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正太简介】
国家教育咨询师总培训师兼总教务长、上海市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际知名的“NLP教育整合”专家。留德访问学者,多次在德、法等国进行讲学。他将国际先进的NLP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整合,形成国际前沿教学技术——NLP教学法,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心理学层面判断学习类型,重塑大脑程序,优化学习行为,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全面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苦学无效、学法不当、行为异常、心理脆弱等学习障碍,有“教育咨询之父”之称。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英文简称,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约翰·格林德和数学家、心理学家、电脑专家理查德·班德勒联合创立。该学说的起源是研究卓越人士的成功原因,将成功行为的心路历程一一解码,化成一套一套的技巧程序,使其他人也可以成为卓越人士。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将人的意识与潜意识沟通,通过更新潜意识改进人的行为。“NLP教育整合”则是将NLP的心理学技术应用于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李正太先生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且一直活跃在教育第一线,对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误区有深刻的认识。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聪明与拙笨
记者(以下简称记):探讨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诸多因素,许多家长首先会说到智商,即孩子是聪明还是拙笨。您作为教育专家,对此有何看法?
李正太(以下简称李):这是教育的误区。我曾经有一个学生,高一的时候9门功课8门不及格,及格的那门也就60分。家长说孩子笨、不争气,慢慢地也就无可奈何地承认自己孩子不开窍,老师也拿“孩子反应慢”作为教育失败的台阶。可是,令家长和老师大喜过望的是,经过一系列的NLP培训,后来这名学生居然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
记:这是一个奇迹!您对他做了什么?
李:尽管辅导过程复杂,但道理很简单,就是强化他的视觉表象系统。
记:请详细谈谈。
李:好的。NLP理论认为,人类处理信息,有三种偏好类型:第一,基于画面的视觉类型;第二,基于声音的听觉类型;第三,基于动作、情绪的感觉类型。学校的课堂学习,主要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教材、板书、笔记、考试,都是以视觉为主导。如果学生属于视觉偏好类型,接受信息很适应,效率就高,学习轻松而且成绩好,被家长和老师称为聪明孩子;如果孩子听觉偏好或感觉偏好特别强烈,必然影响学习效率,再刻苦也难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自然被家长和老师称为拙笨的孩子。强化孩子的视觉表象系统,做法是频繁地用画面刺激孩子的神经,比如背英语单词的时候,让他首先在脑海里弹出单词的画面,解数学题的时候,脑海里首先弹出解题的步骤。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以视觉为主导的思维习惯,就像出轨的列车回到轨道上,一旦开动起来,进步神速。所以说,在学习上只有笨办法,没有笨孩子。
记:许多家长说,不怕孩子学习不用功,就怕孩子考试时粗心。请问,粗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李:考试粗心的问题很普遍。有些学生做题时,先在草稿纸一步一步地演算,然后往试卷上抄的时候仍会出错。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做题时不够专注,二是学生想的比写的快。我曾做过实验,让学生闭着眼睛做题,先在脑海里把题解一遍,然后一步一步说出来,最后再写出来,错误率果然大大降低。
记:这是为什么?
