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华北水电学院退休教授丁宗正先生,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太极明师。
丁宗正先生,1930年5月生,祖籍江苏淮安。幼时便随家人生活在山东济南,自幼酷爱体育运动,尤以田径球类运动见长。高中毕业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1951年转入中央体育学院(后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54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56年调入华北水电学院从事体育教育直至退休。丁先生对武术情有独钟,大学时期,曾跟武术名家张文广学习长拳,后又先后跟杨式太极第四代传人傅仲文、金锡武(均为杨澄甫弟子)学习传统大架85式太极拳。20世纪70年代初幸遇杨式小架传人张简,开始练习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
张简(1906-1980)师承徐岱山,后得杨少侯真传小架,功夫高深,但为人低调,不善张扬,解放后在紫竹院内授拳。张简先师生前一再告诫丁宗正先生:“此拳为少侯亲授,别于其它,有天地人三盘,此为人盘,吾得之不易,今传之于你,当珍惜!”丁宗正先生从事体育教育多年,又有练习大架的基础,加之学习刻苦,细心揣摩,潜心领悟,便深得其中玄妙。先生铭记师训,恪守传统,结合教学实践,将此拳编写成讲义,在中央党校水利部分校和水电学院研究生部讲授此拳多年,将这濒临绝迹的古老拳架传承下来。后又在北京、济南等地教授此拳。丁宗正先生功底深厚,天资聪颖,对太极的领悟颇深。行拳走架,神形兼备,与人搭手,轻灵劲整,其神,其意,其形令人叫绝!
在传承太极文化,传授太极拳的教学中,他摒弃玄学,熟谙拳理,刻苦钻研,细心揣摩。为了弄清所学杨少侯所传之小架拳脉络,他秉承张简先师遗愿,曾利用假期去邯郸、杭州等地,寻访杨氏拳后代及多名前辈,以求把握历史渊源的真实和传承脉络的准确。回京后在教学之余,整理成讲义传于后人。凡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他朴实的授业精神所感动,无不被其德艺双馨的品格所折服!盛赞其为难得的一代明师!“
明师”之誉,当之无愧!
一是对太极文化的认知上“明”。丁宗正老师经常同弟子们讲:“以道家哲理为支撑的太极拳,不仅仅是简单的拳术,更深刻的内涵是在传统文化的层次上对其理念深刻的理解”。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受过高等体育教育的丁宗正先生,学识渊博,底蕴浑厚,对精深的太极拳论,常能结合拳架和推手的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摆脱狭隘的拳术误区,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修为。为了让求学者不局限于一招一式的武技层面,真正投身于太极文化的弘扬和继承的这一更深的层次,丁师教拳首要的是给学生讲解传统的“十不传”,亲自把他当年手抄的很多歌诀让我打印分发每个从学者。用丁老师的话讲,这些先辈总结的歌诀是前辈呕心沥血的经验总结,是珍贵的遗产,是传统太极文化的结晶,是值得从学者终身学习研究和潜心揣摩的文化经典。为了引导大家不拘泥于推手、技击等末技,他有时甚至对那些热衷于技击的求学者讲:“我老师没教我推手,我也不会推手的!”然而从学者都知道他太极功底扎实,与之搭手时,那种轻灵浑厚通透至根的太极劲力,让你无所适从。丁师的用意就是引导学生在传承文化的高度上去探索和修为。
二是在德艺的传授上“明”。传拳先传德,教拳先育人!中华武术无论哪门哪派,崇尚武德为先。丁师之武德有口皆碑,从发生在老人家生前的几件事儿上可见一斑:2001年和2007年,为完整保留丁师所传拳架,我和几位师兄弟一起找人帮助,录制了一套光盘。当时按最低成本计算了价格,学生按每人每套20元收取制作成本。丁师离开济南时,提出要给北京的学生带些回去,我就整理出40套送到他家里。丁师执意要按济南的学生一样付给我钱。看我拒收,就板起面孔很严肃的说:“制作需要成本,我和大家一样交上必须的费用!”。我半开玩笑地说“老师啊,这是你的版权啊!该给你钱啊”,推来推去师父和师母很生气地说:“你要不收我们就一套也不带了”,我一看师父师母真的生气了,就只好收下了。此事在弟子们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再如,他在弟子和学生面前从来不评论其他门派老师的长短,听他谈到的都是人家的长处。在济南授拳期间,凡是找他学拳的,他首先了解他原来跟谁学?学的什么拳?然后很坚决地说“你回去先问问你那位老师,征得你老师的同意我才教你!我一位师妹,曾跟一位老师练洪传陈式拳多年,后来她经人介绍要来跟丁师学小架拳,并特意强调她跟那位老师学了几年拳但没拜师。丁老说:“拜没拜师,都是你的老师啊,一日为师,终生不忘!何况学了几年呢!你要学就回去征求他的意见!”。这位师妹当晚买了礼物专门到那位老师家,这位老师听说后感慨地说:“你去学吧,那一定是个明理明艺的老师,好好跟他学吧”!我在跟随丁老师练习小架前,就跟随李雅轩115式传统大架传人郝冠入、郝明之父子习拳多年。跟随丁老习拳后,每年他回济南第一件事就是让我带着他和老伴到家中或拳场去探望郝明之先生!郝老师也必然回访!两位老前辈友好谦恭的表率作用,深深感动着后生!
