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马尔库什将马克思的技术理论分为一般模式和历史模式。在一般模式下,马尔库什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出发,将劳动视为同社会形式(社会关系)相分离的纯粹技术过程,认为技术拥有本质上固定不变的结构,没有任何历史性的变化,其单一发展逻辑适用于一切人类社会。在历史模式下,马尔库什看到马克思技术理论的复杂性,但认为马克思的技术理论充满张力。我们只有澄清马尔库什对马克思技术理论的误解,坚持历史性、总体性和批判性的方法,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技术理论的真实意蕴。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15BKS080)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尔库什将马克思的技术理论分为一般模式和历史模式。在一般模式下,马尔库什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出发,将劳动视为同社会形式(社会关系)相分离的纯粹技术过程,认为技术拥有本质上固定不变的结构,没有任何历史性的变化,其单一发展逻辑适用于一切人类社会。在历史模式下,马尔库什看到马克思技术理论的复杂性,但认为马克思的技术理论充满张力。我们只有澄清马尔库什对马克思技术理论的误解,坚持历史性、总体性和批判性的方法,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技术理论的真实意蕴。
其他文献
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朗西埃的“平等”学说共同致力于社会批判,但两者在批判方法、价值原则与政治路径上存在着分歧与争论。霍耐特主张以社会哲学方法分析病态社会,朗西埃则认为应当以歧义理性认识社会。霍耐特坚持平等从属于自由,从自由出发构建获得承认的社会条件;朗西埃则主张将平等作为正义的核心,通过实践平等来扰乱并中断治安秩序,在重构政治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两者关于“承认还是平等”的争论,再次凸显了“在感性生活与理性原则的偏离之中如何实现解放政治”的问题。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
舍勒通过同情与爱的区分表明,同情不具有价值构成功能,爱才是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恻隐之心在当代学界常常被视作与同情相近的概念,但是如果借助舍勒的这一区分重新审视孟子的文本,我们将会发现,恻隐的本质是爱而非同情。作为爱之端的恻隐在儒家传统中同样具有源发性和价值构成性,它的发生结构与存在方式可以被称为感通。不少学者都注意到孟子的恻隐不同于同情。黄玉顺用本源情感来刻画恻隐的本质,但他对舍勒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足以回应舍勒的问题,并且没有对情感的本源性内涵给出明见性的揭示。耿宁依托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提出一种相比经验主
让·华尔(Jean Wahl)是列维纳斯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人物,却经常被忽视。在形而上的经验、感性内在性与超越的关系等问题上,华尔给予了列维纳斯重要启发。华尔提出了超越的两个向度:沉降和升越。前者向下沉至内在性,后者向上朝向绝对的他者。此处与彼岸、深度与高度、内在性与超越在华尔那里构成强烈的张力:超越寓于绝对的内在性之中,又外在于内在性;最高的主体性与最高的客体性相关。人与上帝关系的开端与本质在这种张力之中得到揭示。这些命题在列维纳斯的思想中得到了阐述和发展。列维纳斯对华尔思想的解读与吸取,一方面表明了列维
对本真时间的探索一直是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话题。柏格森的“绵延”观念一经提出即占据了法国学界的主导地位。随着巴什拉《瞬间的直觉》的出版,“瞬间”摆脱了其总被视为时间之局部的常识印象,并作为“垂直向度的时间”得到了彰显。通过与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的时间观对读,这种垂直向度的时间能够与此在的时间性“对接”,从而真正完成从“虚假”到“本真”的跨越。
作为人类道德心理的基本要素,情感在美德伦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亚里士多德,情感被理解为一种伴随着快乐或痛苦的心理感觉。为了激起或体验这种心理感觉,行为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基础、认知程度和欲求范围。在前两者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表现为行为者的欲望或善观念并蕴含着相关判断的个体欲求,将成为情感是否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关键。然而,这仅仅表明情感在结构上涉及认知,但不能认定情感可以在事实上被还原为认知。情感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一个具有实践智慧的美德行为者不仅在践行美德时伴随着恰当的情感体验,而且情感本身的恰当运
诺齐克通过阐释洛克财产论建立了自己的分配正义理论。为了论证获取原则的正义规范性,诺齐克把洛克但书的含义重新阐释为“不损害他人的处境”;但诺齐克忽视了个人占有在货币出现前后发生的根本变化,“不损害他人的处境”条款无法处理货币占有的不平等事实。由于对洛克财产论的错误阐释,诺齐克没有意识到:在货币时代,同意的逻辑已经存在,分配正义的实现需要一个基于同意的契约政府作为保障。
为了解决柯亨提到的简单知识问题,知识论者从拒斥闭合论证的单一前提、论证过程的无效性与论证内容的含混性等方面入手来解答,但这又会陷入坚持闭合论证与质疑闭合论证有效性的困境。跳出闭合论证怪圈,从语境主义的语境转换、知识归因的风险效应与凸显效应等角度来解决简单知识问题,或许是更为有效、可行的办法。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国内外的经济与社会秩序等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这甚至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二战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全方位地考验着人类应对全球性突发危机,进行国际协作、国家治理、公共卫生和安全管理、经济发展、科技研发等方面的能力。
在《资本论》语境中,马克思多维度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特有的历史性质和历史形式,进而揭示了其中固有的内在矛盾及带来的深刻危机。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现代私有制所建构起来的占有关系,使得人的主体性获得了特定历史内涵,自然界因此沦为一种从属性的手段和工具的规定。二是资本的权力及其统治,造成了对自然的双重戕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界和人的肉体存在本身即劳动者“自身的自然”。三是资本权力借助于自然科学及作为其外化形态的技术对自然界的驾驭、支配和征服,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