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对就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不强,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服务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就业服务过程缺乏连贯性,缺乏主动营销的意识,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然后论述了质量观下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强化政府职能,缓解民生压力;培养服务团队,建立监督机制;增强意识培养,树立就业观念;强化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完善课程设置,强化跟进意识;建立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关键词]质量观 应用本科院校 就业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雍莉莉(1982- ),女,江苏高邮人,常州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2017年度立项课题“跨界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017)、全国学校共青团2017年度立项课题“跨界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LX059)和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6年度立项课题“‘一轴三维四翼’视角下的高职创新能力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60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4-0066-04
一、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
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与社会、学校等共同参与相互补充而构成,并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其中,高校作为服务学生的载体,是就业服务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大高校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传统就业服务体系(如67页图1所示)的缺点和瓶颈也随之暴露。
1.对就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对学生未来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声誉也有著极其深远的影响。就目前高校的就业情形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不够重视,认为就业仅仅是学生自身的事情,与学校无关,更不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因此,学校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就业服务敷衍了事。
2.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不强。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服务人员主要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组成。缺乏专业性可以说是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存在着人员随时轮岗、分流等诸多不稳定情况。高校缺少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就业服务人员,当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时不能得到“一对一”的专业指导。
3.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被视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当前,大部分高校未能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例如,有的高校缺乏市场灵敏性,开设的专业毫无特色,专业划分过细,在教学上没有明显特点,造成学生没有自己的特长,所学专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就业时处于尴尬境地。
4.就业服务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毕业生就业服务内容通常包括介绍就业方向和提供就业信息。新时代的高校就业服务人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仅仅满足于介绍就业的基本知识、就业政策与形势,发布就业信息,忽视了学生的就业需求心理和职业规划,缺乏从长远视角进行考虑,且服务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多样性要求。
5.就业服务过程缺乏连贯性。在就业服务过程中,高校不能系统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指导内容不够专业且缺乏针对性,不能起到切实的作用。并且,当前高校缺乏毕业生信息追踪与有效反馈机制,不能吸取经验教训。
6.缺乏主动营销的意识。高校就业服务重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但往往会忽略另一主体——用人单位。高校未能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未能了解清楚企业是否有特殊要求、人员待遇如何、日后发展怎样,而仅仅知道某公司有工作岗位需要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招聘,经常会发生企业和学生产生矛盾或者无法进行下一步合作的情况,浪费了企业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未能达到目标效果。
7.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落后。在就业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各类信息平台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经常出现招聘会后还有企业向学校相关负责人询问是否有校园招聘会的情况,可见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信息的单向传递无法满足多方主体的需求,容易造成信息浪费,导致毕业生错失就业机会和用人单位选才受限。另外,就业指导部门信息处理功能单一,缺乏互动,没有真正实现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与信息采集的网络化。
二、基于质量观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建立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质量观下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是以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从强化政府职能、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意识培养、完善课程设置、建立信息平台、加强实践训练等方面着手,强调国家、政府、社会、高校及个人等多方面合作共赢的新型就业服务体系(如68页图2所示)。
1.强化政府职能,缓解民生压力。建立质量观下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首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及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将政策惠及大学生就业方面,保障与维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鼓励大学生艰苦奋斗。其次,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政府在对企业、市场进行监管和监督时,应确保市场运行通畅、保证交易公平、保证竞争公平、维护企业以及企业中人员的合法权益。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使得每位毕业生都能获得自身权益、保护好自身权益。最后,强调政府资源配置以及收入分配的职能。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将有效资源引向毕业生。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最大化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各类就业信息与资讯服务。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建设。对于大学生就业收入问题,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工资薪金制。大学生就业收入不得低于一定范围,给予大学生就业的信心与信念,使得大学生能够抛去浮躁的心境,静下心来,稳定就业。 2.培养服务团队,建立监督机制。新型就业服务体系应全方位、高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首先,组建一支高效的专业指导团队。专业指导团队成员可由辅导员、就业指导部门专员、专任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从就业意识启蒙、就业规划指导、就业课程讲授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指导部门专员可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前景等宏观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专任教师、企业专家可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能适应单位的需求。其次,建立一整套的就业培训体系。专业指导团队成员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紧跟社会发展、政策变化、专业需求等,并且从学生入学到成功就业要建立一整套的就业培训体系。最后,建立一套有效的跟踪监督机制。学校要委派专人定期檢查就业服务工作,了解就业服务的具体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具体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的缺陷,并及时商讨解决方案,做到不影响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领导要对就业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考核评估,通过对考勤、工作完成情况、工作完成效果等方面的考查来评价就业服务体系各级工作的质量,并且对于工作失误之处应当及时纠正,避免或者尽量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另外,学生也可对就业服务体系的各级人员进行匿名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使得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确保更多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3.增强意识培养,树立就业观念。高校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政府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还是学生自己。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根据自身实际寻找适合自身的岗位。其次,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岗位需求量等就业方面的宣传工作。最后,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掌握求职本领。例如,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来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传授宝贵经验。
