现。之后,他带领华西村民乘胜前进,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先后实现10亿元村、20亿村、100亿村、200亿村、300亿村、400亿元村、500亿元村等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成为华西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巨大的成就面前,吴仁宝想得更高、更远: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建设更加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吴仁宝更多地关注“富而思变、富而思进”,教育村民永不满足,勇于进取。
  点评:不断进取,艰苦创业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吴仁宝的成功说到底就是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结果。学习吴仁宝,就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一流业绩。
  共同富裕、乐善好施的不懈追求。古人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舂满园。
  “一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从吴仁宝的肺腑之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共同富裕、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从2001年开始,在吴仁宝的倡议和推动下,华西村采取“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庄统一规划”的“一分五统”方式,陆续把周边20个相对落后的村庄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大华西村”,以本村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华西享誉海内外的“品牌效应”,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画卷。“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路变、河变、桥变、房变、人变。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就业促勤劳,小康步步高”。青年人得到充分就业,老年人按月领取保养金。2006年初,华西又提出“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奋斗目标。几年来,全国各地到华西互学交流的基层党组织书记人数累计近5万人。同时,无数次地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帮助黑龙江、宁夏等地建设“省外华西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
  点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乐善好施是充满爱心的仁义之举。吴仁宝的言行和华西村的实践,始终激励着我们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追求、团结拼搏。
  两手都抓、科学发展的不懈追求。“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吴仁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以德治村和依法治村,利用“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对全村干部群众进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全村上下始终保持勤于开拓、勇于创新、不甘守旧、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村里既没有赌博行为,也没有迷信活动,更没有为富不仁现象。吴仁宝对科学发展观有着独特的理解:“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有效益,才叫科学发展;没效益,甚至亏本,就不叫科学发展”,“荒山污水,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叫科学发展”。在他的先进理念指导下,华西村从创业初期开始,就一直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贯穿始终,正确处理经济、资源、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他提出要倡导绿色文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华西村先后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他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华西村已经基本实现了“三废”资源化管理,对高炉水渣、含铁尘泥、工业废水等进行分类安置,实行综合利用。还投资上千万元,美化生活区,全村的绿化覆盖率超过40%,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村”。
  点评:吴仁宝的理念和华西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两手抓,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夏玉兰
其他文献
在胜利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任务、开启“两个率先”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在回顾总结去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作为“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认真贯彻落实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于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全省上下深入
期刊
当今世界,材料、能源、信息构成了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更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新材料领域改性塑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10年来,聚隆公司以年均40%的增长速度发展,从最初的小厂发展为拥有4家子公司、700多名员工、产值超5亿元的新兴科技型企业。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期刊
前不久,国家批准浙江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份,并将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写入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随着海洋经济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该省“散落”在东海上的海岛明珠迎来前所未有的开发开放机遇。  浙江人多、地少,但东海岸线资源相当丰富,拥有海域2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尤其是海岛资源,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800多个,约占全国的44%,港口深水岸线、海洋旅游、海
期刊
突破城市安全瓶颈,提高城市安全容量,要完善应急机制。要有长远的防灾减灾规划,还要引导市民增强应对灾害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救助能力。    上海高楼起火,郑州水管爆裂,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同病相怜,这个病就足“大城市病”。用一位诗人的话说:我们嗅到了二海高楼大火的浓烟,我们听到了郑州水箭爆裂的水声。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仅我们有,世界各国大城市居民都有,大城市安全的脆弱,催生了居民对生命财产安全的“脆弱感
期刊
“2009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65亿元,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连续3年,江苏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超过30%,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日前,省统计局公布了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我们从中不难读出:新兴的文化产业已成为我省最具活力的板块。  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我省文化产业近3年连续跨越式增长,江苏深厚的人文资源固然是不可缺少的底气,但更主要
期刊
转型是“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政府转型和经济转型,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转型事关“十二五”改革发展的全局。“十二五”期间,政府对经济运行机制的丰导地位要淡化;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要加强;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更加明确。政府转型是个人课题,淮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前不久,淮安第三轮行政提速引起普遍关注,淮安效能政府建设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期刊
一方千年历史润泽的传统文化沃土如何孕育出面向未来的全新文化硕果?一汪曾经泽被了数万文人雅土的沧浪之水如何在新时代的文化洪流中甘霖普降惠及寻常百姓?政府搭台、社区给力、百姓当家,苏州市沧浪区以鲜活的公共文化实践回答了上述疑问,唱响了一曲全民齐奏的文化交响乐。    市民舞台,演绎文化“民星”梦工厂    2008年3月份,《姑苏晚报》连续好几个星期图文并茂的大篇幅报道了沧浪区市民展示才艺的年度盛事—
期刊
经历了“十五”夯实基础、“十一五”局部加速,常州站在了“十二五”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上。  面对区域竞争、产业竞争、人才竞争“千帆竞发”的新挑战,500万常州人民使命在肩,豪情满怀。  转型升级是一项极其艰难、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是战略之举,更是攻坚之战。面对常州“十二五”转型发展的一道道必答题,我们将埋头实干。创新有为,合力破解。  ——以“八园”为载体,推进新兴产业快发展。抢抓建设国家创新型科
期刊
常德盛的事迹在大江南北传颂,常德盛的故事让干部群众动容。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小小的村官何以受到人们如此的尊重和爱戴?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给山了不同的答案,而这些答案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串起这些明珠的红丝线则是常德盛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超群的创新能力。  艰苦创业,永不止步,咬定发展不放松,在常德盛的人格魅力中光彩夺目。40多年前的蒋巷,穷土恶水、瘟疫横行,地不产粮,食不果腹
期刊
两年前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我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确实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指出,近两年来增加的货币供给主要流向了铁路、公路、机场等大型项目和房地产。这些领域在危机暴发前流入的资金就已经不少了,危机暴发后货币供给更加充裕,在形成了一部分有效供给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少经济泡沫,这是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诱导因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长期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