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超车,杜绝非智力因素丢分

来源 :求学·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fs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短题干要逐字阅读,防止漏读、错读
  一般来说,短题干是指题干没有历史情境,中间没有断句或最多由两个单句组成,且文字量在一行以内(30字)的句子。对于短题干试题,考生可逐字阅读,防止因漏读关键字、关键词,导致无法在短时间内选对答案。
  例1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题点拨】此题的题干极短,没有创设新的历史情境,题干中间也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将其断开,属于短题干试题。考生可采用逐字阅读法,从题干获取“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两处关键信息,如果考生因为阅读过快,没有注意到“不”“及其”这三个字,有可能会误选答案。“不能”“体现”两词表明了四个备选项中有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选项,而“及其”是指考生在分析备选项时,所选出的正确选项既要能体现“宗法制”,又要能体现“影响”。
  【答案】D
  二、长题干要快速阅读,画出关键句,再提炼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
  当前,全国各省市的高考历史选择题多采用情境材料作为题干,即题干通过提供一个新的历史情境,由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这些情境题多数由两段或两段以上(以逗号、句号或分号将题干分成若干短句)的短史料组成,整道试题的题干字数在30字以上,90字以内。
  由于题干字数过多,考生如果采用逐字阅读法太费时间,还容易出现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无法快速获取题干的核心内容的现象。为此,考生在阅读题干时,首先要对试题进行快速地扫描,同时用笔快速地画出让自己印象较深的字、词、句,并连续读、画两遍,然后再将画出的字、词、句整合为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概括出长题干的核心内容。
  例2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题点拨】该题题干有多个逗号以及一个分号,创设了多个历史情境,此题可称为长题干题。在对试题进行连续两遍的快速扫描后,考生会发现此题干中的关键词为“中书省”“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限”“意见不同,禀奏皇帝”。如果考生将这些词句概括成一句简单的陈述句,那就是“中书省要将意见不一的重大事件禀报皇帝”。
  【答案】B
  三、分析备选项时,先记住题干,再转用陈述句判断答案的正误
  1.选择题的思维过程不可能像解数学题时一样,能在纸上进行演练,而是完全在考生的大脑中演绎。如果考生在没有将题干的核心内容了然于胸的前提下便急于看选项,当分析完A后,考生可能已经忘了题干的内容,只能在分析B时再阅读一遍题干,如此反复,既费时又容易导致前后思路不一致。因此,在阅读备选项前,考生应尽量记住题干或题干的核心句。
  2.记住题干或题干的核心句后,考生可将它们与备选项组成一句陈述句,如果陈述句的语法逻辑正确,一般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例2中,考生若将题干的核心内容与四个备选项分别组成一句陈述句,可构成以下四句表述。
  A.将意见不一的重大事件禀报皇帝,表明中书省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将意见不一的重大事件禀报皇帝,表明中书省强调集体决议,防止大臣专权
  C.将意见不一的重大事件禀报皇帝,表明中书省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将意见不一的重大事件禀报皇帝,表明中书省的任何决策都要禀报皇帝
  如果将上述四个陈述句作为该题的选项,正确选项便不言而喻了。
  四、确定选项后,考生要用不同的标记表示把握试题程度的差异,并将选项标在题号前
  考生对不同的试题做出选择的肯定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可能对有些试题的选项非常肯定,有些模棱两可,有些则根本不会(一般为以上三种情况,但第三种情况在考试中很少出现)。考试时,在对每道试题的选项做出自认为符合题意的选择后,考生要根据不同的肯定程度,用不同的标记标出,以便检查时有的放矢,防止将原来正确的选项改错,具体方法如下。
  1.用“√”表示对选出的答案确定无疑的试题,以示有100%的把握。
  2.用“△”表示所选的答案是模棱两可的,但感觉准确性相对较高的试题。
  3.用“×”表示在多次阅读题干后依然无法做出最后选择,且无法淘汰任何一项的试题。此类试题要暂时放弃,不能“恋战”。
  在上述的方法中,考生所选的选项都要标在试题的序号前,因为每道选择题的题干长短不同,若将选项标在题干后面,涂卡时考生很容易看错,甚至漏看(如图3,容易将选项与题号错开位置)。考生要特别注意不能将“√”标在上下两行的备选项之间(如图2,在检查时,考生会无法确定最初的选项,只得重新审题、判断),更不能只将“√”标在上下两行的备选项之间,而不把确定的选项写在题号前(很多考生反映明明选了A,但涂卡时却涂了C,多数是因为这个原因)。上述三类易错的标记,考生可参照图1标注。
  五、考生涂卡前要注意检查,改动既定选项要慎重,最好在写出五题的答案后涂一次卡
  将选择题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是考生考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涂卡前,考生有必要将已在试卷上完成的选择题再检查一遍。那么如何检查?如果检查,要改动原先的既定选项可以吗?如何防止涂卡时出现失误?
  1.选择题全部完成后,考生可用五分钟将答案检查一遍,但不是将试题重做一遍,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对照既定选项与标在题号前的选项是否一致。如考生要检查图1中的第4题,先看“√”是不是标在C的正上方,如果是,再看题号前是不是也标出了C,如果两处记号完全一致,就检查第5题,以此类推。但检查时若发现如图2中的标记,则需对此题重新确定选项,因为此题的题号前虽然标出了A,但“√”却标在A、C之间,此时考生可能无法肯定最初到底是选A还是选C。平时的考试中,一些考生出现既定选项是A,却将C标在题号前的情况,很大原因便是标记位置的不明确。
  2.考生检查时,如果题号前所写的选项与选项上所标的选项完全一致,标“√”的试题千万不要改动;标“△”的试题可以再斟酌一次,如果无法用教材中的相关史实证明原定选项是错的,同样不改动;标“×”的试题,如果再次审题后,考生依然不能做出最后的判断,那么可以从选择题的整体答案来看A、B、C、D四个选项哪一个相对较少,假设历史选择题共有12道,A、B、C、D每一项作为正确选项一般是2—3题,基本上不会出现A选项在所有试题中只有一道甚至没有的情况。如果考生发现在已完成的试题中,选A的试题只有1题,那么这道标“×”的试题在最后涂卡时就可选A。
  3.在检查无误或确定不再改动任何题目的选项后,考生要及时地将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不能待完成整份试卷后再涂卡。考生要知道,无论是历史单科卷的非选择题还是文综卷的非选择题,都需要用超过选择题用时近一倍的时间去分析、解答(一些考生甚至到考试结束时,还没有完成所有非选择题的解答)。如果选择题不能及时地被转涂到答题卡上,等到广播提示离考试时间还有15分钟时考生才急忙涂卡,很容易会出现因为紧张而错涂甚至少涂答案的现象。
  4.考生在涂卡的过程中,不能做完一题就涂一次卡,建议考生一次性记住每五题前标出的选项后再涂(即五题一涂法),避免出现在试卷与答题卡之间来回移动导致的错涂、漏涂现象。采用五题一涂法,考生的眼睛不需要在试卷与答题卡之间来回移动,而且涂卡时也不容易出错。另外,一次性记住五道试题的选项也是最容易的,老师在平时与考生核对选择题的考试答案时多采用一次性报五题的办法,而且答题卡上的排序都是采用五题一组的方式(如图4),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