李:闭着眼睛解题,学生一直关注解题的整体和每一步细节,也就是说,他脑海中全是解题的画面,这样就专注了,即先画面,再声音,最后书写,基本没问题。而在草稿纸上认真地演算,往往脑海中一会儿弹出自己的声音,一会儿闪现出另一种感觉,一会儿又是其他的画面,手上写的和脑中想的很容易不一致,即所谓一心二用,很容易出错。
记:还有一类学生,上课听得懂,回答问题正确,可是课后做作业却错误百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这种现象分为两种情形:第一,语文、英语、历史科目中的陈述性内容,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了,肯定能懂,但是考试的时候未必能想起来。学生们总以为,学了就记住了,实际上信息只是保留在短期记忆中,还没有转化为长期记忆。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复习,即时常复述、回忆。建议家长回家看看孩子的课堂笔记,如果到了学期末,孩子的笔记本边角整齐,笔迹工整,页面整洁,那不是好事情,因为做笔记成了走过场,课后没翻过几次,怎么能考出好成绩呢?第二,对数学、物理科目中的程序性内容,学生是假懂,而不是真懂。专业的说法是,意识上懂了,而潜意识没懂。如果学生把程序性内容当成陈述性内容来理解和记忆,就会造成“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多做题,通过做题达到对程序性内容深刻的理解,否则就是“学在口袋,不在脑袋”。
兴趣与偏科
记:有的学生说,自己很想取得好成绩,但对某些学科实在提不起兴趣,一学就头疼。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李:关于学习兴趣,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新概念作文获奖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一看文学作品,立刻浑身是劲,可是一接触英语,我就蔫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请他现场阅读一篇汉语文章和一篇英语文章,然后问他读两篇文章时的心理感受。他说:“阅读汉语文章,整个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呈现作者勾勒的画面,并且能以评论者的角度评价作者表达、构思的优劣,从而产生成就感。而阅读英语文章时,念每个单词都很吃力,读完了也不知道讲些什么。”结论出来了:不是英语文章不足以引起人的兴趣,而是阅读的时候只注意拼读,没有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后来,我教他掌握英语单词记忆法,加强语感训练,即通过画面刺激和声音刺激,激活他对英语的直接感觉,他很快就对英语感兴趣了,英语作文写得跟汉语作文一样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死记硬背是糟糕的学习方法,只会让学生逐渐厌学。
记:到了高中,有些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也是同样的原因吧? 李:除了学习方法不对头,偏科的学生还可能出现了学科情感问题。比如,我遇到过一个高二女生,英语成绩特别好,年级数一数二,可是突然说不喜欢英语了,成绩直线下降。深入沟通后我发现,她是因为和英语老师产生了矛盾,由厌恶英语老师发展到厌恶英语这门课。当然,学生不喜欢某门课,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但都叫学科情感问题。
心理学认为,人的力量来自情感,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来自学习情感。我曾问过许多老师,最怕哪类学生?老师异口同声,最怕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需要一个过程,周期较长,通常会令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即使进步明显,学生仍然有可能放弃学习,这往往导致学生因厌学而偏科。专业的说法是学习的自我效能过低,说白了就是看不到希望,提不起精神。通常,对这类学生,有经验的老师会推荐一些简易的练习,或者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但这样做是无效的,因为学习的自我效能同时被弱化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还是得不到有效调控。许多老师对此束手无策。
记:家长们也有这样的苦恼。请介绍一些学习情感的调控方法。
李:有效的方法是释放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尝试一些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最好能提供前面讲的视觉表象系统的支持。
有些对学习尚存信心的学生,考试总是不理想,老师和家长发现他学习方法有问题,于是推荐先进的学习方法,学生当场体验也觉得不错,可是回到家还是沿用老方法学习。这也是学习情感问题,学生对旧的学习方法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对此,家长们要多做一件事,就是帮孩子深刻认识以往学习方法的不足,然后引导孩子对新学习方法产生强烈的向往,否则不可能见效。
另外一种学习情感问题是“学不踏实,玩不痛快”。放学了,孩子知道要做功课,可是忍不住要先看一会儿电视,或玩一会儿游戏,但因为有作业的牵挂,他玩不痛快。孩子玩完了,发现作业没有完成,后悔不已。这就是孩子内心两种冲动,玩的冲动和学习的冲动,学生自己通常难以平衡。解决的办法是合理规划时间,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专心学。提醒家长朋友们,如果一味限制孩子玩,必然适得其反,因为孩子玩的冲动会被压制,而压制的力量越大,孩子玩的冲动就越强烈。
屈服与信服
记:前面我们谈的都是孩子的学习问题,下面来谈谈亲子关系。请问,您怎么看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
李:叛逆是一种力量。孩子年少轻狂,桀骜不驯,敢于冒险和挑战,本来是积极的力量,只是有时用错了地方。如果家长试图压制这种力量,大多数孩子会本能地反抗,出现各种各样的叛逆行为。
记:对于孩子的叛逆,家长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李:孩子的追求是理性的,但采取的方法是感性的。作为家长,最佳的应对策略有两个:第一,保持冷静,不激化矛盾;第二,尊重孩子的动机,丰富孩子的选择,即不仅仅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还需要帮助孩子找到什么是对的。
记:面对孩子的叛逆,许多家长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激化矛盾,使亲子关系恶化。家长为何这么容易被激怒?
