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知识是人类千百年来集成的普遍性知识,它与学生个体没有关系。而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让普遍性知识成为学生的个体知识,即让普遍性知识与学生个体发生关系、产生意义。
为了实现从普遍性知识到幼儿个体知识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完成两次转换工作。第一次为知识形态转换,即把抽象、概念性的学科知识转换为幼儿感兴趣、能理解的操作性、案例性知识,它意味着教师能把学科知识与教育学中有关幼儿的知识进行融合;第二次为教学方式转换,即把关注教的被动学习转换为关注学的主动学习,它意味着教师能把学科知识与所有教育学知识、课堂情境知识进行融合。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教师专业性就体现在这两次转换上。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形态转换
音乐知识即一个音乐作品中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织体、风格等八大元素的表现特性。每个作品同时包含此八大元素特性,但往往会凸显其中一个或几个,凸显的元素特性正是此作品的风格或特点所在。教师或幼儿获得音乐知识的标志是表演而不是口头表达。对一个具体的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作品,教师如果不会用唱、跳、奏三种表演方式中的某一种来表达,我们认为教师没拥有此作品中的音乐知识。
音乐八大元素的表现特性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或听觉化的音乐符号中,但音乐知识是成人化、专业化的知识形式,我们称它为种族经验形态,它不容易被非音乐专业的人尤其是幼儿接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作知识形态的转换,将成人的知识形态转换成幼儿经验范围内的知识形态。这是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特性。
1.音乐知识形态如何转换
音乐符号是最抽象的艺术符号。加德纳认为艺术符号的抽象程度是由其参照性决定的,参照性越强的艺术符号越容易被理解。那么如何让幼儿理解艺术符号呢?那就是要寻找艺术符号的参照物,借助参照物让幼儿与艺术符号零距离接触。所以,音乐知识形态的转换就是为抽象的音乐符号寻找具象的参照物。
2.音乐知识转换后的形态
因为我们是为幼儿寻找音乐符号的参照物,所以我们需要探究幼儿的音乐口味是什么。前苏联早期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0~8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偏爱音乐能讲什么内容、音乐能否让他们动起来等非音乐的指标。换言之,对早期儿童而言,他们悦纳的是能讲故事、能让他们用身体动作表达的音乐。所以,幼儿的音乐口味在于音乐的故事性与动作性,故事与动作就是我们要为幼儿寻找的音乐参照物。
把音乐符号变成能用语言表达的故事并能用身体动作表演,这就是音乐符号转换后的形态。例如,如果我们让幼儿静听瑞典阿尔芬作曲的《瑞典狂想曲》,幼儿会毫无兴趣,更不用说主动探究了。如果我们为这个作品编一个农民伯伯与禾苗的故事,告诉幼儿农民伯伯会到地里去劳动,先请幼儿观察农民伯伯在劳动什么、怎么劳动,再告诉幼儿禾苗长出来了,请幼儿观察长出来的禾苗都做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然后,教师用身体动作“讲”农民伯伯与禾苗的故事,把音乐作品呈现给幼儿,这就是《瑞典狂想曲》转换后的形态。这时,孩子们会被教师的身体动作表演所吸引,他们会猜测教师每个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希望获得农民伯伯做了什么、禾苗怎么玩耍的答案,产生了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把音乐作品转化为故事性的身体动作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
3.音乐知识形态转换的标准与原则
音乐知识的形态转换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把音乐符号转换成语言、视觉与运动觉符号。音乐知识形态转换的标准有:第一,准确,即转换后的视觉与运动觉符号必须与音乐符号相匹配。如上面提到的《瑞典狂想曲》A段第一部分音乐是行进风格的,我们转换的身体动作是农民伯伯扛着农具走向禾苗地。行进风格的音乐配上行走动作非常协调,如果把《瑞典狂想曲》A段第一部分音乐转换成鸭蛋滚出来的动作,就与行进风格的音乐很不协调,这样的转换是不准确的。此外,图谱的转换也要求准确。如,二胡独奏曲《赛马》的图谱虽然很好地概括了ABA的曲式结构,A与A’段都有四句甩马鞭的音乐,B段由三小段音乐构成。但是,A与A’段甩马鞭之前与之后的句子是不完全重复的、有变化的,这些变化如果在图谱中没能表达出来,就会影响幼儿表演时的流畅性与自如程度。所以,图谱的转换需要落实到句子,使曲子的句段结构被概括而明确地表达出来。转换不准确的后果是丢弃了音乐符号,只留下参照物,幼儿不仅学不到音乐,还歪曲了音乐。第二,简化,即转换后的视觉与运动觉符号必须具有概括、归类、凸显本质的特征。以视觉符号中的图谱为例,用图谱转换音乐符号必须对音乐作品句段结构作出概括。例如,把一个小班音乐欣赏作品经过复杂化的、具体到每一拍的图谱转换后,小班幼儿彻底丧失了学习欲望。所以,借助视觉与运动觉符号来转换抽象的音乐符号,其前提是视觉与运动觉符号一定要比音乐符号简单。又如,有一张图谱清晰地呈现了一个ABA’三段体的音乐作品,A段与A’段不完全重复,A段由一模一样的两小段音乐构成,而A’段只有一小段音乐;B段由结构完全相同的两小段音乐构成。这种对音乐句段结构的清晰概括是简化的特征,也是音乐曲式的本质特征。
