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張国春院献身强军的兵棋专家
2014年10月15日,国防大学兵棋专家张国春因患脑瘤离开人世,年轻的生命定格在45岁。
兵棋不是游戏,是运用计算机模拟实战环境和作战进程,实施战争推演的系统。为了研发出中国自己的兵棋系统,张国春这些年一直孜孜以求,直至走到生命尽头。
2007年,我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在国防大学启动研发。张国春被委以重任,作为骨干成员,最早参与到这项极具开创性的事业中。在兵棋系统研发过程中,张国春和战友们编写了上千万行计算机代码,设计了数百类军事规则模型,完成了上千万条作战数据的搜集整理。在他眼里,这些数据就是兵棋上的一颗颗“棋子”。
2013年7月,张国春的眼睛越发看不清东西了。回北京后,他一个人去医院做了检查。面对“疑似脑部胶质瘤”的检查结果,张国春没向任何人透露他的病情,而是选择继续工作。他知道,脑部手术可能会让他丧失记忆,他希望赶在手术前把自己负责的报告和资料都整理好,做好交接他才能放心。
把全部精力都留给了工作,张国春如同一台精确运转的机器,每天连轴转,一个模型一个模型地校验,一行代码一行代码地编写,先后参加了多项重大作战模拟系统工程的攻关和创新。
他把打仗当急务,一门心思推演战法,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战士的最高荣耀是倒在报效国家的战场上”这句铮铮誓言。
王波院把居民的事挂心上
24年前,为缓解部分市民住房难,湖北省武汉市在江岸区建设了一批经济适用房。正在学校任教的王波决定从学校辞职到社区“创业”。20多年来,她始终把居民的事装在心中,带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解决各种矛盾20多万件,让居民“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王波现任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当时,别人都觉得我是放弃‘金饭碗’,端个‘泥饭碗’。”她回忆说,但自己就抱着一个简单想法,“校园里有三尺讲台,社区里也有广阔舞台,一样大有可为。”
王波说,选择到社区工作,可以服务成千上万的居民,把党组织的根深植在群众的土壤之中。
广场舞噪声扰民,养狗引发邻里纠纷,业主与物业有矛盾……都是社区经常遇到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百步亭社区形成了居民“提议题”、多方“出主意”、群众“拟方案”、张榜“开言路”、组织“定公约”、表决“说了算”的“六步议事法”。王波告诉记者,找准“制定公约、居民自治”的路子后,社区先后制定“环境噪声污染公约”“敬老爱老公约”等140多项文明公约,车辆占道、晨练噪声、居民信访等棘手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百步亭社区,王波动员居民培养文艺爱好、走进文化圈子。社区诗人李必胜、书艺大师彭望明等一大批社区能人,成为居民心中的“明星偶像”;中华文化服务队、和谐传播服务队让社区处处飘佳句、时时溢书香。
20多年的社区工作,王波与团队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全国和谐社区。在18万人的百步亭社区,居民们骄傲地说:“选择百步亭,就是选择幸福生活。”
鲜学福院治学六十载初心不改
“多干实事、回报祖国,这才是人生之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教授鲜学福,自1955年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注册表志愿栏里写下“终身献身煤矿事业”后,就始终初心不改,用行动实践了治学为国、科技兴国的信念。
面对国家能源需求,鲜学福敢为人先。上世纪60年代留苏回国后,鲜学福到重庆大学采矿系负责科研工作。重庆的南桐、中梁山煤矿都面临层间距只有7厘米至8厘米的保护层开采问题,风险系数极大,鲜学福与团队日夜驻扎于此,成功取得突破,最早实践了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瓦斯抽放课题。之后,鲜学福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煤层瓦斯理论与应用研究上。上世纪70年代,他与团队提出了煤层中的瓦斯是致灾因素,但同时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学术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上世纪80年代,我国煤矿瓦斯安全工作重点逐渐由治理措施转化为防治结合,鲜学福开创性地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带)预测的力学方法,并系统建立了理论基础。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多个煤矿上煤层瓦斯开采的技术难题和生产问题。