李:易怒的家长认为自己是控制者,孩子是被控制者。让我们用心理学上的控制理论来解释:在控制者看来,被控制者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是天经地义的,只要被控制者听话,万事大吉,控制者也就获得了平稳感和安全感。当然,这是控制者的主观愿望。控制者发号施令,如果没有被遵从,他就觉得有理由为此发怒,因为平稳感和安全感被打破了。如果被控制者表现出逃离的迹象,控制者觉得有理由为此感到被冒犯,所以容易被激怒。
记:家长应该怎样消减自己的控制欲呢?
李:最好的办法是家长注意增强自己感知、认知和思考的能力,遇事冷静,不感情用事,久而久之,就能逐渐改掉自己的急躁脾气。家长要明白,即使你说的话是对的,但如果方式不对,同样会遭到孩子的抵制,比如唠叨、训斥,孩子们最烦这些。如果讲道理行不通,那就换个方式,比如讲故事,让故事的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提示道理,可能会更深刻。要知道,道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意识形态,另一种是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中的道理逼迫孩子屈服,而潜意识形态中的道理才能让孩子信服。孩子意识上认同,未必能确保潜意识认同。
记:如何让孩子信服家长的道理?
李:要让孩子信服家长的道理,必须做到情感优先,要点如下:
第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让孩子也看到自己的成绩。
第二,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保持平常心,安慰孩子,陪孩子共同反省。反省的方法是先听孩子的想法,正确的及时赞赏,错误的委婉提醒,切忌训斥、挖苦。
第三,尊重孩子自己安排的时间。只要孩子能在约定时间内完成某事,就夸奖他是个负责任、守信用的孩子。
第四,无论多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陪孩子做一些功课以外的活动,如聊天、玩牌、看故事书等孩子喜欢的事。
只有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础,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叛逆冲动了。这是应对孩子青春期叛逆最根本的办法,也是家庭和睦、教育成功的保证。
【编辑:陈彤】
国家教育咨询师总培训师兼总教务长、上海市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际知名的“NLP教育整合”专家。留德访问学者,多次在德、法等国进行讲学。他将国际先进的NLP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整合,形成国际前沿教学技术——NLP教学法,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心理学层面判断学习类型,重塑大脑程序,优化学习行为,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全面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苦学无效、学法不当、行为异常、心理脆弱等学习障碍,有“教育咨询之父”之称。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英文简称,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约翰·格林德和数学家、心理学家、电脑专家理查德·班德勒联合创立。该学说的起源是研究卓越人士的成功原因,将成功行为的心路历程一一解码,化成一套一套的技巧程序,使其他人也可以成为卓越人士。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将人的意识与潜意识沟通,通过更新潜意识改进人的行为。“NLP教育整合”则是将NLP的心理学技术应用于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李正太先生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且一直活跃在教育第一线,对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误区有深刻的认识。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聪明与拙笨
记者(以下简称记):探讨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诸多因素,许多家长首先会说到智商,即孩子是聪明还是拙笨。您作为教育专家,对此有何看法?
李正太(以下简称李):这是教育的误区。我曾经有一个学生,高一的时候9门功课8门不及格,及格的那门也就60分。家长说孩子笨、不争气,慢慢地也就无可奈何地承认自己孩子不开窍,老师也拿“孩子反应慢”作为教育失败的台阶。可是,令家长和老师大喜过望的是,经过一系列的NLP培训,后来这名学生居然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
记:这是一个奇迹!您对他做了什么?
