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室内设计的实质就是室内的空间设计,包括物理空间设计和心理空间设计两个层面。居住心理学是研究居住空间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甚丰,但与我国居住心理学发展现实,特别是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对人的感受之影响的现状有一定差距,在此领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居住心理学;影响;原则
中图分类号:TB4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34-1
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即“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需求和居住环境的不断变化,城市住宅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住宅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需求对住宅形式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进行住宅设计,就必然要从分析人的居住需求入手,分析人的居住需求则需从人的居住心理出发。
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本质是为人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随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居住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我们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目的就在于:了解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其及时地反馈到我们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去,合理地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颜色和光照,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室内空间设计与人的居住心理、行为进行研究。
一、居住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契合度
居住空间能够满足人肢体上的伸展与行为,而心理空间则满足人精神上、视觉上的舒适感。这两者看似像两个没有交集的圆,但其实是有某些固定联系的。在心理空间的设计中,并不是面积越大,就越觉得宽敞舒适,有时面积太大,给人太空旷的感觉,可能会使居住者没有安全感,产生相反的效果。而如果居住的面积过小或房顶过低,则会使居住者产生压抑感,有窒息或透不过气的心理感觉,从而产生心理负担。这些都是因为居住空间而使心理空间变化的表现。而心理空间并不仅仅是这些,对于不同的受众者来说,其心理感觉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工作状态都有所不同,所以同一居住空间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是不一致的。心理空间不仅包含客观因素,并且包含很大程度的主观因素,由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经验等的不同,受众的欣赏水平以及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营造出的居住空间在不同人的眼中感受的心理空间大相径庭。居住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是人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居住空间大多是客观的,满足绝大多数居住者生理需求的空间,而心理空间则是主观的,应满足不同个体的心理需求。同样的居住空间刺激到不同的人身上,则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在给居住者设计房屋时,就应当使某一固定的室内空间,其居住空间与心理空间达到最大的契合度,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的居住者对心理空间的需求。
二、居住的私密性
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掩人耳目的活动,提供这种活动的可能性就是住宅私密性。如果住宅套内空间设计私密性处理不当,会给居住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产生不愉快、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和邻里关系的和善。住宅套内空间私密性最强的是卧室、浴室与厕所,而其余空间私密性则次之。私密往往受到两方面的干扰:一是噪声;二是视线。而这两方面的干扰主要来自:一是户内干扰;二是户外干扰。
住宅内部应做到按“公私分离”、“动静分离”原则合理分区,尽量避免户内干扰。卧室的门不宜直接开向起居厅,卧室也不应穿套,避免卧室被外人窥视干扰。卫生间、厕所、浴室、厨房的门洞都不允许直接开向起居厅,以避免内部的活动被暴露。
三、居住的开放性
居住者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要求后,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的友爱交往,这时起居室功能在现代住宅中的作用就非常突出,它是住宅套间的中心,是家庭公共生活的场所。随着社会现代化,推动家庭物质和文化生活向着多样化、开放性发展。人们通过选择住房和改造装修自己的住宅,使之成为他理想中的形式,使住宅更加适于居住者的需求,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同时,由于人们的职业经历、文化教育程度、社会交往的范围、经济收入水平以及个人的年龄、性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家庭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居住心理和行为模式也必然要呈现出多元化。
居住空间与心理空间在室内设计中是两大并行的空间范畴,都与受众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室内空间设计最基本的就是满足居住空间,在满足居住空间的基础上,营造最适合受众者使用与居住的心理空间。当代社会越来越提倡“以人为本”,而研究居住空间与人的居住心理的舒适度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涛,龚克.居住心理与住宅设计[J].西南科技大学,2005,(01).
[2]郭巍巍.室内心理空间营造要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1,(12).
[3]程彦鸿.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契合度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
作者简介:
宋明芮,西北民族大学。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居住心理学;影响;原则
中图分类号:TB4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34-1
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即“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需求和居住环境的不断变化,城市住宅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住宅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需求对住宅形式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进行住宅设计,就必然要从分析人的居住需求入手,分析人的居住需求则需从人的居住心理出发。
室内居住空间设计的本质是为人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随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断完善,居住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并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我们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目的就在于:了解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其及时地反馈到我们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去,合理地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颜色和光照,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室内空间设计与人的居住心理、行为进行研究。
一、居住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契合度
居住空间能够满足人肢体上的伸展与行为,而心理空间则满足人精神上、视觉上的舒适感。这两者看似像两个没有交集的圆,但其实是有某些固定联系的。在心理空间的设计中,并不是面积越大,就越觉得宽敞舒适,有时面积太大,给人太空旷的感觉,可能会使居住者没有安全感,产生相反的效果。而如果居住的面积过小或房顶过低,则会使居住者产生压抑感,有窒息或透不过气的心理感觉,从而产生心理负担。这些都是因为居住空间而使心理空间变化的表现。而心理空间并不仅仅是这些,对于不同的受众者来说,其心理感觉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工作状态都有所不同,所以同一居住空间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是不一致的。心理空间不仅包含客观因素,并且包含很大程度的主观因素,由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经验等的不同,受众的欣赏水平以及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营造出的居住空间在不同人的眼中感受的心理空间大相径庭。居住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是人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居住空间大多是客观的,满足绝大多数居住者生理需求的空间,而心理空间则是主观的,应满足不同个体的心理需求。同样的居住空间刺激到不同的人身上,则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在给居住者设计房屋时,就应当使某一固定的室内空间,其居住空间与心理空间达到最大的契合度,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的居住者对心理空间的需求。
二、居住的私密性
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掩人耳目的活动,提供这种活动的可能性就是住宅私密性。如果住宅套内空间设计私密性处理不当,会给居住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产生不愉快、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和邻里关系的和善。住宅套内空间私密性最强的是卧室、浴室与厕所,而其余空间私密性则次之。私密往往受到两方面的干扰:一是噪声;二是视线。而这两方面的干扰主要来自:一是户内干扰;二是户外干扰。
住宅内部应做到按“公私分离”、“动静分离”原则合理分区,尽量避免户内干扰。卧室的门不宜直接开向起居厅,卧室也不应穿套,避免卧室被外人窥视干扰。卫生间、厕所、浴室、厨房的门洞都不允许直接开向起居厅,以避免内部的活动被暴露。
三、居住的开放性
居住者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要求后,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的友爱交往,这时起居室功能在现代住宅中的作用就非常突出,它是住宅套间的中心,是家庭公共生活的场所。随着社会现代化,推动家庭物质和文化生活向着多样化、开放性发展。人们通过选择住房和改造装修自己的住宅,使之成为他理想中的形式,使住宅更加适于居住者的需求,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同时,由于人们的职业经历、文化教育程度、社会交往的范围、经济收入水平以及个人的年龄、性格、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家庭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居住心理和行为模式也必然要呈现出多元化。
居住空间与心理空间在室内设计中是两大并行的空间范畴,都与受众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室内空间设计最基本的就是满足居住空间,在满足居住空间的基础上,营造最适合受众者使用与居住的心理空间。当代社会越来越提倡“以人为本”,而研究居住空间与人的居住心理的舒适度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涛,龚克.居住心理与住宅设计[J].西南科技大学,2005,(01).
[2]郭巍巍.室内心理空间营造要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1,(12).
[3]程彦鸿.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契合度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
作者简介:
宋明芮,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