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中体现的经过预先谋划的全局决策,是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为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和完成教学目标而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思考,理性的、逻辑的思考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
【关键词】兴趣;教学模式;思维培养;启发;教学手段;策略
1兴趣的激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探究,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信心,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源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有效地启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持旺盛的精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敏捷思考。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数学知识的特点是来源与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轴对称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在生活中很常见图形、实物等,或者让学生举出自然景观、分子结构、建筑物、艺术作品、日常生活用品、窗花等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对称现象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强化过程意识,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是简单地背下一些公式、定理,而要展开思维,弄清楚问题的背景来源和意思,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且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过程教学,真正做到结论和过程并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努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如教学整式的除法时,可充分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探究”和“思考”栏目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一般结论的过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体验获得结论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可以拓展思维空间,促进数学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应多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自觉地讨论,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合作中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讨论、交流要运用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数学就是训练思维, 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把思维训练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当中,经常提醒学生多思考,总结解题规律,不要只顾做题,更不要背题,一些学生喜欢背题,这不利于思维的发展。简单的题目做错了,有的是学生粗心出错,更多的还是思维的问题,不会思考分析,对问题没有一个分析的思路,如当X=-1时,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0,说明在解题时简单对待,只是代人进行计算,没有进行思维思考判断,所以出错,这可能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做这道题的时候,都发现分母为0,分母为0时分式没有意义,怎么可能等于0呢?学生做错题,说明对题目没有理解或者没有掌握该知识以及解题方法。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很多,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比小学加深了很多,也很抽象,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不适应,成绩跟不上,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思维能力发展跟不上。教学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求第三边。这道题可以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来分析,第三边是斜边,根据勾股定理可得5,当3为直角边,4为斜边时,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散发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一件工作乙先做1天,甲乙合做2天做完,甲和乙的工作效率的比是3:2,甲、乙单独完成各要多少天?这是一道工作问题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个方面分析,设甲队单独完成要2X天,乙队单独完成要3X天,由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可求出结果。这道题的难点是如何设未知数,如何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4注重启发
教学中, 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多设计、提出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并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开展尝试和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还要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适当运用变式,逐步设置障碍,增加创造性因素,教师不包办代替,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教师在某些关键环节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某种学习策略的存在,这样有助与学生形成“感知——体验——实践——理解——内化——形成能力”这种由感情到理性,到形成能力,从而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作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5教学手段的运用
当今,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在教学菱形的性质,结合课件操作,指导学生利用菱形纸片进行实验操作,可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身边的资源制作学具进行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旋转和中心对称,要求学生制作一些平面图形进行动手探索研究,理解有关性质,并运用发现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正视中学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有效指导,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才有望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
【关键词】兴趣;教学模式;思维培养;启发;教学手段;策略
1兴趣的激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探究,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信心,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源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有效地启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持旺盛的精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敏捷思考。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数学知识的特点是来源与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轴对称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在生活中很常见图形、实物等,或者让学生举出自然景观、分子结构、建筑物、艺术作品、日常生活用品、窗花等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对称现象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强化过程意识,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是简单地背下一些公式、定理,而要展开思维,弄清楚问题的背景来源和意思,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且发展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过程教学,真正做到结论和过程并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努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如教学整式的除法时,可充分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探究”和“思考”栏目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一般结论的过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体验获得结论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可以拓展思维空间,促进数学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应多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自觉地讨论,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合作中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讨论、交流要运用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数学就是训练思维, 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把思维训练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当中,经常提醒学生多思考,总结解题规律,不要只顾做题,更不要背题,一些学生喜欢背题,这不利于思维的发展。简单的题目做错了,有的是学生粗心出错,更多的还是思维的问题,不会思考分析,对问题没有一个分析的思路,如当X=-1时,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0,说明在解题时简单对待,只是代人进行计算,没有进行思维思考判断,所以出错,这可能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做这道题的时候,都发现分母为0,分母为0时分式没有意义,怎么可能等于0呢?学生做错题,说明对题目没有理解或者没有掌握该知识以及解题方法。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很多,初中数学知识内容比小学加深了很多,也很抽象,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不适应,成绩跟不上,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思维能力发展跟不上。教学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求第三边。这道题可以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来分析,第三边是斜边,根据勾股定理可得5,当3为直角边,4为斜边时,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散发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一件工作乙先做1天,甲乙合做2天做完,甲和乙的工作效率的比是3:2,甲、乙单独完成各要多少天?这是一道工作问题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个方面分析,设甲队单独完成要2X天,乙队单独完成要3X天,由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可求出结果。这道题的难点是如何设未知数,如何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4注重启发
教学中, 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多设计、提出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并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开展尝试和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还要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适当运用变式,逐步设置障碍,增加创造性因素,教师不包办代替,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教师在某些关键环节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某种学习策略的存在,这样有助与学生形成“感知——体验——实践——理解——内化——形成能力”这种由感情到理性,到形成能力,从而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作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5教学手段的运用
当今,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在教学菱形的性质,结合课件操作,指导学生利用菱形纸片进行实验操作,可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身边的资源制作学具进行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旋转和中心对称,要求学生制作一些平面图形进行动手探索研究,理解有关性质,并运用发现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正视中学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有效指导,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才有望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