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题的提烁与深化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d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写作必须酝酿、提炼和深化主题。没有主题就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就没有思想,没有主题的文字是毫无意义的文字。主题的产生必须经过作者酝酿与提炼的过程,主题的提炼必须向集中、新颖、鲜明、深刻的目标进化.使之体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提炼和深化主题中,必须做到思想敏锐、主次分明、随时琢磨和把握对方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关键词:新闻 主题 酝酿 提炼 深化
  
  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常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想写一篇文章,就是不知如何下笔,就像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口。尽管其中有的同志对情况很熟悉,掌握的素材也很全面,但是形成文字却仍然没有头绪,或者是形成了文字的东西,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流水账。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懂得怎样提炼主题。可见,提炼和深化主题在新闻写作中至关重要,作者在写作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加以重视。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文章的命运
  
  每一位作者的写作都有自己的意图,或是要说明什么,或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或是要对某一事物表示赞成,或是要对某一事物表示反对,总有个基本的观点。这种基本观点便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它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和文章本身所包含的客观意义。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题。
  主题是一种思想认识,一种理念的判断。任何一篇作品都不可能没有主题,不可能回避作者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主观评价。由于主题是作品思想性的一种体现,就不能把主题和“问题”等同起来,它并不是作者提出的主要问题,而是作者对这些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及其评价。主题同样不能与“内容”等同起来,它并不是现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作者对使用的主要材料进行透视、分析之后所表达出来的某种看法和主张。因此,它必须通过运用集中概括、筛选凝炼等方法,剔除其中非本质的、没有意义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具有深刻意义的精华部分,以表达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具有真知灼见的主题思想。
  主题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统率全文,成为全文的中心思想。一方面,主题是纲,有了纲,丰富而复杂的材料就可以变得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就能突出本质,成为一体,另一方面,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事实上也主要是看它的主题深刻不深刻,看它给人们的指导作用大不大;而其他的东西,如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都不是衡量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因为这些东西都必须受主题的制约,为表现主题服务。从我们的各种素材来说,它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以至标题的拟定,都必须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否则,要么无所适从,会被材料所淹没;要么杂乱无章,废话连篇,不能使读者形成明确的概念。这样的作品,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主题的产生是酝酿与提炼的结果
  
  主题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素材中固有的,而是作者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不断认识的产物。主题的产生必须经过作者酝酿与提炼这一过程。
  第一,主题的产生必须由作者去对事物进行发现、进行感受,才能在酝酿中形成一种思想的聚光点。文章的主题,必须集中体现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而作者的观点又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可能事先确定,总得通过各种各样的素材,包括各种人物和事件去启发作者、去感动作者或者去刺激作者。否则,作者脑子里一片空白,是不可能对事物形成任何认识的。
  第二,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来源于丰富多彩的事物中;主题又同时具有主观性,它必须由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高度概括,突出其思想性。一般来说,作者获得的第一手材料都是比较客观的。这些素材有的甚至是零碎的,而不是有机联系的。这种素材不经过加工提炼,很难看出它的主次和重点。如果只把这些素材作一些客观的罗列,就不可能升华成一种理性的认识。我们平时也发现一些文章反映的现象很多,情况很全面,但看过之后,总觉得缺乏纲领性的东西、本质性的东西,平平淡淡,没有深度,甚至是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这正是作者没有很好地对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加工提炼而造成的。
  第三,作者对主题的酝酿与提炼,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索、联想,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选择,逐步明确能够揭示生活本质、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直到确定采用的基本范围和主要素材,借以明确地显示一定的主题思想。这样,使原有的素材通过取精,显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而不是泛泛而谈。通过作者充分酝酿和提炼出来的内容才能成为有重点、有观点、有作者主观感受的体现和表达。应该说,这种酝酿和提炼的过程越成功,作品的主题就越鲜明、越突出、越深刻。
  