音乐知识形态转换的原则有:第一,音乐知识转换前后的知识形态发生变化,但音乐知识含量不变。目前,有些幼儿园教师由于转换不精确、不简化等原因,导致音乐作品脱离原型,即在转换过程中把音乐知识改变了,其中把音乐游戏变成体育游戏就是典型的表现。第二,音乐知识转换后往往是语言、运动觉、视觉等符号的集合,但运动觉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符号。简单地说,在音乐知识转换过程中,所有故事、图谱、图片都是为身体动作表演服务的,身体动作是唯一承载着音乐符号的参照物。当然,身体动作越富有故事性、角色性,幼儿学习时就越愉悦越投入。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学方式转换
音乐知识形态转换的实质是对音乐作品的幼儿化再创作,而教学方式转换则考验教师的教育素养。在实际音乐教学设计过程中,音乐知识形态与教学方式转换并非截然分开,所有的音乐作品幼儿化转换都是基于对课堂情境的联想并为教学服务的。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性还体现在教师能否做到教无痕,让幼儿处于主动学的状态。那么如何让幼儿主动学呢?教师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首先,让幼儿具有任务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教学环节中的任务都能够落实到幼儿身上。而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具有任务意识。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这是最低程度的教师任务意识。教师任务意识水平越高,教学现场就越会呈现出环节清晰、任务明确、教学流畅的情境。高任务意识的教师会对每一教学环节到底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对后面环节的教学起什么推进作用等分析得很透切,从而为不同教学任务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任务意识的最高水平就是让幼儿有任务意识。对幼儿来说,主动学习一定是任务明确的学习。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任务是明确的,而对如何将教学任务以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落实到幼儿身上则不甚明确。有的表现为提问、提要求不明确、不清晰;有的表现为没有把注意力、思路切入到幼儿角度,无法理解幼儿;有的表现为只是让幼儿学动作、玩游戏、记图谱,没有让幼儿自主观察、探究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却没能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具有任务意识的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学,始终将注意力投放在幼儿身上。
其次,将教学内容落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音乐教学内容落入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实质是解决音乐教学内容所含知识与幼儿的关系,主要有:第一,身体动作知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即关于幼儿身体动作特点的知识。教师需要了解身体动作类型、频率、速度、难易等知识,进而把这些知识与幼儿建立联系,最后获得幼儿如何学习身体动作表演的知识,如什么类型、频率、速度的动作幼儿最容易掌握或较难掌握。掌握了关于幼儿身体动作特点的知识后,才能确保包括身体动作表演的教学内容落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目前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中就存在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有关身体动作的知识,导致为幼儿设计的身体动作难度太大,或由于教学环节、教学任务设计复杂,导致教学内容容量太大,超出幼儿的接受水平的问题。第二,音乐八大元素知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即关于幼儿学习旋律、节奏、句段结构等的特点。教师不仅要熟悉音乐八大元素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要掌握音乐八大元素的程序性知识,要让音乐学科知识与幼儿发生交集,从而获得有关幼儿表演音乐八大元素表现特性时的特点的知识,以确保在指导幼儿进行歌唱、欣赏、打击乐、集体舞等活动时,幼儿的学习任务的难度是适宜的,是落入幼儿最近发展区的。
再次,保证师幼、幼幼互动的质量。师幼、幼幼互动要有量,是指在一个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使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互动策略,包括:抛任务时的提问与追问的策略,引导幼儿展开任务时的讨论与分析的策略,任务完成后引导幼儿评价与反思的策略。高质的师幼、幼幼互动表现为教师对互动策略的娴熟运用,核心是自如抛问题给孩子、自如接孩子抛过来的问题、自如传递与提升孩子之间的问题。高质量互动是教师教学专业性的最高体现,它属于情境知识,依赖教师的实践智慧。