李:尽管辅导过程复杂,但道理很简单,就是强化他的视觉表象系统。
记:请详细谈谈。
李:好的。NLP理论认为,人类处理信息,有三种偏好类型:第一,基于画面的视觉类型;第二,基于声音的听觉类型;第三,基于动作、情绪的感觉类型。学校的课堂学习,主要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教材、板书、笔记、考试,都是以视觉为主导。如果学生属于视觉偏好类型,接受信息很适应,效率就高,学习轻松而且成绩好,被家长和老师称为聪明孩子;如果孩子听觉偏好或感觉偏好特别强烈,必然影响学习效率,再刻苦也难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自然被家长和老师称为拙笨的孩子。强化孩子的视觉表象系统,做法是频繁地用画面刺激孩子的神经,比如背英语单词的时候,让他首先在脑海里弹出单词的画面,解数学题的时候,脑海里首先弹出解题的步骤。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以视觉为主导的思维习惯,就像出轨的列车回到轨道上,一旦开动起来,进步神速。所以说,在学习上只有笨办法,没有笨孩子。
记:许多家长说,不怕孩子学习不用功,就怕孩子考试时粗心。请问,粗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李:考试粗心的问题很普遍。有些学生做题时,先在草稿纸一步一步地演算,然后往试卷上抄的时候仍会出错。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做题时不够专注,二是学生想的比写的快。我曾做过实验,让学生闭着眼睛做题,先在脑海里把题解一遍,然后一步一步说出来,最后再写出来,错误率果然大大降低。
记:这是为什么?
李:闭着眼睛解题,学生一直关注解题的整体和每一步细节,也就是说,他脑海中全是解题的画面,这样就专注了,即先画面,再声音,最后书写,基本没问题。而在草稿纸上认真地演算,往往脑海中一会儿弹出自己的声音,一会儿闪现出另一种感觉,一会儿又是其他的画面,手上写的和脑中想的很容易不一致,即所谓一心二用,很容易出错。
记:还有一类学生,上课听得懂,回答问题正确,可是课后做作业却错误百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这种现象分为两种情形:第一,语文、英语、历史科目中的陈述性内容,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了,肯定能懂,但是考试的时候未必能想起来。学生们总以为,学了就记住了,实际上信息只是保留在短期记忆中,还没有转化为长期记忆。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复习,即时常复述、回忆。建议家长回家看看孩子的课堂笔记,如果到了学期末,孩子的笔记本边角整齐,笔迹工整,页面整洁,那不是好事情,因为做笔记成了走过场,课后没翻过几次,怎么能考出好成绩呢?第二,对数学、物理科目中的程序性内容,学生是假懂,而不是真懂。专业的说法是,意识上懂了,而潜意识没懂。如果学生把程序性内容当成陈述性内容来理解和记忆,就会造成“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多做题,通过做题达到对程序性内容深刻的理解,否则就是“学在口袋,不在脑袋”。
兴趣与偏科
记:有的学生说,自己很想取得好成绩,但对某些学科实在提不起兴趣,一学就头疼。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李:关于学习兴趣,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新概念作文获奖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一看文学作品,立刻浑身是劲,可是一接触英语,我就蔫了。这是怎么回事?”我请他现场阅读一篇汉语文章和一篇英语文章,然后问他读两篇文章时的心理感受。他说:“阅读汉语文章,整个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呈现作者勾勒的画面,并且能以评论者的角度评价作者表达、构思的优劣,从而产生成就感。而阅读英语文章时,念每个单词都很吃力,读完了也不知道讲些什么。”结论出来了:不是英语文章不足以引起人的兴趣,而是阅读的时候只注意拼读,没有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后来,我教他掌握英语单词记忆法,加强语感训练,即通过画面刺激和声音刺激,激活他对英语的直接感觉,他很快就对英语感兴趣了,英语作文写得跟汉语作文一样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死记硬背是糟糕的学习方法,只会让学生逐渐厌学。
记:到了高中,有些学生出现偏科现象,也是同样的原因吧? 李:除了学习方法不对头,偏科的学生还可能出现了学科情感问题。比如,我遇到过一个高二女生,英语成绩特别好,年级数一数二,可是突然说不喜欢英语了,成绩直线下降。深入沟通后我发现,她是因为和英语老师产生了矛盾,由厌恶英语老师发展到厌恶英语这门课。当然,学生不喜欢某门课,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但都叫学科情感问题。