  集中、新颖、鲜明、深刻是主题提炼成功的主要标志
  
  在主题提炼的过程中,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理性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包括作者生活阅历的广度和深度,感情、印象、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等。也就是说,要提炼好主题,关键在于作者熟悉事物的程度和对事物洞察、判断、研究、分析的能力。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低,感受能力的强弱,剖析程度的深浅,都对主题的提炼有直接影响。
  平时,我们看到一些作者在主题的提炼上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作者由于对选择和提炼主题认识不足,写作之前对了解的情况不分析、不研究,习惯于提笔就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使读者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二是有的作者喜欢贪大求全,拉开架势,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三是有的作者由于打不开思路,提不出问题,只好采取罗列的办法,把所有素材不加选择地一件件堆砌起来,使主题埋没在素材之中,这只是对一些素材起了复印的作用,读者看了,只能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既无深刻印象,更不能获得任何效益。四是有的作者在写作之前,虽然在主题的提炼上有所考虑,但由于选材不当,对一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也大写特写,结果冲淡了主题,或者出现了“走题”的情况,使主题变得不明确。
  主题提炼得好,除了观点正确以外,主要体现在集中、新颖、鲜明、深刻这八个字上。一般来说,主题集中就是要明确写作目的,要突出中心,不能无中心,也不能搞多中心。如果在一篇文章中什么都想说,必然什么都说不清。只有“从头到尾一条线,中心思想贯全篇”,才能突出重点,使作者的观点“笼罩”全文,“统领”全篇。主题新颖,即有新鲜感、有新观点,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必须避免一般化、雷同化。尤其是在选取角度方面要注意去挖掘事物中鲜为人知的一面,寻找它的特点,分析出其个性特征,反映出新的思想意义。主题鲜明是文章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标志。我们的作品不光是 要让读者了解一些现象,更重要的是要让读者接受一种思想观点。因此,作者的观点要褒贬分明,肯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否定什么,都要一清二楚,甚至一针见血,不能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主题深刻,就是对所反映的问题在认识上要深刻,要洞察事物的本质,要使文中的主题能与当前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相适应,与整个时代的要求合拍。因此,作者必须占有材料,但又不能局限于材料;对一些素材,不能孤立地只看表面现象,而应透过现象揭示出蕴藏在事物深处的本质,使主题体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解。
  
