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正式研究出台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对新课标充满了研究兴趣,对新课标中的教育理念有一种崭新的期待。近期,笔者又有幸观摩了山东省第六届小学数学教学能手比赛,感受了一场让人震撼的数学盛会。来自省内各地的参赛选手用生动的课例表达了自己的数学执教理念,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同时更用自己的育人思想与人格魅力给听课教师们树立了标杆。现结合自己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体会,谈一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的新气象,说一说新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
一、立足学生客观实际,潜心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
在能手评比的课堂上中,笔者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点的落实:许多朴实无华的事例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时看似一个简单的设计却能引起学生极大的研究兴致。来自东营的刘红霞老师在执教《方向与位置》一课时,为了引出判断方向的实际问题,借用了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角色“喜羊羊”,让大家一起帮喜羊羊找回家的路。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再加上喜羊羊可爱的说话声音,都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最后借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顺利解决了“认识方向”的问题。在巩固“方向与位置”知识点时,教师从学生的校园情境入手,以升旗台为中心将各个方向上物体的分布展现出来(如图1),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相对位置”的含义。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认识方位时,都需要一定的参照物像。课堂上学生的“方向”学习如果能够与他们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建立联系,则会帮助他们“根深蒂固”地掌握“方向”这一概念。
■
图1
本次比赛中,很多参赛教师都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大胆改进和发展延伸教材内容,层层展开教学,既发挥了教材的资源优势,更展现了教师自身高超的教学水平,充分体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一重要理念。
二、关注学生认知冲突,着力打通思维障碍
学生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以前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形成一定的误区,即在认知过程中形成“冲突”。“认知冲突”是这样定义的: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冲突—分析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课堂教学也一样。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卖”个关子,故意帮助学生建立冲突,在冲突中引导学生不断建立新知的内涵和外延。这一点,朱琳叶老师教学“图形的周长”一课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完成新授知识的教学后,朱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片长方形草地(如图2),草地上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瓢虫和蚂蚁分别绕着图形A和图形B跑一圈,它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
图2
虽然题目很简单,但却打破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带来的错觉:大的图形周长不一定就长,小的图形周长不一定就小,关键看围成图形一圈的长度是多少。学生经过自己动手画和同伴互助,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周长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建立认知冲突,并一起分析冲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与投入热情,以最终解决冲突。这也是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三、强化思想方法渗透,重视知识拓展应用
笔者一直非常信服一句话:普通的数学教师教知识,真正优秀的数学教师关注的是思想与方法,传授的是生活的智慧。在“新课标”的学习中,笔者看到了这一理念的渗透。通过这次的教学观摩,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在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课时,参赛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学习新知的认知起点和心理因素。如,来自肥城市的李翠老师在教学前先让学生猜字谜:“15天,打一字。”谜底是“胖”,也就是先将15天想成半个月再思考答案,学生便有了一种“转化”的初步印象。教学中,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以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学生充分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甚至梯形,尝试求解。教师这种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与已有能力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他们是在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全力利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这样的学习体验比掌握新知更重要。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因此应用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来自济南的张绪昌老师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首先从生活中取材,统计了上课班级学生一分钟跳绳的个数,如何清楚地知道班级的整体情况呢?学生在填写统计表的基础上研究制作了统计图,最后对统计图进行了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并联系实际从图中获取信息。教师无形中和学生一起走过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渗透了统计思想与应用意识。
每一个投入型的教师,每一个热爱研究的教师,都喜欢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设计,都欣赏能引发思考的课堂教学。如今,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必将掀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我们愿意乘着这一东风,与各位教育同仁深入开展课程研究,致力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立足学生客观实际,潜心挖掘生活素材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
在能手评比的课堂上中,笔者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点的落实:许多朴实无华的事例正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时看似一个简单的设计却能引起学生极大的研究兴致。来自东营的刘红霞老师在执教《方向与位置》一课时,为了引出判断方向的实际问题,借用了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角色“喜羊羊”,让大家一起帮喜羊羊找回家的路。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再加上喜羊羊可爱的说话声音,都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最后借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顺利解决了“认识方向”的问题。在巩固“方向与位置”知识点时,教师从学生的校园情境入手,以升旗台为中心将各个方向上物体的分布展现出来(如图1),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相对位置”的含义。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认识方位时,都需要一定的参照物像。课堂上学生的“方向”学习如果能够与他们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建立联系,则会帮助他们“根深蒂固”地掌握“方向”这一概念。
■
图1
本次比赛中,很多参赛教师都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大胆改进和发展延伸教材内容,层层展开教学,既发挥了教材的资源优势,更展现了教师自身高超的教学水平,充分体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一重要理念。
二、关注学生认知冲突,着力打通思维障碍
学生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以前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形成一定的误区,即在认知过程中形成“冲突”。“认知冲突”是这样定义的: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冲突—分析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课堂教学也一样。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卖”个关子,故意帮助学生建立冲突,在冲突中引导学生不断建立新知的内涵和外延。这一点,朱琳叶老师教学“图形的周长”一课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完成新授知识的教学后,朱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片长方形草地(如图2),草地上有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瓢虫和蚂蚁分别绕着图形A和图形B跑一圈,它们跑的路一样长吗?
■
图2
虽然题目很简单,但却打破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带来的错觉:大的图形周长不一定就长,小的图形周长不一定就小,关键看围成图形一圈的长度是多少。学生经过自己动手画和同伴互助,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周长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建立认知冲突,并一起分析冲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与投入热情,以最终解决冲突。这也是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三、强化思想方法渗透,重视知识拓展应用
笔者一直非常信服一句话:普通的数学教师教知识,真正优秀的数学教师关注的是思想与方法,传授的是生活的智慧。在“新课标”的学习中,笔者看到了这一理念的渗透。通过这次的教学观摩,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在教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课时,参赛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学习新知的认知起点和心理因素。如,来自肥城市的李翠老师在教学前先让学生猜字谜:“15天,打一字。”谜底是“胖”,也就是先将15天想成半个月再思考答案,学生便有了一种“转化”的初步印象。教学中,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以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学生充分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甚至梯形,尝试求解。教师这种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与已有能力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他们是在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全力利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这样的学习体验比掌握新知更重要。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因此应用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来自济南的张绪昌老师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时,首先从生活中取材,统计了上课班级学生一分钟跳绳的个数,如何清楚地知道班级的整体情况呢?学生在填写统计表的基础上研究制作了统计图,最后对统计图进行了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并联系实际从图中获取信息。教师无形中和学生一起走过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渗透了统计思想与应用意识。
每一个投入型的教师,每一个热爱研究的教师,都喜欢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设计,都欣赏能引发思考的课堂教学。如今,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必将掀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我们愿意乘着这一东风,与各位教育同仁深入开展课程研究,致力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