为了实现从普遍性知识到幼儿个体知识的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完成两次转换工作。第一次为知识形态转换,即把抽象、概念性的学科知识转换为幼儿感兴趣、能理解的操作性、案例性知识,它意味着教师能把学科知识与教育学中有关幼儿的知识进行融合;第二次为教学方式转换,即把关注教的被动学习转换为关注学的主动学习,它意味着教师能把学科知识与所有教育学知识、课堂情境知识进行融合。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教师专业性就体现在这两次转换上。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形态转换
音乐知识即一个音乐作品中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曲式、织体、风格等八大元素的表现特性。每个作品同时包含此八大元素特性,但往往会凸显其中一个或几个,凸显的元素特性正是此作品的风格或特点所在。教师或幼儿获得音乐知识的标志是表演而不是口头表达。对一个具体的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作品,教师如果不会用唱、跳、奏三种表演方式中的某一种来表达,我们认为教师没拥有此作品中的音乐知识。
音乐八大元素的表现特性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或听觉化的音乐符号中,但音乐知识是成人化、专业化的知识形式,我们称它为种族经验形态,它不容易被非音乐专业的人尤其是幼儿接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作知识形态的转换,将成人的知识形态转换成幼儿经验范围内的知识形态。这是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特性。
1.音乐知识形态如何转换
音乐符号是最抽象的艺术符号。加德纳认为艺术符号的抽象程度是由其参照性决定的,参照性越强的艺术符号越容易被理解。那么如何让幼儿理解艺术符号呢?那就是要寻找艺术符号的参照物,借助参照物让幼儿与艺术符号零距离接触。所以,音乐知识形态的转换就是为抽象的音乐符号寻找具象的参照物。
2.音乐知识转换后的形态
因为我们是为幼儿寻找音乐符号的参照物,所以我们需要探究幼儿的音乐口味是什么。前苏联早期的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0~8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偏爱音乐能讲什么内容、音乐能否让他们动起来等非音乐的指标。换言之,对早期儿童而言,他们悦纳的是能讲故事、能让他们用身体动作表达的音乐。所以,幼儿的音乐口味在于音乐的故事性与动作性,故事与动作就是我们要为幼儿寻找的音乐参照物。
把音乐符号变成能用语言表达的故事并能用身体动作表演,这就是音乐符号转换后的形态。例如,如果我们让幼儿静听瑞典阿尔芬作曲的《瑞典狂想曲》,幼儿会毫无兴趣,更不用说主动探究了。如果我们为这个作品编一个农民伯伯与禾苗的故事,告诉幼儿农民伯伯会到地里去劳动,先请幼儿观察农民伯伯在劳动什么、怎么劳动,再告诉幼儿禾苗长出来了,请幼儿观察长出来的禾苗都做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然后,教师用身体动作“讲”农民伯伯与禾苗的故事,把音乐作品呈现给幼儿,这就是《瑞典狂想曲》转换后的形态。这时,孩子们会被教师的身体动作表演所吸引,他们会猜测教师每个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希望获得农民伯伯做了什么、禾苗怎么玩耍的答案,产生了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把音乐作品转化为故事性的身体动作是非常具有专业性的。
3.音乐知识形态转换的标准与原则
音乐知识的形态转换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把音乐符号转换成语言、视觉与运动觉符号。音乐知识形态转换的标准有:第一,准确,即转换后的视觉与运动觉符号必须与音乐符号相匹配。如上面提到的《瑞典狂想曲》A段第一部分音乐是行进风格的,我们转换的身体动作是农民伯伯扛着农具走向禾苗地。行进风格的音乐配上行走动作非常协调,如果把《瑞典狂想曲》A段第一部分音乐转换成鸭蛋滚出来的动作,就与行进风格的音乐很不协调,这样的转换是不准确的。此外,图谱的转换也要求准确。如,二胡独奏曲《赛马》的图谱虽然很好地概括了ABA的曲式结构,A与A’段都有四句甩马鞭的音乐,B段由三小段音乐构成。但是,A与A’段甩马鞭之前与之后的句子是不完全重复的、有变化的,这些变化如果在图谱中没能表达出来,就会影响幼儿表演时的流畅性与自如程度。所以,图谱的转换需要落实到句子,使曲子的句段结构被概括而明确地表达出来。转换不准确的后果是丢弃了音乐符号,只留下参照物,幼儿不仅学不到音乐,还歪曲了音乐。第二,简化,即转换后的视觉与运动觉符号必须具有概括、归类、凸显本质的特征。以视觉符号中的图谱为例,用图谱转换音乐符号必须对音乐作品句段结构作出概括。例如,把一个小班音乐欣赏作品经过复杂化的、具体到每一拍的图谱转换后,小班幼儿彻底丧失了学习欲望。所以,借助视觉与运动觉符号来转换抽象的音乐符号,其前提是视觉与运动觉符号一定要比音乐符号简单。又如,有一张图谱清晰地呈现了一个ABA’三段体的音乐作品,A段与A’段不完全重复,A段由一模一样的两小段音乐构成,而A’段只有一小段音乐;B段由结构完全相同的两小段音乐构成。这种对音乐句段结构的清晰概括是简化的特征,也是音乐曲式的本质特征。
