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史将王时敏、王原祁及其传人称为“娄东派”,王鉴、王翚及其传人称为“虞山派,这构成了画史上的“四王”。其中,王鉴倡导融南北二宗,弟子王翚,后转益多师,形成了“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画学理念,为清廷所推崇,当时便成为饮誉南北的“画圣”,受其画风影响者极众。
——陈燮君 上海博物馆馆长
早在2011年,上海博物馆成功举办的“南宗正脉:上海博物馆藏娄东画派艺术”特展,当时古代绘画馆内主要展出了王时敏、王原祁及其传派的作品。转而又是2014年的到来,一场新的古书画饕餮又云集于古代绘画馆内,此次同样在上博丰富的馆藏作品中遴选王鉴、王翚两位大家,以及他们的弟子如薛宣、杨晋、宋骏业、顾昉等精品力作共计92件(组),定名为“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特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展期将至2014年3月2日结束。
古书画的保管与布展本身会占用大面积的场地,由于展出的画卷若全部铺开展示,总长度是相当长的,往往会去掉题首或尾部,选取主要部分进行展示,也算是精华所在。观众观看实体展览时,可根据导引,先进行阅读,再了解“四王”背景的情况下来品鉴,才是上佳之选。博物之旅,可以说是又一次学习之旅,感受中华文明的精妙之处。
江南重镇 “四王”散聚
本文就在此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四王”的各路背景。近現代的江南地区是“四王”书画流散与聚集的重镇。因此,诸如吴湖帆、庞莱臣、顾文彬等近现代收藏大家,有甚多机会得到“四王”的精品。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四王”作品大都来自于他们的旧藏,可以说这是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中,收藏“四王”最为系统和代表性的博物馆。鉴定与山水画大家吴湖帆就曾说过:欲学鉴赏,先看四王,掌握了四王才对鉴定绘画的水平有所深切的悟道。
清代画学家、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指出:“国朝画法,廉州(王鉴)、石谷(王翚)为一宗,奉常祖孙(王时敏和王原祁)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无不备;奉常祖孙独以大痴一派为法。两宗设教宇内,法嗣繁衍,至今不变宗风。”后来即将王时敏、王原祁及其传人称为“娄东派”,王鉴、王翚及其传人称为“虞山派”,构成了画史上的“四王”。他们共同继承与发扬了传统文人画精髓,在笔墨的经营与整合中,开拓了新的境界,是清初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至康熙后期,“四王”画派取得了画坛的正统地位。王原祁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则标志着“四王”艺术得到了皇室的器重,逐渐占领主流地位。
而被誉为“后学津梁”的王鉴,不仅得董其昌嫡传,且能自出新意,倡导兼融南北二宗,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弟子王翚在其亲授之下,转益多师,形成“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画学理念。王翚功力全面、画艺超绝,为清廷皇室所推崇,成为当时饮誉南北的“画圣”,受其画风影响者以及门徒众多。“虞山画派”影响深远,清代中晚期的奚冈、戴熙、陆恢、吴谷祥、顾麟士,近代吴琴木、冯超然、吴湖帆、张石园等,皆从此脉络化出。
集古大成之:后学津梁
“集古大成”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后学津梁》,展出王鉴的作品。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避清圣祖玄烨讳改字符照,一作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王世贞曾孙。他受董其昌绘画思想影响,崇尚以南宗为主的传统,并能融合北宗画学。摹古功深,笔法非凡,王鉴又好提携后进,有“后学津梁”之誉,王翚便是其入门弟子。过去王鉴因其籍贯被视为“娄东画派”,近年有学者从其创作旨趣,将之列为“虞山画派”。
现在所见王鉴传世最早的作品是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夏作《秋山图轴》,上有王时敏题识。当时王鉴的名望已经名播海内,已决非虚誉。王鉴绘画是典型的摹古仿古艺术,且绘画融宋入元,实则是天资聪慧,勤奋敏学之人,至壮岁时盛名。他44岁时出任廉州太守。妻子早逝,但未再娶。晚景寂寞孤清,因而专于绘画,享年八十。
王鉴于古代大家的艺术有着深切的领悟,能把握各家在图式、笔墨、丘壑、意韵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加以提炼,形成规范化的形式和表现语言,达到不求形似、妙得神髓的境地。故王鉴摹古,有一种画卷之气,盎然笔墨间,洵为后学津梁。
集古大成之:山水清晖
