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知识与技能并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已得到教育界的认可,但观念的变化并没有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忽视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本文提出职业教育课程考试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从内容、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一套能实现高职办学目的、切实可行的考试制度。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能力 国家职业标准 考试改革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特征有三:一是增强职业岗位能力,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二是注重课程体系的职业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技能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而考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有目的、有对象的考核和检测手段,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测量。考试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引导教师教什么、怎样教;评价功能,评判学生成绩,检测教学效果;督促功能,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督促教师关心指导,尽心讲授;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改进学习方法,提醒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方法。而其中导向功能是核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职业教育考试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能力检测中心”功能。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对考试的功能存在“重评价、轻反馈督促、忽略导向”的认识偏差。
只注重评判学生成绩,过于夸大分数的能级表现。考试导向功能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教师教学任务不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偏低。
(二)考试内容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
考试内容局限于考核教材中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三)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考试方式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察少。与高职教育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矛盾。
以上问题导致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成绩认可度不高,社会评价差,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进而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一)总体设想。
明确考试目的,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考试理念,在考试导向和标准上向“国家职业标准”靠拢。
从教育过程上看,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在于“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管”,调动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的主动性和规范性,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国部分职业已实行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与职业岗位要求密切相关的技能、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学业证”和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证”,即“双证书”制。其特点就是以职业资格课程为中心,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导和规范职业教育行为,用职业课程考核标准规范学校“教”、“考”的内客和形式,通过外部认证方式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可信度。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构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评价体系,尤其是要把职业能力考核放在各种考核的中心位置,积极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学业考核新模式。
(二)具体方案。
1.确立考试的职业能力导向,改革考试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标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在专业职业标准中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安排教和学的方法。考试命题严格按照职业标准要求,考试内容应该体现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和客观评价。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总结出了两种基本考核模式,效果较好。模式一是“简单独立型”,是将独立的职业能力课程的考核内容与课程在职业标准中的考核要求相结合,进行独立的理论和技能考核。考试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程在职业能力中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技能灵活转换与基础应用的能力。如机械类学生《机械制图与AUTO CAD》课程的考核,仅仅局限于识图和AUTO CAD软件的使用。模式二是“综合项目型”,可突破“简单独立型”考核内容各自为阵的局限性,根据职业标准对综合技能的要求,将考核内容设计成类似企业实际生产与服务业务的综合性项目,强调各职业能力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职业能力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由于项目本身并无标准答案,只有合理性要求和科学性的探索,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机械类学生机械课程设计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识图和AUTO CAD软件的使用,还包含机械设计理念、原理,机械制造方法与工艺,以及CAD/CAM等内容,进一步健全创新思维。
2.采取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体现职教特色。
考试方式要突出职业性、多样性、可操作性。突破笔试答卷的固有模式,采取口试、试验、参与实习、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考试重点由理论转向技能,考试地点由教室转向工场,考试成果由试卷转向产品,考试过程由两小时转向平时学习,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作业、项目设计、成果报告、问题讨论等考察和评价学生。例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引企入校”,第一年学生以“学生”身份学习,考核采用理论加技能;第二年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学习,教师和企业专家以“师傅”的身份传授知识和技能,采用工作实习过程考核方式;第三年学生以“技工”身份学习,考核以职业技工标准要求。整个考核通过具体职业工作过程进行,方式灵活多样,成绩主要依靠对其职业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估,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效果良好。
3.加强监管,完善考试管理体制,发挥考试功能。
根据职业标准,建立考评体系,制定考试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现考试的有效度、可信度、区分度,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考试导向功能,体现考试的职业教育特色,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3,(13).
[2]游韬.高职院校考试形式的改革[J].今日科苑,2009,(22).
[3]康娜.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可行性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能力 国家职业标准 考试改革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特征有三:一是增强职业岗位能力,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二是注重课程体系的职业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技能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而考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有目的、有对象的考核和检测手段,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测量。考试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引导教师教什么、怎样教;评价功能,评判学生成绩,检测教学效果;督促功能,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督促教师关心指导,尽心讲授;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改进学习方法,提醒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方法。而其中导向功能是核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职业教育考试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能力检测中心”功能。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对考试的功能存在“重评价、轻反馈督促、忽略导向”的认识偏差。
只注重评判学生成绩,过于夸大分数的能级表现。考试导向功能的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强,教师教学任务不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偏低。
(二)考试内容注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
考试内容局限于考核教材中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三)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考试方式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察少。与高职教育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矛盾。
以上问题导致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成绩认可度不高,社会评价差,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进而阻碍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一)总体设想。
明确考试目的,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考试理念,在考试导向和标准上向“国家职业标准”靠拢。
从教育过程上看,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在于“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管”,调动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的主动性和规范性,保证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国部分职业已实行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与职业岗位要求密切相关的技能、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学业证”和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证”,即“双证书”制。其特点就是以职业资格课程为中心,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导和规范职业教育行为,用职业课程考核标准规范学校“教”、“考”的内客和形式,通过外部认证方式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可信度。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构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以“能力为中心”的考试评价体系,尤其是要把职业能力考核放在各种考核的中心位置,积极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学业考核新模式。
(二)具体方案。
1.确立考试的职业能力导向,改革考试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标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在专业职业标准中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安排教和学的方法。考试命题严格按照职业标准要求,考试内容应该体现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和客观评价。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总结出了两种基本考核模式,效果较好。模式一是“简单独立型”,是将独立的职业能力课程的考核内容与课程在职业标准中的考核要求相结合,进行独立的理论和技能考核。考试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程在职业能力中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技能灵活转换与基础应用的能力。如机械类学生《机械制图与AUTO CAD》课程的考核,仅仅局限于识图和AUTO CAD软件的使用。模式二是“综合项目型”,可突破“简单独立型”考核内容各自为阵的局限性,根据职业标准对综合技能的要求,将考核内容设计成类似企业实际生产与服务业务的综合性项目,强调各职业能力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职业能力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由于项目本身并无标准答案,只有合理性要求和科学性的探索,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机械类学生机械课程设计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识图和AUTO CAD软件的使用,还包含机械设计理念、原理,机械制造方法与工艺,以及CAD/CAM等内容,进一步健全创新思维。
2.采取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方式,体现职教特色。
考试方式要突出职业性、多样性、可操作性。突破笔试答卷的固有模式,采取口试、试验、参与实习、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考试重点由理论转向技能,考试地点由教室转向工场,考试成果由试卷转向产品,考试过程由两小时转向平时学习,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作业、项目设计、成果报告、问题讨论等考察和评价学生。例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引企入校”,第一年学生以“学生”身份学习,考核采用理论加技能;第二年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学习,教师和企业专家以“师傅”的身份传授知识和技能,采用工作实习过程考核方式;第三年学生以“技工”身份学习,考核以职业技工标准要求。整个考核通过具体职业工作过程进行,方式灵活多样,成绩主要依靠对其职业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估,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效果良好。
3.加强监管,完善考试管理体制,发挥考试功能。
根据职业标准,建立考评体系,制定考试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现考试的有效度、可信度、区分度,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考试导向功能,体现考试的职业教育特色,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3,(13).
[2]游韬.高职院校考试形式的改革[J].今日科苑,2009,(22).
[3]康娜.高职教育考试模式的可行性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