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建构主义思潮在欧美国家产生并迅速风靡全球,给教育系统内的各学科都带来了一场重大革命。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强调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对现下的高校钢琴教学非常适用。本文将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思潮 高校钢琴教育 教学模式 教育理念 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在我国,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了解还相对较少,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建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背景
建构主义的哲学渊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意大利哲学家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年)的主张,他曾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1]所以他被称为“18世纪初建构主义的先驱”。当然维柯的哲学思想还没有真正地引领建构主义的发展,而康德提出的主体能动性思想使建构主义哲学真正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康德的主体能动思想是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通过对各种认识形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认识的内在矛盾性,即“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2]
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渊源主要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既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起源,也被看作是建构主义的重要起源。皮亚杰与康德的认识论如出一辙,在此基础上他又对知识的结构和建构进行了研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概念中暗含着建构主义的思想。”[3]维果茨基的研究理论被称为心理发展理论,如: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等课堂教学方法都来源于此。维果茨基理论中阐述了两个非常中要的观点:第一,合作学习。他指出,学生只有在交往中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合作学习是学生都学生最有计划和系统的交往形式。第二,他首次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可能可以顺利完成,由此,学生就会选择在“最近发展区域”中学习,并实现自己的独立完成。当然,他还有其他的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借鉴,这些都已成为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来源。
这些具有一定共同点的哲学思想和心理学理论在得到有机结合后,把它们运用到教学领域中,便形成了建构主义教育思潮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很早就被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提供了可能,也为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础。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建构性学习具备五个核心特征。[1]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维果茨基曾提出“活动与心理发展统一”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学生建构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为只有学生自己真正地从心底愿意主动去学习,才能使心理机能逐渐成熟,理解知识的含义,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反之,强迫学生被动地学习,只能导致学习效率降低。[2]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新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链接并与已学内容进行简单调整和丰富,这样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容易一些。这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从新学的知识到原有的知识,再进行重新整合,这整个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互相影响的,但是将这些知识建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是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实现的。[3]学习是需要累积的。无论处于什么阶段,对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前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通过激活与同化,使新旧知识间建立某种联系,使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累积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的提高和升华。[4]学习是具有目标性的。只有学生清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对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但建构主义学习中的目标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目标是有区别的。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的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发对预期成果产生兴趣,自觉地指定的学习目标,并非强制性的,或者外部设定的。并且这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目标是随着现实中的学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故此学习目标是一个动态化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实现对学生学习导向的作用。[5]学习是要经常反思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应该及时地作出评价,这就需要自我检查、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这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对自身建构的整个知识体系的审视与诊断过程,通过自我剖析,自身的认知水平也将会得到大大地提高和完善。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发建构知识体系,并实现自我诊断与反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建构思维,对新旧知识进行加工整合,而不是去一味地传授知识,讲解知识。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更要学会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自控能力会不断增强,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升。
(3)建构主义的认识观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结果,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革命,给予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空间,同时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支架,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但教学的中心始终还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教学情境、协作学习、互动交流等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目标。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转变教学理念,才能紧跟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脚步。 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钢琴教学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必修课,钢琴课本身是一门技能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那么,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首先,高校钢琴教学大多采用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教学方式是高校扩招催生出来的结果,但是在学生多教师少的现实条件下也只能委曲求全了。 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使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教学,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其次,高校钢琴多年来一直传承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一本教材,一台钢琴,一支铅笔便是钢琴课的全部,不用备课,不做课件,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方法程式化:回课,示范、模仿、弹奏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评定,注重结果更胜于学习过程。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得异常机械。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开始学钢琴,对乐理、和声、视唱练耳和即兴伴奏等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这些基础性知识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知识储备。作为钢琴教师运用不同的钢琴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进行钢琴学习,学生的学习体系建构的效果也将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到高校钢琴教学课程中来,对高校钢琴教学究竟有何启示,作为钢琴教师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这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1)更新教学理念,使钢琴课堂更加生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音乐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随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钢琴教师也要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为培养新型人才作好思想准备。在新世纪新要求下,一味地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势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譬如,传统的钢琴课首先是学生回课,这是教师对学生在课下练习情况的一个反馈环节,然后是对新课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同学们就分头进行练习。这样的钢琴课流程沿用至今,这样的课堂教学究竟缺少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的“框架式教学法”来对传统钢琴课作一下微小调整。譬如在小组钢琴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一首新作品首先进行示范演奏并作扼要的介绍,这就是搭建教学框架,然后把添加内容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发表对音乐的独立见解,并且互相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下“钢琴大师”或者其他演奏家对作品的演绎。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钢琴作品的学习同样也需要情感。以某些外国钢琴作品为例,我们的学生没有留学经验,对西方文化亦不熟悉,这种情况下如何理解作品,如何获得情感体验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景体验的平台。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他们一个主动学习、探索和发展的空间。只有主动参与了课堂体验,才能真正地收获知识。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讲授钢琴理论知识,注重钢琴的技术训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弱化教学目标,注重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钢琴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们自发地热爱钢琴艺术。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愿,尊重他们的对作品的感受,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就可以了。高校钢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和热爱,就要真正地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演奏几首作品好得多。
结语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作为当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理论,受到各国推崇,对教育教学必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亦可以证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使师生关系融洽相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自发构建起知识框架。当然,对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的学习观、教师观、认识观我们还需要全方位地进行学习研究,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更好地融入到钢琴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l]张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师钢琴教学》,《音乐生活》2006年第8期。
[2]龙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师钢琴教学的启示》,《科教文汇》2008年第2期。
[3]周晓梅:《谈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第7期。