为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为将这一濒临绝迹的古老拳势传承下去,77岁那年,丁宗正先生先后在北京、济南开门收徒,且严格遵循师训,按照“十不传”的原则,反复筛选,谨慎收徒。其递贴拜师入门北京的弟子有侯瑜京、张伯艳、白长春、卢阁林、何志龙、李瑞元、李中友、吕观成;济南的弟子有于学模、杨国杰、张怀有、王亚东、傅涛力、孙维莉、唐晓慧、郝明檄、周学明、赵兴善、张弘、田大森、张艳、田立谊;上海的弟子有陈汝庆;天津的弟子有宋润和;长春的弟子有栾卫国、李国华;石家庄的弟子有苏向明;四川的弟子有李洪;美国的弟子有王昌明;加拿大的弟子有黄晓智;日本的弟子有马贵臣;澳大利亚的弟子有张秀川。
三是在拳理上“明”。丁师在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求弟子和学生要反复学习用心体悟无数先辈总结的拳论、拳经、歌诀、口诀。在离开我们时,每隔段时间就会在电话里问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有什么问题?引导大家明“理”。对拳架里的很多问题常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解释。例如:为让大家理解把握“搬拦捶”,他就说“生活中锤子是如何用的?关键是落在一个“砸”字上,锤子是砸,棍子是捅,一句话点出了这一拳势的神意;讲解一个“倒撵猴”,他让大家回忆公园里猴子被惊咋后的样子;讲解“野马分鬃”,他让大家体会草原上奔驰的马,在一勒缰绳马头一低那势不可挡的气势!再加一句“野马分鬃项在前”的古训,大家很快就理解了准确的行拳走架!在讲解推手时,他将虚实阴阳的转换与互为融汇其中,用生活的实例加以说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丁宗正老师一生贡献于体育事业,其弟子遍布国内外,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但处事低调,为人谦恭。就在他病重住院时,挂着吊瓶还教授一位外地进京求学者呢!去世前的一个月,老师病危,我正在广州教拳,火速赶到医院,见面后,老师颤颤巍巍从枕下拿出几本早就准备好的几套《杨式小架太极拳拳势》讲义。吸着氧气坐了起来,为几位弟子题词签名。2010年4月16日,丁宗正老师辞世,他把高尚的武德和濒临湮没的传统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留给了后人。谨以此文缅怀恩师去世三周年!
丁宗正先生,1930年5月生,祖籍江苏淮安。幼时便随家人生活在山东济南,自幼酷爱体育运动,尤以田径球类运动见长。高中毕业后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1951年转入中央体育学院(后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54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56年调入华北水电学院从事体育教育直至退休。丁先生对武术情有独钟,大学时期,曾跟武术名家张文广学习长拳,后又先后跟杨式太极第四代传人傅仲文、金锡武(均为杨澄甫弟子)学习传统大架85式太极拳。20世纪70年代初幸遇杨式小架传人张简,开始练习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
张简(1906-1980)师承徐岱山,后得杨少侯真传小架,功夫高深,但为人低调,不善张扬,解放后在紫竹院内授拳。张简先师生前一再告诫丁宗正先生:“此拳为少侯亲授,别于其它,有天地人三盘,此为人盘,吾得之不易,今传之于你,当珍惜!”丁宗正先生从事体育教育多年,又有练习大架的基础,加之学习刻苦,细心揣摩,潜心领悟,便深得其中玄妙。先生铭记师训,恪守传统,结合教学实践,将此拳编写成讲义,在中央党校水利部分校和水电学院研究生部讲授此拳多年,将这濒临绝迹的古老拳架传承下来。后又在北京、济南等地教授此拳。丁宗正先生功底深厚,天资聪颖,对太极的领悟颇深。行拳走架,神形兼备,与人搭手,轻灵劲整,其神,其意,其形令人叫绝!
在传承太极文化,传授太极拳的教学中,他摒弃玄学,熟谙拳理,刻苦钻研,细心揣摩。为了弄清所学杨少侯所传之小架拳脉络,他秉承张简先师遗愿,曾利用假期去邯郸、杭州等地,寻访杨氏拳后代及多名前辈,以求把握历史渊源的真实和传承脉络的准确。回京后在教学之余,整理成讲义传于后人。凡接触过他的人,无不为他朴实的授业精神所感动,无不被其德艺双馨的品格所折服!盛赞其为难得的一代明师!“
明师”之誉,当之无愧!