第二部分:《山水清晖》,展出王翚的作品。王翚(1632-1717),初字象文,后易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少时拜同里张珂为师,后被王鉴、王时敏相继收为弟子。对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宋代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借王翚的临摹得以传世。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宋骏业、王掞推荐,入京担任制作《康熙南巡图》的首席画师。告竣后,获皇太子胤礽接见,并赐手书“山水清晖”四字。为“虞山画派”创始人。
王翚一生的画脉极长,创作精力旺盛。各阶段绘画风格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他的师傅之一,同时也是“四王”之一的王时敏家临摹宋元名迹,此时艺术境界已然神化,四五十岁为极诣,五六十岁具面目,六七十岁渐落俗套,七八十岁有画中见衰颓气,八十以外又复变化入神,用笔如万岁枯藤,苍辣兼具,有空前绝后之妙。加之,他的仕途也是一路走高,在皇家贵族中,多受爱戴,故而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实物基础,却也由于此点,为后期作品的世俗化和商品气息,和代笔的情况出现,使王翚的绘画出产量虽大,却失了壮年画山水画的鬼斧个性之气。
王翚的“国朝第一卷”,也就是《重江叠嶂图》高半米、长十八米的高头大卷,如此巨制,对于王翚是要赠予谁的,是其研究之一。此画作于炎夏酷暑之际,王翚受邀到一吴氏兄弟处下榻,吴家主人对其照料有道,吴氏兄长吴正治更是康熙朝的“修史宰相”,是王翚入京前认识的最高级别官员。彼此间也互为知晓,吴氏对他的绘画技艺早已叹服,甚至评价他的画作已超其师傅王时敏的成就。王翚两次来到吴家做客,便接受吴家委托,以生平第一次完成这幅巨作,来报答对吴家主人的知遇之恩。自此后,王翚也开始了他结交贵胄、逢迎官场的个性。可以说,王翚的成就与地位与他在官场社交的推波助澜也有一定作用。
集古大成之:嫡学传派
除王翚外,师从并受王鉴画风影响的画家另有薛宣、黄柱等,他们中有的甚至为王鉴代笔。而王翚的弟子与受其影响者更多,如这部分中的杨晋、顾昉、宋骏业、陆道淮、徐溶、释上睿等;王翚四十岁左右已有高足顾荇文,惜传世不见顾氏画作。此外,吴暻的《山水图页》,似亦受王翚影响。“虞山画派”影响深远,如康乾两朝后的“小四王”、“后四王”,清中晚期的明中、奚冈、戴熙、陆恢、顾麟士,近代吴琴木、冯超然、吴湖帆、张石园等,皆从此脉络化出。
故此特展涵盖了“二王”早、中期的代表作品,在此主要谈及“二王”两位,也在展出中使观众可以极好地了解两位大家的风格特色与艺术成就。不过从另一方面,作为“南宗正脉”的姐妹篇,“集古大成”特展的推出,将有助于公众与学术界对“四王”总体的艺术成就与深远影响,有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与理解。相信定会再次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陈燮君 上海博物馆馆长
早在2011年,上海博物馆成功举办的“南宗正脉:上海博物馆藏娄东画派艺术”特展,当时古代绘画馆内主要展出了王时敏、王原祁及其传派的作品。转而又是2014年的到来,一场新的古书画饕餮又云集于古代绘画馆内,此次同样在上博丰富的馆藏作品中遴选王鉴、王翚两位大家,以及他们的弟子如薛宣、杨晋、宋骏业、顾昉等精品力作共计92件(组),定名为“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特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展期将至2014年3月2日结束。
古书画的保管与布展本身会占用大面积的场地,由于展出的画卷若全部铺开展示,总长度是相当长的,往往会去掉题首或尾部,选取主要部分进行展示,也算是精华所在。观众观看实体展览时,可根据导引,先进行阅读,再了解“四王”背景的情况下来品鉴,才是上佳之选。博物之旅,可以说是又一次学习之旅,感受中华文明的精妙之处。
江南重镇 “四王”散聚
本文就在此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四王”的各路背景。近現代的江南地区是“四王”书画流散与聚集的重镇。因此,诸如吴湖帆、庞莱臣、顾文彬等近现代收藏大家,有甚多机会得到“四王”的精品。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四王”作品大都来自于他们的旧藏,可以说这是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中,收藏“四王”最为系统和代表性的博物馆。鉴定与山水画大家吴湖帆就曾说过:欲学鉴赏,先看四王,掌握了四王才对鉴定绘画的水平有所深切的悟道。
清代画学家、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指出:“国朝画法,廉州(王鉴)、石谷(王翚)为一宗,奉常祖孙(王时敏和王原祁)为一宗。廉州匠心渲染,格无不备;奉常祖孙独以大痴一派为法。两宗设教宇内,法嗣繁衍,至今不变宗风。”后来即将王时敏、王原祁及其传人称为“娄东派”,王鉴、王翚及其传人称为“虞山派”,构成了画史上的“四王”。他们共同继承与发扬了传统文人画精髓,在笔墨的经营与整合中,开拓了新的境界,是清初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至康熙后期,“四王”画派取得了画坛的正统地位。王原祁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则标志着“四王”艺术得到了皇室的器重,逐渐占领主流地位。