4.强化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应用本科院校就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加强教师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可动员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其次,加强课程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学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认知实习等方面,可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安排,这有利于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最后,搭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的平台。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完善课程设置,强化跟进意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三,所授内容简单、枯燥,因此,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开设就业启蒙课程。对新生加强就业意识培养,使他们初步了解就业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进行就业职业规划。其次,强化就业专业课程。大二、大三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如对考研学生进行考研方法、研究生报考政策、考研辅导科目等方面的指导;对考公务员的学生进行职位、考试科目等方面的指导;对出国学生进行留学程序、所需课程学分等方面的指导;对创业学生进行创业课程、创业团队组建、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等方面的指导;对直接就业学生讲授简历制作、心理调适、面试礼仪、就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尽早地为就业做准备。最后,加强就业实践课程。在学生四年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实践课程教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及完善。在大学阶段要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库,跟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表,并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及调整。通过跟进式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成自身学习,更好地达到自身订立的目标,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6.建立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就业见习、市场供求状况等就业信息的多渠道发布和精准推送是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途径。首先,建立学校内部的就业资源网站。学校实时将企业基本信息及招聘信息放在就业资源网站上并定期更新,这样既能为毕业生提供可靠的就业资源,同时也为低年级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提供了平台。其次,完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实时校园招聘信息。最后,利用校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例如,组织毕业生深入校友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加深毕业生与校友企业的相互了解,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应用本科院校要保持与校友之间的长期合作,使毕业生就业资源呈现多样化,从而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庆波.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内涵建设的创新研究[J].学术研究,2015(5).
[2]董丽君.论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5(20).
[3]周广文.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探索[J].探索与实践,2016(15).
[关键词]质量观 应用本科院校 就业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雍莉莉(1982- ),女,江苏高邮人,常州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2017年度立项课题“跨界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017)、全国学校共青团2017年度立项课题“跨界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LX059)和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6年度立项课题“‘一轴三维四翼’视角下的高职创新能力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60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4-0066-04
一、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
就业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与社会、学校等共同参与相互补充而构成,并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和学生。其中,高校作为服务学生的载体,是就业服务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各大高校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传统就业服务体系(如67页图1所示)的缺点和瓶颈也随之暴露。
1.对就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对学生未来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声誉也有著极其深远的影响。就目前高校的就业情形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不够重视,认为就业仅仅是学生自身的事情,与学校无关,更不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因此,学校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就业服务敷衍了事。
2.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不强。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服务人员主要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组成。缺乏专业性可以说是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存在着人员随时轮岗、分流等诸多不稳定情况。高校缺少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就业服务人员,当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时不能得到“一对一”的专业指导。
3.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被视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当前,大部分高校未能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例如,有的高校缺乏市场灵敏性,开设的专业毫无特色,专业划分过细,在教学上没有明显特点,造成学生没有自己的特长,所学专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就业时处于尴尬境地。
4.就业服务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毕业生就业服务内容通常包括介绍就业方向和提供就业信息。新时代的高校就业服务人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仅仅满足于介绍就业的基本知识、就业政策与形势,发布就业信息,忽视了学生的就业需求心理和职业规划,缺乏从长远视角进行考虑,且服务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多样性要求。
5.就业服务过程缺乏连贯性。在就业服务过程中,高校不能系统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指导内容不够专业且缺乏针对性,不能起到切实的作用。并且,当前高校缺乏毕业生信息追踪与有效反馈机制,不能吸取经验教训。
6.缺乏主动营销的意识。高校就业服务重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但往往会忽略另一主体——用人单位。高校未能和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未能了解清楚企业是否有特殊要求、人员待遇如何、日后发展怎样,而仅仅知道某公司有工作岗位需要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招聘,经常会发生企业和学生产生矛盾或者无法进行下一步合作的情况,浪费了企业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未能达到目标效果。
