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银行业金融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银行业传统服务模式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冲击,经营转型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创新的战略性议题。本文立足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通过探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提出了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营转型;路径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正在颠覆传统金融产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态,改变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面对互联网金融在存、贷款和理财等零售业务领域的冲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试探析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业态下商业银行业如何变革和创新以实现经营转型。
一、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基本立足点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基本立足点就是基于尊重市场规律不断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客户需求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契合行业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经营特色,对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系统性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
一是必须遵循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市场趋向。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市场价值取向促使银行向低资本占用、抗周期性强的零售业务回归。互联网技术、社交网络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银行经营向开放式平台、网络化渠道、交互式营销和移动式服务方向推进是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必须符合银行业服务改进的本质要求。互联网金融“去中介化”、“智能化”发展让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业倍感压力,同时市场竞争法则客观上推动了银行业服务改进和金融创新,表现为服务手段增多、服务渠道拓宽和服务速度加快,促进了银行业产品创新、风控管理、客户营销和金融服务模式的变革。
三是必须体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特色。由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是银行业格局演变的必然趋势。在体现共性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还应体现出个性化特色,确定与自身资源配置相匹配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走产品精细化,服务差异化路线,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服务的区别不仅是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在于互联网金融包容客户多样需求和方式,具有透明度强、参与度高、协作性好、廉低便捷等特征。相对而言,传统银行服务以网点柜面为平台,兼容手工作业和系统处理,服务范围小、处理效率低、交易成本高。主要表现为:
1.交易模式
一是交易媒介不同。传统银行交易的媒介是存折或银行卡,交易渠道要能刷卡或者读卡,交易范围受到机具的限制。互联网金融借通讯网络延伸,智能终端接入,采用介质数据方式实施交易。二是服务时间不同。传统银行服务受限于固定工作时间和网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现3A(Anytime, Anywhere, Anyway)标准,客户可以通过PC、手机、智能终端等设备便捷操作,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2.信息共享
传统银行服务主要是处理资金流,信息流较少,基本没有物流。互联网金融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统一,具有海量的客户基础,大数据的分析、整合和共享可以优化内部管理和客户营销。如阿里金融以物流为基础,整合分析交易信息流,以支付宝处理资金流,三流数据共享,增强了平台对客户的黏度。
3.客户环境
传统银行模式赢得客户主要靠服务,在银行物理网点面对面营销机会很多,但成本较高,易导致恶性竞争。互联网金融,客户分散,与客户面对面主要由智能终端完成,由此带来了客户环境的变化—“圈文化”兴起,如QQ圈、微信圈、理财圈等,人际交流方式和信息传递模式赋予了产品更多的非物质内涵。
4.客户体验
传统银行金融业务主要是处理客户账户交易,有银行工作人员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追求客户体验,客户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习惯、需要的产品自助操作,更注重交易成本和操作感受,产品细节和品质决定对客户的吸引力。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实现经营转型的路径
1.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产品创新
一是开展金融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服务要有客户体验至上的服务思维,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的互联网基因,以简单、极致的客户体验,实现从能用、好用到乐用的过程。
二是加快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将传统电子银行业务产品服务与移动智能终端的地理信息服务相结合,积极研发快速交易支付、转账、取款及投资理财类等产品服务,实现在移动智能终端上的便捷应用。
三是加强市场调研和技术引进,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移动服务商等战略合作,从支付、投资、融资三个维度制定产品服务策略,规划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服务定位向客户体验全面提升转型。
2.以开放网络平台提升管理效率
一是积极推动银行业务管理的互联网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业务分步转移至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3A”特性,逐步实现信贷、财务审批和员工管理等工作移动式办公,降低物理网点运营成本,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和内部管理效率。
二是强化传统业务流程的改造与整合。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对传统业务和流程进行重新评估、规范和再造,提取业务风险防控的关节点,合理规划业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设计前台营销和受理业务,后台负责集中处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业务运作集约化。
三是加快推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平台。平台是获取用户的重要切入口,可以提供供应链管理、多渠道支付结算和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等商务金融综合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电商平台建设应整合自有客户、信息和品牌资源,以行业应用为突破口,以产业链为延伸方向,配备相应的信贷资源,进一步发展O2O模式,逐步提升平台影响力。
3.以大数据金融为中心推动多维营销
一是做好自媒体营销。大数据时代,控制流量“入口”就是抢占竞争制高点。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自媒体能量,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平台,增加客户参与度,建立起智能化的客户应用信息系统,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实现信息数据同步交互共享和精细化管理,按需索取设计个性化营销和服务策略。
二是做好大堂客户识别营销。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大堂客户营销系统,基于客户交易行为和金融偏好,系统自动提醒大堂经理、客户经理和高低柜营销团队客户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精准营销。
三是做好潜力客户营销。完善客户营销系统,以客户交易行为为基础,产生客户的产品需求清单,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支持实行清单式营销,精耕市场。
4.以完善服务渠道为抓手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树立“全渠道、大缴费”的服务理念。拓宽缴费业务如水电煤、通讯费、加油、物业费等民生类服务种类、构筑一站式的大缴费模式、并提供柜面、自助设备、网银、手机银行等多样化缴费渠道,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互联网时代使小众的、碎片的零星的服务方式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改变“垒大户”同质化竞争模式,深入挖掘潜力客户,为社会各阶层和客户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机会。
三是做好网络社交圈营销。充分利用开心网、MySpace、Facebook和微信等在线社交网络平台,实现客户个人属性分层,发布公众号,展开实时沟通,信息交流共享,收集消费者的创意,助推产品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方方.“大数据”趋势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 新金融,2012(12)
