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其建设模式为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浙江大学在视频公开课自主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经验与体会如下:
一、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建设意义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并兼顾社会公众需求的免费开放优质视频课程。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面向社会展示成果的窗口之一,体现着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精湛的教学水平。浙江大学有义务也有责任回馈社会,做好视频公开课建设,实现社会责任。
二、精心组织,协调落实建设方案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召集有关院系负责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关教师,制订具体实施视频公开课建设方案。
1. 遴选课程。充分考虑具有广博知识、精深内涵能够展示浙江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并引领社会、传承文化的课程,结合浙江大学的特色和优势,确定了8门课程作为我校建设课程。
2. 明确定位。如果说原有的精品课程主要针对校内师生,“百家讲坛”主要面向广大公众,那么视频公开课就是既面向校内师生,更要兼顾公众兴趣,必须引入师生互动,并且力争比“百家讲坛”更深刻。
3. 组建团队。制订相关工作方案,确定任务目标与要求,主讲教师领衔组建编、导、摄、演团队,动员学生积极参与。
4. 落实方案。确定课程制作的风格、制订技术方案,制作片头与课程拍摄模版,并组织摄制的实施以保障其质量。
5. 设计模式。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设计了拍摄的不同模式:大礼堂模式、专业演播厅模式。
6. 技术支撑。请现代教育中心深度介入,成立技术实施小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视频公开课高质量拍摄;明确制片、导演、场景布置(美工)、摄像、导控、录音、剪辑、合成等技术工作。
7. 资源保障。积极统筹校内资源,落实场地,给予经费投入,做好相关协调工作。
8. 政策保障。制订了相关政策扶持,为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经过全校的同心协力,浙江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浙江大学申报的8个选题均被认定为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
三、经验共享,扎实推进建设工作
2011年6月28日,浙江大学在杭州承办了“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毫无保留地与同行分享了建设与制作经验,既介绍了视频公开课意义、选题、模式、目标、工作组织及相关政策,也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推动了建设工作的总体进程。
选题的入选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积极推进工作进程,召集主讲教师、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的有关人员,对前期工作进行了总结梳理,安排落实了8门入选课程的建设方案:(1)课堂拍摄(素材);(2)内容整理(文稿);(3)素材剪辑(毛片);(4)叠字精编(成片);(5)合成输出(定稿);(6)压制刻盘(成品)。
我校的“王阳明心学”作为首批上线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在我校校园网内试用两周,两周访问次数已近3000次,这充分说明浙大师生对于视频公开课的热切期盼和关注。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陆国栋 张聪)
[责任编辑:周 杨]
一、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建设意义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并兼顾社会公众需求的免费开放优质视频课程。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面向社会展示成果的窗口之一,体现着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精湛的教学水平。浙江大学有义务也有责任回馈社会,做好视频公开课建设,实现社会责任。
二、精心组织,协调落实建设方案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召集有关院系负责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关教师,制订具体实施视频公开课建设方案。
1. 遴选课程。充分考虑具有广博知识、精深内涵能够展示浙江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并引领社会、传承文化的课程,结合浙江大学的特色和优势,确定了8门课程作为我校建设课程。
2. 明确定位。如果说原有的精品课程主要针对校内师生,“百家讲坛”主要面向广大公众,那么视频公开课就是既面向校内师生,更要兼顾公众兴趣,必须引入师生互动,并且力争比“百家讲坛”更深刻。
3. 组建团队。制订相关工作方案,确定任务目标与要求,主讲教师领衔组建编、导、摄、演团队,动员学生积极参与。
4. 落实方案。确定课程制作的风格、制订技术方案,制作片头与课程拍摄模版,并组织摄制的实施以保障其质量。
5. 设计模式。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设计了拍摄的不同模式:大礼堂模式、专业演播厅模式。
6. 技术支撑。请现代教育中心深度介入,成立技术实施小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视频公开课高质量拍摄;明确制片、导演、场景布置(美工)、摄像、导控、录音、剪辑、合成等技术工作。
7. 资源保障。积极统筹校内资源,落实场地,给予经费投入,做好相关协调工作。
8. 政策保障。制订了相关政策扶持,为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经过全校的同心协力,浙江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浙江大学申报的8个选题均被认定为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
三、经验共享,扎实推进建设工作
2011年6月28日,浙江大学在杭州承办了“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培训会议”,毫无保留地与同行分享了建设与制作经验,既介绍了视频公开课意义、选题、模式、目标、工作组织及相关政策,也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推动了建设工作的总体进程。
选题的入选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积极推进工作进程,召集主讲教师、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的有关人员,对前期工作进行了总结梳理,安排落实了8门入选课程的建设方案:(1)课堂拍摄(素材);(2)内容整理(文稿);(3)素材剪辑(毛片);(4)叠字精编(成片);(5)合成输出(定稿);(6)压制刻盘(成品)。
我校的“王阳明心学”作为首批上线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在我校校园网内试用两周,两周访问次数已近3000次,这充分说明浙大师生对于视频公开课的热切期盼和关注。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陆国栋 张聪)
[责任编辑:周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