音乐知识形态转换的原则有:第一,音乐知识转换前后的知识形态发生变化,但音乐知识含量不变。目前,有些幼儿园教师由于转换不精确、不简化等原因,导致音乐作品脱离原型,即在转换过程中把音乐知识改变了,其中把音乐游戏变成体育游戏就是典型的表现。第二,音乐知识转换后往往是语言、运动觉、视觉等符号的集合,但运动觉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符号。简单地说,在音乐知识转换过程中,所有故事、图谱、图片都是为身体动作表演服务的,身体动作是唯一承载着音乐符号的参照物。当然,身体动作越富有故事性、角色性,幼儿学习时就越愉悦越投入。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学方式转换
音乐知识形态转换的实质是对音乐作品的幼儿化再创作,而教学方式转换则考验教师的教育素养。在实际音乐教学设计过程中,音乐知识形态与教学方式转换并非截然分开,所有的音乐作品幼儿化转换都是基于对课堂情境的联想并为教学服务的。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性还体现在教师能否做到教无痕,让幼儿处于主动学的状态。那么如何让幼儿主动学呢?教师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首先,让幼儿具有任务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教学环节中的任务都能够落实到幼儿身上。而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具有任务意识。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这是最低程度的教师任务意识。教师任务意识水平越高,教学现场就越会呈现出环节清晰、任务明确、教学流畅的情境。高任务意识的教师会对每一教学环节到底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对后面环节的教学起什么推进作用等分析得很透切,从而为不同教学任务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任务意识的最高水平就是让幼儿有任务意识。对幼儿来说,主动学习一定是任务明确的学习。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任务是明确的,而对如何将教学任务以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落实到幼儿身上则不甚明确。有的表现为提问、提要求不明确、不清晰;有的表现为没有把注意力、思路切入到幼儿角度,无法理解幼儿;有的表现为只是让幼儿学动作、玩游戏、记图谱,没有让幼儿自主观察、探究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却没能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具有任务意识的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学,始终将注意力投放在幼儿身上。
其次,将教学内容落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音乐教学内容落入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实质是解决音乐教学内容所含知识与幼儿的关系,主要有:第一,身体动作知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即关于幼儿身体动作特点的知识。教师需要了解身体动作类型、频率、速度、难易等知识,进而把这些知识与幼儿建立联系,最后获得幼儿如何学习身体动作表演的知识,如什么类型、频率、速度的动作幼儿最容易掌握或较难掌握。掌握了关于幼儿身体动作特点的知识后,才能确保包括身体动作表演的教学内容落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目前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中就存在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有关身体动作的知识,导致为幼儿设计的身体动作难度太大,或由于教学环节、教学任务设计复杂,导致教学内容容量太大,超出幼儿的接受水平的问题。第二,音乐八大元素知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即关于幼儿学习旋律、节奏、句段结构等的特点。教师不仅要熟悉音乐八大元素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要掌握音乐八大元素的程序性知识,要让音乐学科知识与幼儿发生交集,从而获得有关幼儿表演音乐八大元素表现特性时的特点的知识,以确保在指导幼儿进行歌唱、欣赏、打击乐、集体舞等活动时,幼儿的学习任务的难度是适宜的,是落入幼儿最近发展区的。
再次,保证师幼、幼幼互动的质量。师幼、幼幼互动要有量,是指在一个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使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互动策略,包括:抛任务时的提问与追问的策略,引导幼儿展开任务时的讨论与分析的策略,任务完成后引导幼儿评价与反思的策略。高质的师幼、幼幼互动表现为教师对互动策略的娴熟运用,核心是自如抛问题给孩子、自如接孩子抛过来的问题、自如传递与提升孩子之间的问题。高质量互动是教师教学专业性的最高体现,它属于情境知识,依赖教师的实践智慧。