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解读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铸剑》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压卷之作。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用“比较”的方法来解读《铸剑》,希望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效果。
  一、比较“出游”和“出丧”的场面
  如果说出游的情节是为表现王至高无上的威严的话,那么,出丧的场面就展现出了王的可笑和可悲。我们不禁要感叹:“国民”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王的荣耀、威严、权利,都是闲人、百姓成就的;王的可悲可笑,也是由他的奴才们反映出来的。什么样的国民,喂养出什么样的统治者;什么样的统治者,拥有什么样的国民。所以说,鲁迅的这篇历史小说是在借“复仇的故事”揭示国民思想亟待改造这一“新”问题。
  在游山的行阵中,鲁迅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耀武扬威的国王形象,像漫画中的人物一样滑稽。在匍匐在地的国民心中,“王”是天之骄子,是“神”一样的存在。而在后文,武士们从鼎中试图打捞出国王“尊贵”的头颅之时,却分不清哪一个头才是国王的。在这个场面中,我们哪里还看得到出身的高低贵贱?哪里还能分得清“九五之尊”和“普通平民”的差别?
  如果《铸剑》的主题仅仅是复仇的话,那么小说写到眉间尺和黑色人把王杀了,故事就可以结束了。可是,小说并没有到此收尾,之后,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写了宫廷内外的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殡葬闹剧。“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一起“奔来”,“天一亮”,路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他们都是来看“三个头”在同一个灵车上的“热闹”场景的。不仅如此,在出丧的过程中,男人“但哭着”追着看女人——王后和王妃;作为女人的王后、王妃也“但哭着”看男人。此时,这些男人、女人都是看客,彼此之间你看我,我看你,互相端详与品味,不难想象那是多么滑稽的场面。
  小说至此,复仇壮士的悲壮之感已荡然无存,唯有滑稽的“看客”还在津津有味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热闹”生活。此刻,读者才能真正懂得鲁迅为什么要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才能真正理解黑色人为什么不赞成眉间尺称他为“义士”,才能真正理解黑色人为什么要冷然、傲然地称“仗义、同情”这些“先前曾经干净过”的东西“现在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这场跨越了生与死的复仇,终于在看客的目光中变得毫无意义,变成了一出荒诞、滑稽的大戏。
  王游山时,百姓出来看热闹;王出丧时,百姓也出来看热闹。两个情节前后呼应,无论是国王活着“出游”还是死后“出丧”,民众都要出来看热闹,两件事情在他们的心中没有任何差别。鲁迅先生通过《铸剑》这个新编的复仇故事表达了“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揭示了看客的丑恶嘴脸。
  二、比较“雌剑”与“雄剑”
  《铸剑》原名《眉间尺》。如果以“眉间尺”这个人名作为篇名,那么,神话中的人和事应是小说表现的重点,小说中眉间尺与黑色人联合复仇之后的内容就是多余的了。作者为什么要以“铸剑”命名呢?我们可以思考这几个问题:“剑”指什么?铸的是何剑?谁铸的剑?鲁迅写此《铸剑》是想铸什么样的剑?
  “剑”在中国文学中是个特殊的意象。华夏民族素有佩剑、崇剑之风,“利剑在手”往往是至高权力的象征。在《铸剑》中,眉间尺的父亲铸造了两把剑,将雌剑给了王,把雄剑藏了起来。他不愧为一代名师,不仅精通铸造,而且深谙人情,预先就料到王会为了保证宝剑是独一无二、无可匹敌的,而杀死自己。王以为自己从此就有了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拥有了不容任何人挑衅的权利和威严,孰不知,还有一把一模一样的雄剑在等着他,而这把雄剑一旦握在了他的仇人手里,就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眉问尺第一次看到这把神奇之剑时,“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随乎都骤然失了光辉,惟有青光充塞宇内”“长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鲁迅先生对人们惯常看重的剑之“锋利”避而不谈,眉间尺和黑色人用雄剑复仇成功之后,文中就再也没有对雌雄双剑的任何描写了。可见,作者看重的不是“剑”本身,而是“剑”象征的意义。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哪里有绝对权力的至高统治,哪里就会有推翻此统治的至强力量;统治与反统治,绝对的权力与反抗之强力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雌雄双剑是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了麻木不仁的王,也就没有了正义的复仇者。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说,拥有这雌雄剑的“王”“眉间尺”“宴之敖”,分别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的“专制君王”“个人复仇者”“社会反叛者”,这三者是极难割裂开来的,文中的“三头同鼎”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他们都是中国社会的王,都是中国历史的主宰者,也是中国历史中的牺牲者。《铸剑》表现的就是这三个王之间的关系。”
  文中的“雌雄宝剑”与“结仇、复仇”的故事是相伴而生的,所以复仇结束后,剑的使命就完成了,也就没有再出现的必要了。在文章的结尾,“铸剑”的深层意义才浮显出来。鲁迅先生把思想批评之利剑指向了那些男男女女、熙熙攘攘的看客,先生要铸的是一把“疗救麻木看客”“改造愚昧国民”的现实主义之剑!先生希望用这把剑,用“新编”的“故事”來实现他毕生追求的“用文字拯救世界”“写文章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的人生理想。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被动语态,主要由“助动词be+过去分词”构成,是英语中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高考英语测试的一大热点内容。  考点之一:被动语态的基本用法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两种重要语态,主动语态的句子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语态的句子主语则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一般地,当动作的承受者是谈话的中心或需要特别强调,而动作的执行者处于次要地位时,通常要用被动语态,如:Herbike has been rep