7.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落后。在就业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各类信息平台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经常出现招聘会后还有企业向学校相关负责人询问是否有校园招聘会的情况,可见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信息的单向传递无法满足多方主体的需求,容易造成信息浪费,导致毕业生错失就业机会和用人单位选才受限。另外,就业指导部门信息处理功能单一,缺乏互动,没有真正实现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与信息采集的网络化。
二、基于质量观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建立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质量观下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是以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从强化政府职能、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意识培养、完善课程设置、建立信息平台、加强实践训练等方面着手,强调国家、政府、社会、高校及个人等多方面合作共赢的新型就业服务体系(如68页图2所示)。
1.强化政府职能,缓解民生压力。建立质量观下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首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及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将政策惠及大学生就业方面,保障与维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鼓励大学生艰苦奋斗。其次,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政府在对企业、市场进行监管和监督时,应确保市场运行通畅、保证交易公平、保证竞争公平、维护企业以及企业中人员的合法权益。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使得每位毕业生都能获得自身权益、保护好自身权益。最后,强调政府资源配置以及收入分配的职能。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将有效资源引向毕业生。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最大化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各类就业信息与资讯服务。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建设。对于大学生就业收入问题,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工资薪金制。大学生就业收入不得低于一定范围,给予大学生就业的信心与信念,使得大学生能够抛去浮躁的心境,静下心来,稳定就业。 2.培养服务团队,建立监督机制。新型就业服务体系应全方位、高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首先,组建一支高效的专业指导团队。专业指导团队成员可由辅导员、就业指导部门专员、专任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从就业意识启蒙、就业规划指导、就业课程讲授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指导部门专员可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前景等宏观方面给学生进行指导;专任教师、企业专家可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能适应单位的需求。其次,建立一整套的就业培训体系。专业指导团队成员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紧跟社会发展、政策变化、专业需求等,并且从学生入学到成功就业要建立一整套的就业培训体系。最后,建立一套有效的跟踪监督机制。学校要委派专人定期檢查就业服务工作,了解就业服务的具体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具体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的缺陷,并及时商讨解决方案,做到不影响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领导要对就业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考核评估,通过对考勤、工作完成情况、工作完成效果等方面的考查来评价就业服务体系各级工作的质量,并且对于工作失误之处应当及时纠正,避免或者尽量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另外,学生也可对就业服务体系的各级人员进行匿名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从而使得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确保更多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3.增强意识培养,树立就业观念。高校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政府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还是学生自己。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根据自身实际寻找适合自身的岗位。其次,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岗位需求量等就业方面的宣传工作。最后,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掌握求职本领。例如,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来校进行讲座,向学生传授宝贵经验。
4.强化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应用本科院校就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加强教师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可动员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其次,加强课程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学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认知实习等方面,可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安排,这有利于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最后,搭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的平台。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完善课程设置,强化跟进意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三,所授内容简单、枯燥,因此,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开设就业启蒙课程。对新生加强就业意识培养,使他们初步了解就业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进行就业职业规划。其次,强化就业专业课程。大二、大三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如对考研学生进行考研方法、研究生报考政策、考研辅导科目等方面的指导;对考公务员的学生进行职位、考试科目等方面的指导;对出国学生进行留学程序、所需课程学分等方面的指导;对创业学生进行创业课程、创业团队组建、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等方面的指导;对直接就业学生讲授简历制作、心理调适、面试礼仪、就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尽早地为就业做准备。最后,加强就业实践课程。在学生四年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实践课程教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及完善。在大学阶段要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库,跟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表,并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及调整。通过跟进式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成自身学习,更好地达到自身订立的目标,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6.建立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就业见习、市场供求状况等就业信息的多渠道发布和精准推送是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途径。首先,建立学校内部的就业资源网站。学校实时将企业基本信息及招聘信息放在就业资源网站上并定期更新,这样既能为毕业生提供可靠的就业资源,同时也为低年级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提供了平台。其次,完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丰富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实时校园招聘信息。最后,利用校友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例如,组织毕业生深入校友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加深毕业生与校友企业的相互了解,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机会。应用本科院校要保持与校友之间的长期合作,使毕业生就业资源呈现多样化,从而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庆波.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内涵建设的创新研究[J].学术研究,2015(5).
[2]董丽君.论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5(20).
[3]周广文.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探索[J].探索与实践,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