进入21世纪,意识到天然气的对外高度依存将严重威胁我国能源安全后,鲜学福便带领团队进行页岩气开采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针对我国地质赋存条件,指导实施了全球首次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为我国能源与二氧化碳减排提供了新路径,并成为我国能源科技研究领域一项代表性成果。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育人和刻苦钻研下,鲜学福198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教育事业和国家能源事业奋斗了60多年的鲜学福,如今已90岁高龄,但他仍在进行学术研究,并对过去零碎的成果做系统性总结,对提出的公式作进一步推导和再次严谨论证。“我希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再多做点工作。”鲜学福说。
杨万基院离台风最近的人
南海北部的上川岛,被自然之力赋予了“南海碧波出芙蓉”的原始美,但也形成了恶劣的气候条件:一年中平均5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多发,平均每年有两三次台风来袭。而广东省台山市上川岛气象站站长杨万基,扎根该岛37年预报天气,被称为“离台风最近的人”。
1981年12月,年仅18岁的杨万基进入上川岛气象站工作。那时,岛上全是黄泥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淡水供应紧张,岛上水库积蓄的雨水常常不够用,枯水期时连做饭都成问题。
在杨万基看来,怕苦、怕累、怕无聊,都做不了气象测报员。“气象观测和上报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早测、迟测、误报、缺报都不行。即使在观测场淋个‘落汤鸡’,回到值班室也得第一时间报数据,顾不上换衣服。”杨万基说。
上川岛气象站作为广东省三类艰苦海岛台站,人员少、待遇差、条件苦、任务重。自1995年担任气象站站长至今,杨万基始终以身作则,带头严把测报技术关、质量关。在他的带领下,该站曾连续10年被广东省气象局评为“先进测报组”,他本人的测报质量先后12次达到连续百班无错情。
从初出茅庐、气象知识空白的小伙子,到年过半百、荣获中国气象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的气象站站长,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中,杨万基坚守着“方丈之地能测万千气象,片纸支笔可告百姓风雨”的信念,从未向上级提出调离海岛的要求。曾有领导问杨万基想不想调到市区工作,他果断拒绝:“算了吧,我要是离开上川岛,心里就空了。”
杨万基欣喜地看到了上川岛气象站的变迁。从上世纪80年代初逢雨必漏的办公楼,到10年前新建的海岛观测站,再到5年前硬件再升级、被国家气象局升格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实现自动化气象观测……上川岛气象站如今拥有了现代化的建筑和全新的气象业务设备。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整理
張国春院献身强军的兵棋专家
2014年10月15日,国防大学兵棋专家张国春因患脑瘤离开人世,年轻的生命定格在45岁。
兵棋不是游戏,是运用计算机模拟实战环境和作战进程,实施战争推演的系统。为了研发出中国自己的兵棋系统,张国春这些年一直孜孜以求,直至走到生命尽头。
2007年,我军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在国防大学启动研发。张国春被委以重任,作为骨干成员,最早参与到这项极具开创性的事业中。在兵棋系统研发过程中,张国春和战友们编写了上千万行计算机代码,设计了数百类军事规则模型,完成了上千万条作战数据的搜集整理。在他眼里,这些数据就是兵棋上的一颗颗“棋子”。
2013年7月,张国春的眼睛越发看不清东西了。回北京后,他一个人去医院做了检查。面对“疑似脑部胶质瘤”的检查结果,张国春没向任何人透露他的病情,而是选择继续工作。他知道,脑部手术可能会让他丧失记忆,他希望赶在手术前把自己负责的报告和资料都整理好,做好交接他才能放心。
把全部精力都留给了工作,张国春如同一台精确运转的机器,每天连轴转,一个模型一个模型地校验,一行代码一行代码地编写,先后参加了多项重大作战模拟系统工程的攻关和创新。
他把打仗当急务,一门心思推演战法,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战士的最高荣耀是倒在报效国家的战场上”这句铮铮誓言。
王波院把居民的事挂心上
24年前,为缓解部分市民住房难,湖北省武汉市在江岸区建设了一批经济适用房。正在学校任教的王波决定从学校辞职到社区“创业”。20多年来,她始终把居民的事装在心中,带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解决各种矛盾20多万件,让居民“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王波现任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当时,别人都觉得我是放弃‘金饭碗’,端个‘泥饭碗’。”她回忆说,但自己就抱着一个简单想法,“校园里有三尺讲台,社区里也有广阔舞台,一样大有可为。”
王波说,选择到社区工作,可以服务成千上万的居民,把党组织的根深植在群众的土壤之中。
广场舞噪声扰民,养狗引发邻里纠纷,业主与物业有矛盾……都是社区经常遇到的难题。针对这些问题,百步亭社区形成了居民“提议题”、多方“出主意”、群众“拟方案”、张榜“开言路”、组织“定公约”、表决“说了算”的“六步议事法”。王波告诉记者,找准“制定公约、居民自治”的路子后,社区先后制定“环境噪声污染公约”“敬老爱老公约”等140多项文明公约,车辆占道、晨练噪声、居民信访等棘手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百步亭社区,王波动员居民培养文艺爱好、走进文化圈子。社区诗人李必胜、书艺大师彭望明等一大批社区能人,成为居民心中的“明星偶像”;中华文化服务队、和谐传播服务队让社区处处飘佳句、时时溢书香。