一是对太极文化的认知上“明”。丁宗正老师经常同弟子们讲:“以道家哲理为支撑的太极拳,不仅仅是简单的拳术,更深刻的内涵是在传统文化的层次上对其理念深刻的理解”。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受过高等体育教育的丁宗正先生,学识渊博,底蕴浑厚,对精深的太极拳论,常能结合拳架和推手的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摆脱狭隘的拳术误区,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修为。为了让求学者不局限于一招一式的武技层面,真正投身于太极文化的弘扬和继承的这一更深的层次,丁师教拳首要的是给学生讲解传统的“十不传”,亲自把他当年手抄的很多歌诀让我打印分发每个从学者。用丁老师的话讲,这些先辈总结的歌诀是前辈呕心沥血的经验总结,是珍贵的遗产,是传统太极文化的结晶,是值得从学者终身学习研究和潜心揣摩的文化经典。为了引导大家不拘泥于推手、技击等末技,他有时甚至对那些热衷于技击的求学者讲:“我老师没教我推手,我也不会推手的!”然而从学者都知道他太极功底扎实,与之搭手时,那种轻灵浑厚通透至根的太极劲力,让你无所适从。丁师的用意就是引导学生在传承文化的高度上去探索和修为。
二是在德艺的传授上“明”。传拳先传德,教拳先育人!中华武术无论哪门哪派,崇尚武德为先。丁师之武德有口皆碑,从发生在老人家生前的几件事儿上可见一斑:2001年和2007年,为完整保留丁师所传拳架,我和几位师兄弟一起找人帮助,录制了一套光盘。当时按最低成本计算了价格,学生按每人每套20元收取制作成本。丁师离开济南时,提出要给北京的学生带些回去,我就整理出40套送到他家里。丁师执意要按济南的学生一样付给我钱。看我拒收,就板起面孔很严肃的说:“制作需要成本,我和大家一样交上必须的费用!”。我半开玩笑地说“老师啊,这是你的版权啊!该给你钱啊”,推来推去师父和师母很生气地说:“你要不收我们就一套也不带了”,我一看师父师母真的生气了,就只好收下了。此事在弟子们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再如,他在弟子和学生面前从来不评论其他门派老师的长短,听他谈到的都是人家的长处。在济南授拳期间,凡是找他学拳的,他首先了解他原来跟谁学?学的什么拳?然后很坚决地说“你回去先问问你那位老师,征得你老师的同意我才教你!我一位师妹,曾跟一位老师练洪传陈式拳多年,后来她经人介绍要来跟丁师学小架拳,并特意强调她跟那位老师学了几年拳但没拜师。丁老说:“拜没拜师,都是你的老师啊,一日为师,终生不忘!何况学了几年呢!你要学就回去征求他的意见!”。这位师妹当晚买了礼物专门到那位老师家,这位老师听说后感慨地说:“你去学吧,那一定是个明理明艺的老师,好好跟他学吧”!我在跟随丁老师练习小架前,就跟随李雅轩115式传统大架传人郝冠入、郝明之父子习拳多年。跟随丁老习拳后,每年他回济南第一件事就是让我带着他和老伴到家中或拳场去探望郝明之先生!郝老师也必然回访!两位老前辈友好谦恭的表率作用,深深感动着后生!
为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为将这一濒临绝迹的古老拳势传承下去,77岁那年,丁宗正先生先后在北京、济南开门收徒,且严格遵循师训,按照“十不传”的原则,反复筛选,谨慎收徒。其递贴拜师入门北京的弟子有侯瑜京、张伯艳、白长春、卢阁林、何志龙、李瑞元、李中友、吕观成;济南的弟子有于学模、杨国杰、张怀有、王亚东、傅涛力、孙维莉、唐晓慧、郝明檄、周学明、赵兴善、张弘、田大森、张艳、田立谊;上海的弟子有陈汝庆;天津的弟子有宋润和;长春的弟子有栾卫国、李国华;石家庄的弟子有苏向明;四川的弟子有李洪;美国的弟子有王昌明;加拿大的弟子有黄晓智;日本的弟子有马贵臣;澳大利亚的弟子有张秀川。
三是在拳理上“明”。丁师在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求弟子和学生要反复学习用心体悟无数先辈总结的拳论、拳经、歌诀、口诀。在离开我们时,每隔段时间就会在电话里问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有什么问题?引导大家明“理”。对拳架里的很多问题常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解释。例如:为让大家理解把握“搬拦捶”,他就说“生活中锤子是如何用的?关键是落在一个“砸”字上,锤子是砸,棍子是捅,一句话点出了这一拳势的神意;讲解一个“倒撵猴”,他让大家回忆公园里猴子被惊咋后的样子;讲解“野马分鬃”,他让大家体会草原上奔驰的马,在一勒缰绳马头一低那势不可挡的气势!再加一句“野马分鬃项在前”的古训,大家很快就理解了准确的行拳走架!在讲解推手时,他将虚实阴阳的转换与互为融汇其中,用生活的实例加以说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丁宗正老师一生贡献于体育事业,其弟子遍布国内外,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但处事低调,为人谦恭。就在他病重住院时,挂着吊瓶还教授一位外地进京求学者呢!去世前的一个月,老师病危,我正在广州教拳,火速赶到医院,见面后,老师颤颤巍巍从枕下拿出几本早就准备好的几套《杨式小架太极拳拳势》讲义。吸着氧气坐了起来,为几位弟子题词签名。2010年4月16日,丁宗正老师辞世,他把高尚的武德和濒临湮没的传统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留给了后人。谨以此文缅怀恩师去世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