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审美因素;情境;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46—01
在中小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完善的健全的人格,是各学科共同的任务。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虽然历史学科有着实施美育的独特优势,其中也蕴藏着大量的美育素材,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美育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可供欣赏的审美因素,使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历史是多元化的,是纷繁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的,所以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分门别类并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帮助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使历史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文化部分就包含了大量的美育素材,但是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其内容庞杂,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古代的文化分为以下几大类:科学技术类、宗教哲学类、史学类、文学艺术类,等等,并理清每一类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时期的延伸发展,这样就帮助学生理清了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纵横线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知识,还对其进行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又培养了其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
另外,历史中还蕴涵着大量的宝贵经验,这些历史经验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对于形成学生健全的完美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利用典型的史料来唤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以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启发和帮助,使学生认识到史学是火,点燃了生命之灯;史学是灯,照亮了人生之路;史学是路,引导他们走向灿烂的明天,历史学科和他们成长密不可分,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审美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学的形象直观当作金科玉律加以强调,他认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是“高级事物”,可以由低级的去代表,不在眼前的可以由眼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表,而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也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但是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在历史教材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是用一般的抽象的语言去描述的,这样很难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锤炼自身的语言,能够运用生动、形象逼真的语言,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历史事件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的语言仅仅做到生动形象还是远远不够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努力做到,使每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对象的标志,而且使它带有情感色彩——带有它的芬芳和绚丽多彩的色调。”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色彩,并能通过这种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戊戌六君子时,教师可以用深沉悲壮的语调背诵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使学生感受到谭嗣同为变法而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和悲壮美。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于学生面前。比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可以把电影《垂帘听政》中“火烧圆明园”的情境,以及圆明园被烧之后的残垣断壁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给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审美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近代中国的屈辱,从而增强他们要为中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比如,组织历史故事会、历史知识竞赛、欣赏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组织参观一些名胜古迹等,还可以以这些活动为中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同时借助这些活动,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实现人格的升华。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4(A)—0046—01
在中小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完善的健全的人格,是各学科共同的任务。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虽然历史学科有着实施美育的独特优势,其中也蕴藏着大量的美育素材,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美育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可供欣赏的审美因素,使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历史是多元化的,是纷繁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的,所以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分门别类并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以帮助学生找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使历史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文化部分就包含了大量的美育素材,但是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其内容庞杂,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古代的文化分为以下几大类:科学技术类、宗教哲学类、史学类、文学艺术类,等等,并理清每一类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时期的延伸发展,这样就帮助学生理清了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纵横线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知识,还对其进行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又培养了其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
另外,历史中还蕴涵着大量的宝贵经验,这些历史经验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对于形成学生健全的完美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利用典型的史料来唤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以便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启发和帮助,使学生认识到史学是火,点燃了生命之灯;史学是灯,照亮了人生之路;史学是路,引导他们走向灿烂的明天,历史学科和他们成长密不可分,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审美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学的形象直观当作金科玉律加以强调,他认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是“高级事物”,可以由低级的去代表,不在眼前的可以由眼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表,而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也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但是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在历史教材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是用一般的抽象的语言去描述的,这样很难吸引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锤炼自身的语言,能够运用生动、形象逼真的语言,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历史事件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的语言仅仅做到生动形象还是远远不够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努力做到,使每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对象的标志,而且使它带有情感色彩——带有它的芬芳和绚丽多彩的色调。”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色彩,并能通过这种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戊戌六君子时,教师可以用深沉悲壮的语调背诵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使学生感受到谭嗣同为变法而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和悲壮美。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于学生面前。比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可以把电影《垂帘听政》中“火烧圆明园”的情境,以及圆明园被烧之后的残垣断壁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给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审美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近代中国的屈辱,从而增强他们要为中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比如,组织历史故事会、历史知识竞赛、欣赏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组织参观一些名胜古迹等,还可以以这些活动为中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同时借助这些活动,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实现人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