期刊
书面表达是检验英语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想要写好英语作文,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并且还要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和正确的写作步骤,才可以写出令人满意的好文章。以下将结合教学经验,从审清题意、重视修辞和巧用连词三个方面谈谈该如何进行英语写作,希望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一、审清题意  审题不光是明确要写什么,更是要从题目要求当中掌握写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的思路。同学们需要在审题环节就抓住文章
期刊
思维导图能够以图形的方式来帮助同学们迅速地理解全文,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进而提升对语篇的概括能力。可以说思维导图给英语阅读学习打开了一扇窗。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同学不会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只是将其停留在对文本简单的概括方面,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那么同学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思维导图来提升自身的阅读效率呢?以下将结合实例,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应用思维导图,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在实
期刊
找到高中英语课堂有效导入的技巧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效果和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英语知识体系,为学生日后英语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笔者将谈谈英语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复习导入法  在当前课堂导入法中,操作简单并且效果最好的就是复习导入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复习导入法的整体结构更为规范,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复习导
期刊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航空客运恢复比预期更慢。预计到2024年,全球客运量才可能恢复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水平,比此前预测的晚一年。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周二(7月28日)宣布,全球航空业要到2024年才能从新冠肺炎危机中恢复。  这比该机构之前的预测晚了一年。  该机构将航空业复苏乏力归咎于一系列因素,包括消费者信心不足、商务旅行减少以及美国和其他地区新冠疫情重新抬头
期刊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有效的提问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并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以下将结合教学实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切实提升课堂实效。  一、深入挖掘教材,设计针对性提问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该如何针对教材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以便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一步步解读教材。  比如在教学译林
期刊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陆续开学。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而且各具特色。  在日本船桥市的高根台第三小学,戴著口罩的学生们上音乐课时伴着旋律用拍手代替唱歌。希望他们的内心在歌唱。  丹麦的北西兰国际学校让年幼的孩子们在日常散步时借助新绳子遵守社交隔离规定。班级教师珍妮佛·费根·西蒙解释说:“绳子上间隔均匀地贴着彩色编码胶带,这样孩子们就能靠近
期刊
在西班牙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量上升后,英国政府上周六对来自西班牙旅客的入境政策出现180度大转弯,立即恢复对所有从该热门旅游目的地抵达的旅客实施14天隔离。  许多英国度假者在学校放暑假后不久就乘飞机离开,他们都被这一决定搞得心烦意乱。英国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为这一举动进行了辩护,他对天空新闻表示,英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这个决定,我们不能为此道歉。”  在各国国内客运量方面,中国航空公司引领复苏
期刊
排列组合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各类考试中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虽然该类型问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比较抽象,主要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经常出现重复计算排列数或因考虑不周出现漏解的情况。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排列组合问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归纳总结,以提高自身的解题水平。  一、捆绑法  捆绑法主要适用于某几个元素要求相邻的问题,其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先将要求相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质量,消费也逐渐升级换“口味”,文艺气息越来越浓厚。周末利用空闲时间报一个艺术培训班,或是约上三五好友看一场画展、电影等,成为越来越多年轻消费群体的选择。与此同时,一向被视为“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也在试图寻找更加亲近大众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类型的“小众”艺术消费悄然成为一股潮流。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前两年在中国九座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