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来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病理性疼痛因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效果不佳而成为当今医学难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所诱导的促炎反应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以极化的方式激活形成促炎的M1型和抗炎的M2型,不同表型的小胶质细胞在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将对不同表型的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的表型影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性并寻找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以父母为供者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以父母为供者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13例,对植入情况、GVHD发生率、感染等并发症及长期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成功植入,移植成功率92.3%,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2.5(9-22)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21(12-34)d,1例原发性植入失败.3例aGVHD(25%),经治疗完全缓解.3例cGVHD(2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克隆性造血被发现广泛存在于正常人体内,因其临床意义以及预后尚不明确,被命名为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目前已经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征、淋巴瘤等血液疾病中被检测到,并证明与不良预后有关,近期相关报道显示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也检测到CHIP的存在.本文拟对CHIP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以及在MM中的临床意义、预后和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脊神经、颅神经等处的感染后再激活,可扩散到受累神经分布的靶组织(皮肤、角膜、黏膜等),引起皮疹(带状疱疹)的爆发并损伤分布区域的神经纤维.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周围神经分布区域,但最常见的是胸段脊神经分布的皮区.不同区域的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预后差异可能和受累皮肤表皮内的神经纤维密度及其受损情况有关,这一问题的阐明或将有助于理解PHN的临床症状及病理机制.本文总结不同部位PHN对比研究的结果,重点关注PHN病人皮肤神经纤维损伤
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神经成像对于理解神经环路以及调节脑功能至关重要.目前,仍缺乏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高强度、可穿透的光学颅窗工具.北京大学许胜勇教授团队,利用钛 (Ti) 的高强度特性,以及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 的高清晰度和可穿透特性,设计一种新型的钛网透明颅窗(Ti-PDMS颅窗).
目的 探究在对医学院呼吸内科学生实施教学时融入思维导图+纲要信号联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意义.方法 该次研究主要针对该院2017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100名,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按照学生学号随机均分入两组,并分别予以不同模式教学.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50名学生所在组别为传统教学组,另外50名学生被纳入思维导图教学组,即接受思维导图+纲要信号联合教学模式.对比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及满意度、各项及综合测试得分.结果 思维导图教学组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及综合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明确其致病原因并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应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先证者HS相关致病基因变异情况,采用PCR-Sanger测序法对疑似致病突变位点进行家系验证,对先证者母亲所妊娠的胎儿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中度贫血、轻度脾肿大和黄疸.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存在SPTB基因c.6095T>C(p.Leu2032Pro)和c.6224A>G(p.Glu2075Gly)复合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无临床表
与全包埋病理相比,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MRI再分期高估了环周切缘受累
期刊
电针刺激(ES)通过躯体感觉自主神经反射来调控机体的生理功能(如抑制严重的炎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认为针刺反射具有身体区域特异性(穴位特异性).例如,低强度(0.5 mA,10 Hz)ES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而ES腹部天枢穴(ST25)无效,这种现象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尚不清楚.最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阐明了ES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抗炎通路的神经解剖学机制,并发现了由PROKR2Cre标记的感觉神经元对激活
三叉神经痛是中老年人群较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发作时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药物治疗和微创手术虽可有效缓解疼痛,但是均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无法完全治愈.三叉神经痛复发后病情更加复杂,病人在疼痛反复发作和长期治疗中备受折磨.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现状,对影响复发的因素、复发后治疗的经验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作一综述,以期为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分析原发性腰痛病人腰椎矢状位序列及椎旁肌形态与疼痛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腰痛病人85例,记录病人基线时腰痛发作的持续性、部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程、药物缓解情况以及疼痛对生活的影响.于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腰椎前凸顶椎和上端椎位置、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于腰椎MR影像测量L5S1节段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比例(fat infiltration rate,FIR).分别按SS是否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