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机会,就是给学生自由。在数学活动课中,教师要创设学生交往、学习、实践、创新、竞争和评价的机会,让数学活动课更显实效。
[关键词] 数学活动;机会;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8-0053-02
[作者简介]刘薇(1970—),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飞凤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现代教育强调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而数学活动课正是以训练学生实际活动能力为主的课程,重视数学思维训练,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在数学活动课中,我们不能刻意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而要努力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搭建积极思维、专心探究、快乐表达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机会,使学生成为交往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创新的主人、竞争的主人以及评价的主人,让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认知方式相互交流碰撞,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明真理、长知识。
一、创设学生交往的机会
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在自主交流中,学生个体之间一起观察、讨论、制作、活动,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享成功的快乐;在交往中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自身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并能充分表现自己,无拘无束,消除了平时课堂教学中胆怯和依赖的心理,使课堂秩序活而不乱,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调动。如:在学习了计算平均数问题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一个题目(可以是调查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或是计算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老师的平均年龄,或者是水果店的某一种水果的平均价格),或是自己感兴趣其他题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收集数据,填写表格,活动后交流感受和收获。这样的活动不但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而且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中展开交往,在相互帮助中既获得了直接经验,又增强了自信心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学生无不体会到合作交往的乐趣。
二、创设学生学习的机会
活动课中,学生要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得到必要的直接经验和综合性信息,从而扩展了知识视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师只有以自己的行为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不多加干涉,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活动的能力和坚持完成活动的意志。如:教学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教师可设计一节数学活动课复习有关概念。例:将下面的数进行分类:1、2、4、6、9、11、18、51、87、67、91,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兴趣很高,有的用提纲表示,有的用集合图表示,有的用统计表法……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奇数和偶数,质数、合数和1,一位数和两位数,3的倍数和非3的倍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共同参与,适时点拨,适时引导,使学生对《数的整除》知识加深了印象,同时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和智慧。
三、创设学生实践的机会
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容根据对个体影响程度的深浅划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活动课中,大量学生亲身实践的活动为学生在这几个层次上的综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以往的活动课中,有的教师在学生实践时演示时间太多,有的教师一发现问题马上让全班停下来,还有的教师以自己的解说来代替学生的实践,这些做法与活动课的要求相悖。
新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尽力去实践,才是成功的。如:学习“圆”后,教师可布置活动内容:分别计算圆纸片、圆桌面、大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和创造性,动手操作后得出:圆纸片面积最快宜用对折出直径,再计算面积的方法;圆桌面面积用刻度尺直接量直径再计算;大树干横截面面积则要用卷尺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然后算出直径或半径,再计算……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设学生创新的机会
在活动课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拓展思路,树立创新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根30厘米长的铁丝,让每位学生用这根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要求没有铁丝剩余。比比看,谁围成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幻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其周长固定是30厘米。这种一题多解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同时也体现了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与能力。
五、创设学生竞争的机会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小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竞争意识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教师可让学生争当“小小设计师”——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10米,宽8米,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 ,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应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看谁设计出来的方案多、合理、美观。学生们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具体分工:有的画图,有的计算,小组间进行比赛,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最后展示学生们的成果,并评出几种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案。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六、创设学生评价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故而,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把评价的实践贯穿于活动课教学的全过程,可以组织自评、他评,给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体验,对自己和他人的自主能力、兴趣程度、创造能力、意志品质、合作交往作出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同时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教师为学生创设机会,就是还给学生以自由。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能更好地张扬鲜明的个性,产生创新的激情,迸发创新的灵感,从而在数学活动课中真正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的体验中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曾凤鸣.整体优化数学教学的探索[J].四川教育,1994(5).
[2]卫建玫,孙雅春.开发小学数学高学业成就学生潜能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4(4).
[关键词] 数学活动;机会;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8-0053-02
[作者简介]刘薇(1970—),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飞凤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现代教育强调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而数学活动课正是以训练学生实际活动能力为主的课程,重视数学思维训练,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志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在数学活动课中,我们不能刻意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而要努力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搭建积极思维、专心探究、快乐表达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机会,使学生成为交往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创新的主人、竞争的主人以及评价的主人,让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认知方式相互交流碰撞,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明真理、长知识。
一、创设学生交往的机会
活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在自主交流中,学生个体之间一起观察、讨论、制作、活动,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享成功的快乐;在交往中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自身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并能充分表现自己,无拘无束,消除了平时课堂教学中胆怯和依赖的心理,使课堂秩序活而不乱,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调动。如:在学习了计算平均数问题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一个题目(可以是调查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或是计算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老师的平均年龄,或者是水果店的某一种水果的平均价格),或是自己感兴趣其他题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收集数据,填写表格,活动后交流感受和收获。这样的活动不但巩固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而且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中展开交往,在相互帮助中既获得了直接经验,又增强了自信心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学生无不体会到合作交往的乐趣。
二、创设学生学习的机会
活动课中,学生要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得到必要的直接经验和综合性信息,从而扩展了知识视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师只有以自己的行为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不多加干涉,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活动的能力和坚持完成活动的意志。如:教学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教师可设计一节数学活动课复习有关概念。例:将下面的数进行分类:1、2、4、6、9、11、18、51、87、67、91,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兴趣很高,有的用提纲表示,有的用集合图表示,有的用统计表法……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奇数和偶数,质数、合数和1,一位数和两位数,3的倍数和非3的倍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共同参与,适时点拨,适时引导,使学生对《数的整除》知识加深了印象,同时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和智慧。
三、创设学生实践的机会
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容根据对个体影响程度的深浅划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活动课中,大量学生亲身实践的活动为学生在这几个层次上的综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以往的活动课中,有的教师在学生实践时演示时间太多,有的教师一发现问题马上让全班停下来,还有的教师以自己的解说来代替学生的实践,这些做法与活动课的要求相悖。
新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尽力去实践,才是成功的。如:学习“圆”后,教师可布置活动内容:分别计算圆纸片、圆桌面、大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和创造性,动手操作后得出:圆纸片面积最快宜用对折出直径,再计算面积的方法;圆桌面面积用刻度尺直接量直径再计算;大树干横截面面积则要用卷尺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然后算出直径或半径,再计算……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设学生创新的机会
在活动课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拓展思路,树立创新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根30厘米长的铁丝,让每位学生用这根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要求没有铁丝剩余。比比看,谁围成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幻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其周长固定是30厘米。这种一题多解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同时也体现了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与能力。
五、创设学生竞争的机会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小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竞争意识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后,教师可让学生争当“小小设计师”——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10米,宽8米,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 ,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应如何设计花圃的建造方案?看谁设计出来的方案多、合理、美观。学生们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具体分工:有的画图,有的计算,小组间进行比赛,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最后展示学生们的成果,并评出几种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案。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六、创设学生评价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故而,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把评价的实践贯穿于活动课教学的全过程,可以组织自评、他评,给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体验,对自己和他人的自主能力、兴趣程度、创造能力、意志品质、合作交往作出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同时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教师为学生创设机会,就是还给学生以自由。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能更好地张扬鲜明的个性,产生创新的激情,迸发创新的灵感,从而在数学活动课中真正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的体验中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曾凤鸣.整体优化数学教学的探索[J].四川教育,1994(5).
[2]卫建玫,孙雅春.开发小学数学高学业成就学生潜能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