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始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以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已知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有的学生不敢去做稍微复杂一点的题,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题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题就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其它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算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道通罗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二、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主要是研究“数”,几何主要是研究“形”。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就不可分割。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二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把函数图象先画在头脑中,然后根据图象记忆函数的性质,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单纯记忆性质而不能在解题时得到合理应用。在数学学习中,我一直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能与“形”沾上了一点边,我就鼓励学生根据题意通过画图来分析。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直观感受能力,而且有效的节省了时间,还容易使学生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一个学期下来,绝大部分学生尝到了甜头,也慢慢地养成了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三、培养方程建模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中学数学学习中的数量关系主要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如在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ⅹ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解方程就是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初一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学会并掌握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解这些方程的原理就是把复杂的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运用,都需要建立方程模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学好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功。所谓的“方程”思维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四、培养“对应”的思维能力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关系、对应一种形式等等。比如初中函数里Y的值与X在定义域内的取值就有一种数的对应。初二初三我们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转化”的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现有一块土地呈平行四边形,我们要把它的面积扩大一倍,如何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办到呢?我们可以以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把它们解决。“转化”的思想,是解题最重要的思维习惯。面对难题,面对没有见过的题,首先就要想到转化,也总是能够转化的。平时,要多留心老师是怎样解题的,是怎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同学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的体会,深入理解转化的真正含义,切实掌握转化的思维和技巧。
总而言之,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解数学题只要你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掌握好各种解题技巧,就没有解不了的题。相信自己,相信已知条件,不轻言放弃,就一定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明日的朝阳。
一、已知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有的学生不敢去做稍微复杂一点的题,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题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题就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其它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算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道通罗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二、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主要是研究“数”,几何主要是研究“形”。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就不可分割。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二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把函数图象先画在头脑中,然后根据图象记忆函数的性质,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单纯记忆性质而不能在解题时得到合理应用。在数学学习中,我一直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能与“形”沾上了一点边,我就鼓励学生根据题意通过画图来分析。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直观感受能力,而且有效的节省了时间,还容易使学生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一个学期下来,绝大部分学生尝到了甜头,也慢慢地养成了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三、培养方程建模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中学数学学习中的数量关系主要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如在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ⅹ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解方程就是求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初一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学会并掌握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解这些方程的原理就是把复杂的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运用,都需要建立方程模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学好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功。所谓的“方程”思维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四、培养“对应”的思维能力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关系、对应一种形式等等。比如初中函数里Y的值与X在定义域内的取值就有一种数的对应。初二初三我们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转化”的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现有一块土地呈平行四边形,我们要把它的面积扩大一倍,如何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办到呢?我们可以以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把它们解决。“转化”的思想,是解题最重要的思维习惯。面对难题,面对没有见过的题,首先就要想到转化,也总是能够转化的。平时,要多留心老师是怎样解题的,是怎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同学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的体会,深入理解转化的真正含义,切实掌握转化的思维和技巧。
总而言之,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解数学题只要你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掌握好各种解题技巧,就没有解不了的题。相信自己,相信已知条件,不轻言放弃,就一定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明日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