[2]巴曙松. 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12):15-17
[3]张郁松,张圣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中国外资,2013(06):4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营转型;路径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正在颠覆传统金融产品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态,改变商业银行的传统服务模式。面对互联网金融在存、贷款和理财等零售业务领域的冲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试探析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业态下商业银行业如何变革和创新以实现经营转型。
一、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基本立足点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基本立足点就是基于尊重市场规律不断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客户需求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契合行业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经营特色,对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系统性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
一是必须遵循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市场趋向。客户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市场价值取向促使银行向低资本占用、抗周期性强的零售业务回归。互联网技术、社交网络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银行经营向开放式平台、网络化渠道、交互式营销和移动式服务方向推进是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必须符合银行业服务改进的本质要求。互联网金融“去中介化”、“智能化”发展让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业倍感压力,同时市场竞争法则客观上推动了银行业服务改进和金融创新,表现为服务手段增多、服务渠道拓宽和服务速度加快,促进了银行业产品创新、风控管理、客户营销和金融服务模式的变革。
三是必须体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特色。由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是银行业格局演变的必然趋势。在体现共性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还应体现出个性化特色,确定与自身资源配置相匹配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走产品精细化,服务差异化路线,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服务的区别不仅是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在于互联网金融包容客户多样需求和方式,具有透明度强、参与度高、协作性好、廉低便捷等特征。相对而言,传统银行服务以网点柜面为平台,兼容手工作业和系统处理,服务范围小、处理效率低、交易成本高。主要表现为:
1.交易模式
一是交易媒介不同。传统银行交易的媒介是存折或银行卡,交易渠道要能刷卡或者读卡,交易范围受到机具的限制。互联网金融借通讯网络延伸,智能终端接入,采用介质数据方式实施交易。二是服务时间不同。传统银行服务受限于固定工作时间和网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现3A(Anytime, Anywhere, Anyway)标准,客户可以通过PC、手机、智能终端等设备便捷操作,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2.信息共享
传统银行服务主要是处理资金流,信息流较少,基本没有物流。互联网金融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统一,具有海量的客户基础,大数据的分析、整合和共享可以优化内部管理和客户营销。如阿里金融以物流为基础,整合分析交易信息流,以支付宝处理资金流,三流数据共享,增强了平台对客户的黏度。
3.客户环境
传统银行模式赢得客户主要靠服务,在银行物理网点面对面营销机会很多,但成本较高,易导致恶性竞争。互联网金融,客户分散,与客户面对面主要由智能终端完成,由此带来了客户环境的变化—“圈文化”兴起,如QQ圈、微信圈、理财圈等,人际交流方式和信息传递模式赋予了产品更多的非物质内涵。
4.客户体验
传统银行金融业务主要是处理客户账户交易,有银行工作人员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追求客户体验,客户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习惯、需要的产品自助操作,更注重交易成本和操作感受,产品细节和品质决定对客户的吸引力。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实现经营转型的路径
1.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产品创新
一是开展金融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服务要有客户体验至上的服务思维,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的互联网基因,以简单、极致的客户体验,实现从能用、好用到乐用的过程。
二是加快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将传统电子银行业务产品服务与移动智能终端的地理信息服务相结合,积极研发快速交易支付、转账、取款及投资理财类等产品服务,实现在移动智能终端上的便捷应用。
三是加强市场调研和技术引进,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移动服务商等战略合作,从支付、投资、融资三个维度制定产品服务策略,规划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服务定位向客户体验全面提升转型。
2.以开放网络平台提升管理效率
一是积极推动银行业务管理的互联网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业务分步转移至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同时,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3A”特性,逐步实现信贷、财务审批和员工管理等工作移动式办公,降低物理网点运营成本,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和内部管理效率。
二是强化传统业务流程的改造与整合。借助科技手段,通过对传统业务和流程进行重新评估、规范和再造,提取业务风险防控的关节点,合理规划业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设计前台营销和受理业务,后台负责集中处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业务运作集约化。
三是加快推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平台。平台是获取用户的重要切入口,可以提供供应链管理、多渠道支付结算和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等商务金融综合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电商平台建设应整合自有客户、信息和品牌资源,以行业应用为突破口,以产业链为延伸方向,配备相应的信贷资源,进一步发展O2O模式,逐步提升平台影响力。
3.以大数据金融为中心推动多维营销
一是做好自媒体营销。大数据时代,控制流量“入口”就是抢占竞争制高点。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自媒体能量,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平台,增加客户参与度,建立起智能化的客户应用信息系统,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实现信息数据同步交互共享和精细化管理,按需索取设计个性化营销和服务策略。
二是做好大堂客户识别营销。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大堂客户营销系统,基于客户交易行为和金融偏好,系统自动提醒大堂经理、客户经理和高低柜营销团队客户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精准营销。
三是做好潜力客户营销。完善客户营销系统,以客户交易行为为基础,产生客户的产品需求清单,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支持实行清单式营销,精耕市场。
4.以完善服务渠道为抓手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树立“全渠道、大缴费”的服务理念。拓宽缴费业务如水电煤、通讯费、加油、物业费等民生类服务种类、构筑一站式的大缴费模式、并提供柜面、自助设备、网银、手机银行等多样化缴费渠道,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互联网时代使小众的、碎片的零星的服务方式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改变“垒大户”同质化竞争模式,深入挖掘潜力客户,为社会各阶层和客户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机会。
三是做好网络社交圈营销。充分利用开心网、MySpace、Facebook和微信等在线社交网络平台,实现客户个人属性分层,发布公众号,展开实时沟通,信息交流共享,收集消费者的创意,助推产品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方方.“大数据”趋势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 新金融,2012(12)
[2]巴曙松. 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12):15-17
[3]张郁松,张圣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中国外资,2013(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