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最近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对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上述文件为依据,结合重庆高职院校实际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的路径及对策,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程 改革 路径及对策
一、根据学生实际发展与专业设置特点,合理设置体育技能课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比较,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部分高职院校就碍于在学校期间忽视对学生“职业体育”方面的教育,使得部分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后不同程度的患上了职业病,如颈椎病、近视、鼠标手、身体超重、肢体不协调等。针对上述现象,高职院校必须提高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合理设置体育专业技术课程的认知水平,如对汽车维修、工程设计、电子维修等类似需要长时间保持静体位岗位专业专业的学生,应开展羽毛球、游泳、网球等着重提升人体下肢力量及健康发展的体育实践技术课,此类运动项目可以有效改善运动者身体下肢及局部的血液循环。另外,针对当下噪音污染、辐射伤害、空氣污染等恶劣环境,应提高保健课程的授课时数,让学生提高对此类环境问题认识水平及增加一定的防范措施,避免过早的沾染上职业病。
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塑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学历教育时间及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教育目标明确清晰等特点,在此环境下生活学习需要学生因具备更强自主性和行为导向性。高职院校依赖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及环境,通过网络调查与问卷访谈等路径探究体育运动项目兴趣所在,设置体育专项课的择课网络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依据个人的项目喜爱把控学习的自主权和空间,即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另外,“三自主”的教学基础上,应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中“三结合”,即理论教学与身体活动相结合、课堂教与学相结合、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三互补”教学,即学生个体与院校群体互补、课堂教学与体育活动俱乐部互补、学校与社会互补。努力实现专业教学与体育教学协同配合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三、力求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推进,建构多元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职业素质从社会劳动的基本属性角度分析,就是指不同劳动过程需要劳动者具备迥异的技能技术与身体素质,其中包含了职业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方面。职业素质的概念内涵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转变教育评价观念,即纠正过去单一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合理建构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水平。《纲要》规定了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里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体育课程学习领域。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之上突出重点,从上述五个方面分别着手予以评价。
四、改善高职院校体育软硬件设施,丰富课题资源
首先,采用多种途径显著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师资水平。途径如下:(一)直接引进其它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体育学科专业技术优秀骨干人才,以点带面,跨越式发展,促进体育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二)通过授课讲座及校外参会培训等多种学习形式,改善师资队伍知识能力结构,提高体育教师专业业务能力与学术科研能力。(三)切实提高体育教师薪酬待遇,如带队训练、获奖奖励、职称评定政策激励等。其次,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施。如设立体育器材及设施专项经费、合理规划安排场地开放时间及提高其使用率。最后,完善与修订体育课内外活动安全条例及法规,如学生课上意外伤害保险、外出比赛医疗保险制度、定期检查及维修体育器材确保教学训练的安全使用等。
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及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身体条件、思维特点及岗位需要,体育教师应减少班级授课人数,采取精简教学内容及主、辅教材制度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得到教师指导及全面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依据学生未来的岗位及职业要求分班,开展有的放矢的班级教学,如建筑专业学生应多开展足球等体能要求强度高的项目、文秘及营销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开展瑜伽及健美操课程项目。高职高专学生年龄偏小及易疲劳,应采用短时间多内容的轮换小组循环教学法高效组织教学。教学方法上除去采用传统的室外技术实践课以外,还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及网络资源丰富传统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立足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与发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因素科学合理的设置体育课。在理论视域和实践领域下不懈探索与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不断形成集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教学、终身体育为一体的特色新型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类型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健康人—社会人的角色蜕变,加快推进重庆市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胡靖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102-107.
[2] 卢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3):81-83.
[3] 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0-964.
摘 要 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和最近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对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上述文件为依据,结合重庆高职院校实际提出了公共体育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的路径及对策,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程 改革 路径及对策
一、根据学生实际发展与专业设置特点,合理设置体育技能课
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比较,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部分高职院校就碍于在学校期间忽视对学生“职业体育”方面的教育,使得部分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后不同程度的患上了职业病,如颈椎病、近视、鼠标手、身体超重、肢体不协调等。针对上述现象,高职院校必须提高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合理设置体育专业技术课程的认知水平,如对汽车维修、工程设计、电子维修等类似需要长时间保持静体位岗位专业专业的学生,应开展羽毛球、游泳、网球等着重提升人体下肢力量及健康发展的体育实践技术课,此类运动项目可以有效改善运动者身体下肢及局部的血液循环。另外,针对当下噪音污染、辐射伤害、空氣污染等恶劣环境,应提高保健课程的授课时数,让学生提高对此类环境问题认识水平及增加一定的防范措施,避免过早的沾染上职业病。
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塑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学历教育时间及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教育目标明确清晰等特点,在此环境下生活学习需要学生因具备更强自主性和行为导向性。高职院校依赖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及环境,通过网络调查与问卷访谈等路径探究体育运动项目兴趣所在,设置体育专项课的择课网络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依据个人的项目喜爱把控学习的自主权和空间,即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另外,“三自主”的教学基础上,应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中“三结合”,即理论教学与身体活动相结合、课堂教与学相结合、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相结合;“三互补”教学,即学生个体与院校群体互补、课堂教学与体育活动俱乐部互补、学校与社会互补。努力实现专业教学与体育教学协同配合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三、力求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推进,建构多元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职业素质从社会劳动的基本属性角度分析,就是指不同劳动过程需要劳动者具备迥异的技能技术与身体素质,其中包含了职业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方面。职业素质的概念内涵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转变教育评价观念,即纠正过去单一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合理建构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水平。《纲要》规定了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里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体育课程学习领域。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之上突出重点,从上述五个方面分别着手予以评价。
四、改善高职院校体育软硬件设施,丰富课题资源
首先,采用多种途径显著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师资水平。途径如下:(一)直接引进其它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体育学科专业技术优秀骨干人才,以点带面,跨越式发展,促进体育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二)通过授课讲座及校外参会培训等多种学习形式,改善师资队伍知识能力结构,提高体育教师专业业务能力与学术科研能力。(三)切实提高体育教师薪酬待遇,如带队训练、获奖奖励、职称评定政策激励等。其次,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施。如设立体育器材及设施专项经费、合理规划安排场地开放时间及提高其使用率。最后,完善与修订体育课内外活动安全条例及法规,如学生课上意外伤害保险、外出比赛医疗保险制度、定期检查及维修体育器材确保教学训练的安全使用等。
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及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身体条件、思维特点及岗位需要,体育教师应减少班级授课人数,采取精简教学内容及主、辅教材制度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得到教师指导及全面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依据学生未来的岗位及职业要求分班,开展有的放矢的班级教学,如建筑专业学生应多开展足球等体能要求强度高的项目、文秘及营销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开展瑜伽及健美操课程项目。高职高专学生年龄偏小及易疲劳,应采用短时间多内容的轮换小组循环教学法高效组织教学。教学方法上除去采用传统的室外技术实践课以外,还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及网络资源丰富传统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立足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与发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因素科学合理的设置体育课。在理论视域和实践领域下不懈探索与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不断形成集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教学、终身体育为一体的特色新型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类型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健康人—社会人的角色蜕变,加快推进重庆市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胡靖平.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102-107.
[2] 卢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3):81-83.
[3] 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