而被誉为“后学津梁”的王鉴,不仅得董其昌嫡传,且能自出新意,倡导兼融南北二宗,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弟子王翚在其亲授之下,转益多师,形成“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画学理念。王翚功力全面、画艺超绝,为清廷皇室所推崇,成为当时饮誉南北的“画圣”,受其画风影响者以及门徒众多。“虞山画派”影响深远,清代中晚期的奚冈、戴熙、陆恢、吴谷祥、顾麟士,近代吴琴木、冯超然、吴湖帆、张石园等,皆从此脉络化出。
集古大成之:后学津梁
“集古大成”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后学津梁》,展出王鉴的作品。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避清圣祖玄烨讳改字符照,一作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王世贞曾孙。他受董其昌绘画思想影响,崇尚以南宗为主的传统,并能融合北宗画学。摹古功深,笔法非凡,王鉴又好提携后进,有“后学津梁”之誉,王翚便是其入门弟子。过去王鉴因其籍贯被视为“娄东画派”,近年有学者从其创作旨趣,将之列为“虞山画派”。
现在所见王鉴传世最早的作品是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夏作《秋山图轴》,上有王时敏题识。当时王鉴的名望已经名播海内,已决非虚誉。王鉴绘画是典型的摹古仿古艺术,且绘画融宋入元,实则是天资聪慧,勤奋敏学之人,至壮岁时盛名。他44岁时出任廉州太守。妻子早逝,但未再娶。晚景寂寞孤清,因而专于绘画,享年八十。
王鉴于古代大家的艺术有着深切的领悟,能把握各家在图式、笔墨、丘壑、意韵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加以提炼,形成规范化的形式和表现语言,达到不求形似、妙得神髓的境地。故王鉴摹古,有一种画卷之气,盎然笔墨间,洵为后学津梁。
集古大成之:山水清晖
第二部分:《山水清晖》,展出王翚的作品。王翚(1632-1717),初字象文,后易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少时拜同里张珂为师,后被王鉴、王时敏相继收为弟子。对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宋代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借王翚的临摹得以传世。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宋骏业、王掞推荐,入京担任制作《康熙南巡图》的首席画师。告竣后,获皇太子胤礽接见,并赐手书“山水清晖”四字。为“虞山画派”创始人。
王翚一生的画脉极长,创作精力旺盛。各阶段绘画风格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他的师傅之一,同时也是“四王”之一的王时敏家临摹宋元名迹,此时艺术境界已然神化,四五十岁为极诣,五六十岁具面目,六七十岁渐落俗套,七八十岁有画中见衰颓气,八十以外又复变化入神,用笔如万岁枯藤,苍辣兼具,有空前绝后之妙。加之,他的仕途也是一路走高,在皇家贵族中,多受爱戴,故而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实物基础,却也由于此点,为后期作品的世俗化和商品气息,和代笔的情况出现,使王翚的绘画出产量虽大,却失了壮年画山水画的鬼斧个性之气。
王翚的“国朝第一卷”,也就是《重江叠嶂图》高半米、长十八米的高头大卷,如此巨制,对于王翚是要赠予谁的,是其研究之一。此画作于炎夏酷暑之际,王翚受邀到一吴氏兄弟处下榻,吴家主人对其照料有道,吴氏兄长吴正治更是康熙朝的“修史宰相”,是王翚入京前认识的最高级别官员。彼此间也互为知晓,吴氏对他的绘画技艺早已叹服,甚至评价他的画作已超其师傅王时敏的成就。王翚两次来到吴家做客,便接受吴家委托,以生平第一次完成这幅巨作,来报答对吴家主人的知遇之恩。自此后,王翚也开始了他结交贵胄、逢迎官场的个性。可以说,王翚的成就与地位与他在官场社交的推波助澜也有一定作用。
集古大成之:嫡学传派
除王翚外,师从并受王鉴画风影响的画家另有薛宣、黄柱等,他们中有的甚至为王鉴代笔。而王翚的弟子与受其影响者更多,如这部分中的杨晋、顾昉、宋骏业、陆道淮、徐溶、释上睿等;王翚四十岁左右已有高足顾荇文,惜传世不见顾氏画作。此外,吴暻的《山水图页》,似亦受王翚影响。“虞山画派”影响深远,如康乾两朝后的“小四王”、“后四王”,清中晚期的明中、奚冈、戴熙、陆恢、顾麟士,近代吴琴木、冯超然、吴湖帆、张石园等,皆从此脉络化出。
故此特展涵盖了“二王”早、中期的代表作品,在此主要谈及“二王”两位,也在展出中使观众可以极好地了解两位大家的风格特色与艺术成就。不过从另一方面,作为“南宗正脉”的姐妹篇,“集古大成”特展的推出,将有助于公众与学术界对“四王”总体的艺术成就与深远影响,有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与理解。相信定会再次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