  提炼和深化主题,对作者本身有着相应的要求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主题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立场、态度和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要成功地提炼主题,作者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其一,思想要敏锐。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矛盾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的问题或选择的主题非常多,而看待一种事物往往又有多种角度,加上作者获得的素材比较广泛,这就要求作者必须以锐利的眼光,用新的视角去分析事物以及所搜集的素材,善于抓住实际工作或现实生活中闪光的思想,从一般的事件中提炼出好的主题思想,.从旧的题材中发现和概括出新意。特别是要通过作者强烈的敏感性去正确认识和把握具有时代感和思想性的问题,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时代主旋律,以达到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增强活力,推进事业的社会效果。
  其二,主次要分明。主题是从实践中获得的,是从大量的素材中提炼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究竟哪些方面是主要的,哪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方面是本质的,哪些方面是非本质的,全靠作者去取舍。一件事的成功,往往由多种因素构成。我们只能去选择其中思想性最强、最能概括事物本质的主题,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在动笔之前,必须经过分析比较,找出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来。这些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就是作者应该抓住的主题,就是写作的路子。
  其三,要随时琢磨和把握对方的观点。提炼和深化主题,并不仅仅是在动笔时才着手进行,而是在采访时,在进人情况时就必须注意。有的作者偏偏在这一点上容易忽视。在了解情况时,他们只是拼命地记,尽管记下了一大堆素材,却提炼不出主题,更深化不了主题。这说明在了解情况时只当了“记录员”。而一些有经验的作者却不是这样。他们在和别人交谈时,很注意了解和把握对方的观点,尤其是在了解情况时,边听、边记、边花精力探索问题,很善于发现对方的新观点。甚至主动出击,引出对方更鲜明的观点。这样,就不是对方想说什么我就记什么、写什么,被动地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展开话题。这对提炼主题当然有很大的好处。
  其四,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主题的真实性是以素材的真实性作为基础的。但是,仅仅有了实事求是的素材还不够,作者在挖掘客观事物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时,还必须尊重事实。这方面容易出现的毛病,往往是作者对主题任意“拔高”,把材料当作面团,想圆就搓圆,想扁就搓扁,甚至随心所欲,把作者的观点强加于人。例如,写一位舍己救人的先进人物时,有的作者为了把情节写得更曲折、更动人,很喜欢去刻画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总要写上一段英雄人物当时是怎么想的、出现过什么思想斗争等,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来升华人物的精神境界,但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作为一位舍包救人的英雄,危急关头是不可能想得太多的。因为这是千钧一发之际、是分秒必争的时刻,英雄人物的念头只能是一个:救人要紧。其他的任何想法都只能抛之脑后。否则,救人就不能成功。
  当然,在文章中所涉及的真实性问题,一般是指生活真实和事实真实两个方面。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与某一事实的真实性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是泛指事实存在的某些现象;另一个是指具体某件事的全部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但无论是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也好,某一事实的真实性也好,都必须以存在的事实为基础,不能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至于在写作中如何对这些事实进行选择和表达,就需要作者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把握。
其他文献
作为一份享有盛誉的严肃大报,《南方周末》每年的新年献词,或震撼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或大气如《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或动情如《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或悲悯如《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都是极富特色与震撼力的。也许很多读者仍然记得那句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不仅是一篇文采斐然的佳作,更是《南方周末》的重要组
期刊
“两会”报道是各大小媒体的“传统重头戏”,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热点、难点、敏感点相对集中,再加上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今年的“两会”更加受到国际国内的普遍关注。“两会”报道是党报的一项重要职责与使命,党报有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优势,但同样受到性质所限,存在灵活性差、可接近性不足的问题。发挥好固有优势、克服缺陷不足是党报在“两会”“同题”报道中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的着力点。《人民日
期刊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与全面普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相继延伸到了虚拟的赛博空间,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并长期为人们所关注的两性问题也在互联网上有所突显。本文拟以女性网站及女性频道为例,考察互联网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探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性别问题上是否依旧存在刻板印象与歧视现象,网络时代是依旧延续着男权话语体系,还是为女性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  从介质层面上来说,网络媒体显然是女性传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成都市餐饮业女性服务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城市中这一弱势群体对媒介接触态度、接触频率、接触内容等状况。调查显示,女性农民工接触媒介比较被动,显示出消极的一面,并且她们对媒介及信息内容的选择趋向单一。  关键词:女性农民工餐饮业媒介接触    农民工进城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突出的现象,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仅从媒介接触的角度讲,他们与普通市民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媒介报道内容和报道对象双方面
期刊
说到近几年来我国声势浩大的娱乐节目,一连串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浮现在大众眼前,它们将“娱乐”进行升级,为大众打造了一个个狂欢盛宴。其中,作为国内三大选秀节目之一的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以其独特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品牌。2009年,作为绿色选秀节目,它率先拿到广电总局的选秀绿卡。《绝对唱响》已成为我国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典型代表之一。  广播文艺类节目的本质特征是文艺性,娱乐、消遣的功能已越来越成为广播电
期刊
高校学报发行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报有形发行,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新出版的学报向文化市场的传递过程,也就是指学报出版后向读者输送的过程,包括学报出版前的宣传、征订直至到达读者手中的全过程。二是高校学报无形发行,即学报承载的知识与信息被读者认知的过程。对学报发行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学报的质量及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它实际上直接决定着读者的订阅选择。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学报发行指的是学报
期刊
电视节目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观众?策划者如何在开发新节目时就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在现代电视产业链上,节目制作和营销环环相扣。电视节目的设计应该和市场营销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将消费者的利益贯穿节目始终,正是一个新节目能否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所在。  《我们》和《大家看法》是中央电视台两档较为成功的品牌栏目。《我们》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思科公司联合制作的一档谈话栏目。从2008年1
期刊
1928年,对于任职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吴宓教授来说,有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编辑在天津出版的《大公报·文学副刊》。  因为《大公报·文学副刊》,生活在吴宓的面前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吴宓的性格中,有特别执著的一面。他的勤勉用力和严谨,有时几近刻板——不管是过去编辑《学衡》杂志,还是教学、上课。据钱穆先生回忆,西南联大南迁之时,抗战初期,办学条件简陋,吴宓与钱穆、闻一多、沉有鼎四人合居一室。“雨生(
期刊
高校校报是反映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宣传阵地,又是对外宣传学校、树立良好形象的窗口。学生记者既是学校发展的建设者,又是学校发展的受益者,其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高校校报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体现出学生主体性原则。这既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又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在宣传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同时,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也体现出宣传工作的“三结合”原则。高校宣传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让
期刊
摘要:高校是我国教育与科研的主要阵地,是社会高级专门就业人才培养的基地。DV摄录像机及计算机的高性能与价格低廉,使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较为广泛普及与应用。本文对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多方特性作了相关的分析,并指出了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摄制时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高校校园DV新闻DV专题特性分析    DV即数字格式一体化摄像机,是在现有模拟摄像一体机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更高质量的数字摄录一体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