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空间的多义表达r——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设计实践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man_s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态度是开放、共享,校园边界空间作为校园和城市衔接过渡的区域,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文章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设计为例,分析其作为高职院校校园与城市界面的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自然、城市、建筑内部三个边界维度的解析,梳理设计中边界空间的多义表达,从而重新定位校园边界建筑和空间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医疗街的发展与完善,如何进行医疗街的人性化设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合肥市3所典型性医疗街为研究样本,选取了影响医疗街人性化设计的18个指标,在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6个公共因子,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效率因子、氛围因子、物理因子、安全因子、舒适因子、便利因子,并从这6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
在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如此迅速的背景之下,废墟主题的当代艺术作品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废墟美学作为在城市遗骸、文明废墟之上生成的一种介于新与旧、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独特的审美经验,于哀伤、颓败、荒芜之中蕴含着人类重生的激情和热望.当代艺术家通过对废墟的感知与巧思以艺术的方式将城市过往的真实从废墟中抽离再融合,进行着丰富的演绎,观者在艺术家重新构建的空间下体味着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狂想.追思与缅怀,破坏与建立,异质同体.通过对当代艺术家的此类典型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以城市废弃建筑为场域和媒介的当代艺术的
自然建筑是指与所处环境达到自然和谐状态的建筑,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的诸多弊病,作为城市这个人造自然的构成要素,建筑如何形成和谐的环境、不生硬联系并区别于原始的自然体,是设计研究的重点.文章梳理研究了自然建筑的相关理论体系,分析了理论的构成要点和效应评估体系,并结合案例研究,归纳总结设计策略.提出了结合东方传统意境和西方形式的美学,以意境语言体现地方文化内涵,使自然、建筑和人相融相生,以实现真正的自然之道,建筑自然.
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关于意境的研究,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无论从作品的意境表达还是理论成果都比建筑意境成熟得多.文章中从建筑审美体验的角度出发,借鉴诗画艺术意境的创构方式,结合建筑自身情况,探析建筑意境的动态生成机制和结构.
文章从王澍和隈研吾的作品出发,探寻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方式,再以他们的理念以及其对材料利用方式的对比作为研究对象,思考传统材料如何注入现代建筑并使之充满活力.
基于国家推行课堂思政建设全覆盖的态势,领会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分析室内设计课程融入思政的必要性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理清室内设计课程结合思政的具体思路,从社会时政、学科发展史、设计题材、工匠精神等方面入手寻求思政元素,让思政元素贯穿到室内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去.同时,探索室内设计课程的设计实践和设计评价的思政育人内容,完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以期为国家培育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过硬本领、有品德修为的高质量室内设计人才.
文章选取9所开设建筑学专业的普通高校进行调研,以研究建筑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首先,对师资进行分析,研究了专业教师的性别和学历构成;其次,通过对各学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了设计类课程的安排,并对教师数量和安排课程进行回归分析;最后,结合问卷调查对主要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普通本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师资严重短缺,平均每校不足8人;开设课程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专业教师,每增设1门设计课程至少要增加2名专业教师;主要教学模式的效果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直接传授、分组讨论、智慧课堂.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提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文章基于建筑学科范畴,通过梳理21世纪初以来老旧小区改造相关研究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可视化图谱,并从旧城更新、社区更新、社区养老三个不同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评述,旨在为老旧小区改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三山岛是太湖流域集景观、生活、生产于一身的滨水聚落,为保护并发扬其遗世独立、安静祥和之特色,文章以叙事理论来认知三山岛滨水聚落及其人文历史脉络,通过叙事素材体验、空间-事件要素梳理等基础步骤,从历史文化、宗族祠堂、仪式信仰、滨水生活、自然人文五种叙事空间类型出发,认知滨水聚落空间社会文化性并探寻其构成机制,为如何在新时代城镇化语境下保护、传承与发展滨水聚落提供借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行以及中国乡村的发展,以何种发展模式实现乡村的振兴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文章选取文化导向为切入点,首先阐述了西方国家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其次探讨了文化、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并重点归纳出以文化为导向的乡村振兴(CRR)模式的三要素:乡村历史建筑、乡村节日活动与乡村景观;最后,对CRR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辨析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