[4]汪普英:《高校高师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研究》2007年第4期。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6]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黄志成主编《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思潮 高校钢琴教育 教学模式 教育理念 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在我国,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了解还相对较少,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建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背景
建构主义的哲学渊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意大利哲学家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年)的主张,他曾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1]所以他被称为“18世纪初建构主义的先驱”。当然维柯的哲学思想还没有真正地引领建构主义的发展,而康德提出的主体能动性思想使建构主义哲学真正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康德的主体能动思想是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他通过对各种认识形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认识的内在矛盾性,即“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2]
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渊源主要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既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起源,也被看作是建构主义的重要起源。皮亚杰与康德的认识论如出一辙,在此基础上他又对知识的结构和建构进行了研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概念中暗含着建构主义的思想。”[3]维果茨基的研究理论被称为心理发展理论,如: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等课堂教学方法都来源于此。维果茨基理论中阐述了两个非常中要的观点:第一,合作学习。他指出,学生只有在交往中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合作学习是学生都学生最有计划和系统的交往形式。第二,他首次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可能可以顺利完成,由此,学生就会选择在“最近发展区域”中学习,并实现自己的独立完成。当然,他还有其他的很多观点值得我们借鉴,这些都已成为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来源。
这些具有一定共同点的哲学思想和心理学理论在得到有机结合后,把它们运用到教学领域中,便形成了建构主义教育思潮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很早就被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提供了可能,也为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奠定了基础。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建构性学习具备五个核心特征。[1]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维果茨基曾提出“活动与心理发展统一”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学生建构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为只有学生自己真正地从心底愿意主动去学习,才能使心理机能逐渐成熟,理解知识的含义,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反之,强迫学生被动地学习,只能导致学习效率降低。[2]学习是建构性的,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新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链接并与已学内容进行简单调整和丰富,这样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容易一些。这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从新学的知识到原有的知识,再进行重新整合,这整个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互相影响的,但是将这些知识建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是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实现的。[3]学习是需要累积的。无论处于什么阶段,对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前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通过激活与同化,使新旧知识间建立某种联系,使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提高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累积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的提高和升华。[4]学习是具有目标性的。只有学生清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对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但建构主义学习中的目标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目标是有区别的。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的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发对预期成果产生兴趣,自觉地指定的学习目标,并非强制性的,或者外部设定的。并且这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目标是随着现实中的学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故此学习目标是一个动态化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实现对学生学习导向的作用。[5]学习是要经常反思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应该及时地作出评价,这就需要自我检查、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这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是对自身建构的整个知识体系的审视与诊断过程,通过自我剖析,自身的认知水平也将会得到大大地提高和完善。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发建构知识体系,并实现自我诊断与反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建构思维,对新旧知识进行加工整合,而不是去一味地传授知识,讲解知识。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更要学会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自控能力会不断增强,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升。
(3)建构主义的认识观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结果,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翻天覆地的革命,给予了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的空间,同时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支架,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但教学的中心始终还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教学情境、协作学习、互动交流等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目标。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转变教学理念,才能紧跟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脚步。 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钢琴教学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必修课,钢琴课本身是一门技能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那么,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首先,高校钢琴教学大多采用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教学方式是高校扩招催生出来的结果,但是在学生多教师少的现实条件下也只能委曲求全了。 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使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教学,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其次,高校钢琴多年来一直传承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一本教材,一台钢琴,一支铅笔便是钢琴课的全部,不用备课,不做课件,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方法程式化:回课,示范、模仿、弹奏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评定,注重结果更胜于学习过程。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得异常机械。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开始学钢琴,对乐理、和声、视唱练耳和即兴伴奏等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这些基础性知识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知识储备。作为钢琴教师运用不同的钢琴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进行钢琴学习,学生的学习体系建构的效果也将会呈现不同的效果。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到高校钢琴教学课程中来,对高校钢琴教学究竟有何启示,作为钢琴教师我们应该怎样使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这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1)更新教学理念,使钢琴课堂更加生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音乐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随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钢琴教师也要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为培养新型人才作好思想准备。在新世纪新要求下,一味地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势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譬如,传统的钢琴课首先是学生回课,这是教师对学生在课下练习情况的一个反馈环节,然后是对新课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同学们就分头进行练习。这样的钢琴课流程沿用至今,这样的课堂教学究竟缺少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的“框架式教学法”来对传统钢琴课作一下微小调整。譬如在小组钢琴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一首新作品首先进行示范演奏并作扼要的介绍,这就是搭建教学框架,然后把添加内容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发表对音乐的独立见解,并且互相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下“钢琴大师”或者其他演奏家对作品的演绎。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钢琴作品的学习同样也需要情感。以某些外国钢琴作品为例,我们的学生没有留学经验,对西方文化亦不熟悉,这种情况下如何理解作品,如何获得情感体验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搭建一个情景体验的平台。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他们一个主动学习、探索和发展的空间。只有主动参与了课堂体验,才能真正地收获知识。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讲授钢琴理论知识,注重钢琴的技术训练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弱化教学目标,注重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钢琴作品的学习,让学生们自发地热爱钢琴艺术。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愿,尊重他们的对作品的感受,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就可以了。高校钢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和热爱,就要真正地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演奏几首作品好得多。
结语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作为当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理论,受到各国推崇,对教育教学必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钢琴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亦可以证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使师生关系融洽相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自发构建起知识框架。当然,对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中的学习观、教师观、认识观我们还需要全方位地进行学习研究,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更好地融入到钢琴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l]张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师钢琴教学》,《音乐生活》2006年第8期。
[2]龙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师钢琴教学的启示》,《科教文汇》2008年第2期。
[3]周晓梅:《谈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第7期。
[4]汪普英:《高校高师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研究》2007年第4期。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6]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黄志成主编《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