20多年的社区工作,王波与团队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全国和谐社区。在18万人的百步亭社区,居民们骄傲地说:“选择百步亭,就是选择幸福生活。”
鲜学福院治学六十载初心不改
“多干实事、回报祖国,这才是人生之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教授鲜学福,自1955年在中国矿业大学的注册表志愿栏里写下“终身献身煤矿事业”后,就始终初心不改,用行动实践了治学为国、科技兴国的信念。
面对国家能源需求,鲜学福敢为人先。上世纪60年代留苏回国后,鲜学福到重庆大学采矿系负责科研工作。重庆的南桐、中梁山煤矿都面临层间距只有7厘米至8厘米的保护层开采问题,风险系数极大,鲜学福与团队日夜驻扎于此,成功取得突破,最早实践了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瓦斯抽放课题。之后,鲜学福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煤层瓦斯理论与应用研究上。上世纪70年代,他与团队提出了煤层中的瓦斯是致灾因素,但同时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学术观点,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上世纪80年代,我国煤矿瓦斯安全工作重点逐渐由治理措施转化为防治结合,鲜学福开创性地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带)预测的力学方法,并系统建立了理论基础。对这些理论和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多个煤矿上煤层瓦斯开采的技术难题和生产问题。
进入21世纪,意识到天然气的对外高度依存将严重威胁我国能源安全后,鲜学福便带领团队进行页岩气开采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针对我国地质赋存条件,指导实施了全球首次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为我国能源与二氧化碳减排提供了新路径,并成为我国能源科技研究领域一项代表性成果。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育人和刻苦钻研下,鲜学福198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教育事业和国家能源事业奋斗了60多年的鲜学福,如今已90岁高龄,但他仍在进行学术研究,并对过去零碎的成果做系统性总结,对提出的公式作进一步推导和再次严谨论证。“我希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再多做点工作。”鲜学福说。
杨万基院离台风最近的人
南海北部的上川岛,被自然之力赋予了“南海碧波出芙蓉”的原始美,但也形成了恶劣的气候条件:一年中平均5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多发,平均每年有两三次台风来袭。而广东省台山市上川岛气象站站长杨万基,扎根该岛37年预报天气,被称为“离台风最近的人”。
1981年12月,年仅18岁的杨万基进入上川岛气象站工作。那时,岛上全是黄泥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淡水供应紧张,岛上水库积蓄的雨水常常不够用,枯水期时连做饭都成问题。
在杨万基看来,怕苦、怕累、怕无聊,都做不了气象测报员。“气象观测和上报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早测、迟测、误报、缺报都不行。即使在观测场淋个‘落汤鸡’,回到值班室也得第一时间报数据,顾不上换衣服。”杨万基说。
上川岛气象站作为广东省三类艰苦海岛台站,人员少、待遇差、条件苦、任务重。自1995年担任气象站站长至今,杨万基始终以身作则,带头严把测报技术关、质量关。在他的带领下,该站曾连续10年被广东省气象局评为“先进测报组”,他本人的测报质量先后12次达到连续百班无错情。
从初出茅庐、气象知识空白的小伙子,到年过半百、荣获中国气象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的气象站站长,在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中,杨万基坚守着“方丈之地能测万千气象,片纸支笔可告百姓风雨”的信念,从未向上级提出调离海岛的要求。曾有领导问杨万基想不想调到市区工作,他果断拒绝:“算了吧,我要是离开上川岛,心里就空了。”
杨万基欣喜地看到了上川岛气象站的变迁。从上世纪80年代初逢雨必漏的办公楼,到10年前新建的海岛观测站,再到5年前硬件再升级、被国家气象局升格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实现自动化气象观测……上川岛气象站如今拥有了现代化的建筑和全新的气象业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