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相关论文
陈卓仙与丈夫唐迪风在思想、情感和生活上构建了一种基于“感通”的共同文化场域,实现了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人与万物的“交感”。陈卓......
隋唐时期,佛教盛极一时,隋文帝分三次下敕兴建舍利塔掀起了佛舍利崇奉的热潮,到唐代迎奉法门寺舍利的活动几乎成为唐代君王例行的......
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严重混淆了超越的两种主体,即"天"是外在的、超凡的,而"人"的心性或理性是内在的、超验的."感通现象学"的问......
对于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当前学界有两个典型批评.一个是外部批评,它的着眼点是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超越性问题.一个是内部批评,其......
先秦儒家的心性论以气本论的宇宙观为基础,其中的性情关系是一本而非二本,二者并不存在形上形下之分,亦不存在异质异层的区别,情作......
《日出》是一部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典剧作,它历经近百年的岁月洗涤仍然在文艺园地中熠熠生辉.本文希望从比较感通的角度入......
生长在清新的自然中的克利斯多夫,在舅舅的引领下走进自然,从自然中找到超越现实苦难的基点。在经历生命所有的艰辛后领悟了自然,......
“感通”教学法以审美意象作为联接、打通各种审美感官的纽带,将各类艺术审美现象打成一片,融日常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于一炉,促进......
基于"孔庙世界"在根源的提问下成为一个学术上可以展开的议题,从孔子"祭如在"出发,通过诠释周濂溪、朱熹、黄干等对于孔庙与乡祠中祭祀......
唐君毅认为,把握心灵活动是认知心灵本身及其性质的重要途径,因而如何通达心灵活动就关系到对人类心灵的认知。唐氏认为心灵活动都......
儒家哲理的关键问题是:一种源自人心的仁爱情感如何能够成为贯通物我内外的天人之道。当前学界对此问题主要有实体论与情感论两种......
《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的隐士严遵对《老子》的注解与发挥。作为卜筮者的严遵,其著作留下了不少易学的印记。其一,“神明”、“太和......
本文展示唐君毅先生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中的心灵九境哲学。此一哲学以心灵与境界之感通与体相用之开展,建立三重九境的......
公私之分在心、不在物。尽孝悌之道,则无种群、集团之障碍;无孝悌之善端,则种群、集团就完全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为私欲所蔽,不能尽其......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调,主要表现为中国美学家们从现实的生存体验和个体感性生命的视角去思考美学问题,这种立足现实生存的美学......
文艺美学是20世纪中国学者所创构的一门最具中华民族特色、最具中国学术原创性的人文学科,文艺美学是美学和文艺学在人生本体论哲......
摘要:在创作过程中,移情有几种情况:一是投射,它是指自恋力比多灌注到对象身上,对象成为自我特点的一种载体.主体统摄对象而达到物我同一......
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
通过仔细比较易卜生系列现代剧的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再参照易卜生在书信、演讲和创作札记中的一些论述,可以发现其现代剧创作的某......
"生生"是王阳明良知发用的动态过程。良知所生为事物之理,即事物于人之价值,"生生"是良知作为价值本体的表现。作为价值本体,良知......
既有的荀子道德主体研究大多在知性的维度上强调行动者对礼义的认知能力,然而,如果行动者没有对礼义的内在要求,单纯的知性并不足......
具有意义赋予能力的心灵不会被一直限制于某个狭小的空间之内,而总是能够自我变换视角、层次或体位,获得无限多样的意义,进入无限丰富......
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建构与其个人的生命经验所具有的内在关联,对于不同哲学家是不一样的。唐君毅作为一位用生命建构自己思想的哲学家......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
唐君毅继承了传统哲学的思想资源,对《大学》进行了系统而又富创造性的阐发。他延续了两宋以来的《大学》改本运动,重编《大学》章......
中国传统协商政治的共识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文化基因,其主要内容包括"和而不同"的整体观与"感而遂通"的协商观。中国传统共识......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唐君毅以心灵生命为体,从三向三观的角度开出三类九重之境,建立了一个以形上为主的哲学体系。唐君毅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宗旨在于......
天人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的基本含义之一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自然与人;基本含义之二是视天人为有德性(道德)的、有能......
《大学》中的格物概念尽管与古代宗教中“德能致物”的说法有其历史渊源关系,却也有重要差异,它已经不是古代宗教中的思想而属于战......
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作为其最......
吕大吉在《宗教学通论新编》中认为神迹是指神异事迹,与神意或天命一样,是宗教赋予神的基本特性之一。神异事迹即是对神和神奇力量......
本文在中西交汇尤其是在对近代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反思的比较视野中,努力呈现唐君毅的道德人格思想,考察他在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易传·系辞》中提出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宋明理学思想建构的一条重要文本。本文通过对二程“气之感应”、“天人相通”......
现代新儒家大多喜言“境界”,唐君毅是比较突出的一位,其境界说的特色在于讲“感通”。“感通”源自《易传》的“感而遂通”,在唐......
西方全球化发展,形成"受伤城市",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文化,形成自我中心主义(Egoism),引致城市精神文化与道德崩落。当代西方城市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