心理学认为,人的力量来自情感,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来自学习情感。我曾问过许多老师,最怕哪类学生?老师异口同声,最怕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需要一个过程,周期较长,通常会令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即使进步明显,学生仍然有可能放弃学习,这往往导致学生因厌学而偏科。专业的说法是学习的自我效能过低,说白了就是看不到希望,提不起精神。通常,对这类学生,有经验的老师会推荐一些简易的练习,或者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但这样做是无效的,因为学习的自我效能同时被弱化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还是得不到有效调控。许多老师对此束手无策。
记:家长们也有这样的苦恼。请介绍一些学习情感的调控方法。
李:有效的方法是释放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尝试一些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最好能提供前面讲的视觉表象系统的支持。
有些对学习尚存信心的学生,考试总是不理想,老师和家长发现他学习方法有问题,于是推荐先进的学习方法,学生当场体验也觉得不错,可是回到家还是沿用老方法学习。这也是学习情感问题,学生对旧的学习方法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对此,家长们要多做一件事,就是帮孩子深刻认识以往学习方法的不足,然后引导孩子对新学习方法产生强烈的向往,否则不可能见效。
另外一种学习情感问题是“学不踏实,玩不痛快”。放学了,孩子知道要做功课,可是忍不住要先看一会儿电视,或玩一会儿游戏,但因为有作业的牵挂,他玩不痛快。孩子玩完了,发现作业没有完成,后悔不已。这就是孩子内心两种冲动,玩的冲动和学习的冲动,学生自己通常难以平衡。解决的办法是合理规划时间,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专心学。提醒家长朋友们,如果一味限制孩子玩,必然适得其反,因为孩子玩的冲动会被压制,而压制的力量越大,孩子玩的冲动就越强烈。
屈服与信服
记:前面我们谈的都是孩子的学习问题,下面来谈谈亲子关系。请问,您怎么看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
李:叛逆是一种力量。孩子年少轻狂,桀骜不驯,敢于冒险和挑战,本来是积极的力量,只是有时用错了地方。如果家长试图压制这种力量,大多数孩子会本能地反抗,出现各种各样的叛逆行为。
记:对于孩子的叛逆,家长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李:孩子的追求是理性的,但采取的方法是感性的。作为家长,最佳的应对策略有两个:第一,保持冷静,不激化矛盾;第二,尊重孩子的动机,丰富孩子的选择,即不仅仅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还需要帮助孩子找到什么是对的。
记:面对孩子的叛逆,许多家长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激化矛盾,使亲子关系恶化。家长为何这么容易被激怒?
李:易怒的家长认为自己是控制者,孩子是被控制者。让我们用心理学上的控制理论来解释:在控制者看来,被控制者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是天经地义的,只要被控制者听话,万事大吉,控制者也就获得了平稳感和安全感。当然,这是控制者的主观愿望。控制者发号施令,如果没有被遵从,他就觉得有理由为此发怒,因为平稳感和安全感被打破了。如果被控制者表现出逃离的迹象,控制者觉得有理由为此感到被冒犯,所以容易被激怒。
记:家长应该怎样消减自己的控制欲呢?
李:最好的办法是家长注意增强自己感知、认知和思考的能力,遇事冷静,不感情用事,久而久之,就能逐渐改掉自己的急躁脾气。家长要明白,即使你说的话是对的,但如果方式不对,同样会遭到孩子的抵制,比如唠叨、训斥,孩子们最烦这些。如果讲道理行不通,那就换个方式,比如讲故事,让故事的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提示道理,可能会更深刻。要知道,道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意识形态,另一种是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中的道理逼迫孩子屈服,而潜意识形态中的道理才能让孩子信服。孩子意识上认同,未必能确保潜意识认同。
记:如何让孩子信服家长的道理?
李:要让孩子信服家长的道理,必须做到情感优先,要点如下:
第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让孩子也看到自己的成绩。
第二,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保持平常心,安慰孩子,陪孩子共同反省。反省的方法是先听孩子的想法,正确的及时赞赏,错误的委婉提醒,切忌训斥、挖苦。
第三,尊重孩子自己安排的时间。只要孩子能在约定时间内完成某事,就夸奖他是个负责任、守信用的孩子。
第四,无论多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陪孩子做一些功课以外的活动,如聊天、玩牌、看故事书等孩子喜欢的事。
只有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础,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叛逆冲动了。这是应对孩子青春期叛逆最根本的办法,也是家庭和睦、教育成功的保证。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